这首《别俞樾》,是清末学者俞樾在和自己告别:「俞樾,要和你说拜拜喽!」更神奇的是,俞樾临终前还留下九首预言诗,对应着近代中国和世界局势的变化,还有关于东方圣人的秘密,并且一直预言到今天。在俞樾人生的最后一刻,他给世人留下了什么天机?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俞樾的故事。
提起俞樾的名字,大家或许感到陌生。如果说他是「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的门生、「国学大师」章太炎和「艺术大师」吴昌硕的老师,您就明白了,这妥妥的是一位大咖人物登场了。俞樾生于1821年,字荫甫,号曲园。他是清末的朴学大师,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法家。
俞樾24岁中举人,30岁中进士二甲第十九名。当年进士复试的考题是对「淡烟疏雨落花天」的场景吟诗作赋。俞樾洋洋洒洒写下了一首五言诗。那一场的主考官正好是曾国藩,他的慧眼那是一看一个准,俞樾那首诗的首句 「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让阅卷的曾大考官那是喜上眉梢:「此句咏叹落花之景,却没有衰瑟之意,简直可以和北宋文学家宋祁的「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存半面妆」媲美。后生可畏,前途无量呀!」曾国藩亲自为俞樾打call,一度曾想把他的名次从第十九名挪到第一名。得到主考官的如此赏识,俞樾自是陶醉在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得瑟中。
然而可惜的是,俞樾写文章那是妙笔生花,可惜做官就太书生气了,书生的那点小本事,在官场上那是吃不开的。加上「人红是非多」,妒忌他的人也不少:「你这初来炸到的,凭啥就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这不没多久,就「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了。
有一回俞樾仅仅是出了一道考题,就被御史拿到皇帝那里去告状了,狠狠的奏了他一本:「这考题有严重的问题,是在割裂经文经义,还有谋反叛逆和犯上之嫌。请皇上明察!」咸丰听后大怒,立马革了他的职,并且永不叙用。俞樾很是无奈:「一个人从高光时刻到至暗时刻,咋就来的这么快呢?」伤心难过之后,转念又一想 :「算了,自己也不是块做官的料,还是回家老老实实做学问吧。」
俞樾虽然不会做官,但是和自己的恩师曾国藩的关系一直不错。而天生就会做官的李鸿章也是曾国藩的学生,两人同年考取进士进入翰林,可以说是亲的同门师兄弟了。曾国藩曾经这样评价他的两个得意门生:「李鸿章拚命做官,俞樾拚命著书。」
俞樾回到江南老家后,恰逢李鸿章任江苏巡抚,还是当年兄弟情深,李鸿章力邀俞樾执掌苏州紫阳书院,书院开学典礼那天,江苏巡抚以下的大小官员都齐刷刷的来捧场祝贺。由此打开了俞樾后半生的治学之路。后来俞樾又出任海内外闻名的杭州诂(gǔ)经精舍山长,也就是书院院长,并在那里讲学长达三十余年之久。俞樾一生弟子三千,正是「名师出高徒,高徒满天下」。
俞樾自己也完成了从普通官员到著名学者的华丽转身。他40年如一日的读书写作,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被后世尊为「晚清朴学之宗」,最终写下了五百卷的煌煌巨著。终成一代大儒。
古人说:「研究学问,在于寂寞。」如果俞樾当年在热闹的官场混的如鱼得水,恐怕也不会有后来不凡的学术成就。俞樾曾经自嘲:「我这一生的学问来自于三无产品:无钱、无官、无能。」这样的自嘲虽有无可奈何的苦涩,却也道出了人生祸福相倚的道理。
俞樾1907年2月5日离世,当时辛亥革命还在酝酿之中。据《陶庐老人随年录》记载,俞樾去世时的情形非常特殊。他在临终前忽然叫他的儿子把笔墨纸砚赶紧拿来,他就此写下九首七言绝句,说:「今后二百年的国家和世界大势,都在这九首诗中了。」说完他就撒手人寰了。
这九首预言诗在抗战爆发前曾广为流传,1932年,他的曾孙、着名的红学家俞平伯,曾对此诗加以注解,又请好友陈寅恪加上跋语。后来因为时势动荡,它们便隐没于大陆,少有人知了。
如今前几首诗已经全部应验了,那后面的诗究竟对应着什么大事,又会在什么时间发生? 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九首预言诗。
详细内容请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