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 logo
https://www.soundofhope.org/post/698154https://www.soundofhope.org/post/698154
当时正值三月上巳节,司马睿身穿官服,乘着肩舆,王敦、王导及诸名人骑马相从,一行人前去观看在水滨举行的盥洗祭礼(示意图片:清代绘画局部)
当时正值三月上巳节,司马睿身穿官服,乘着肩舆,王敦、王导及诸名人骑马相从,一行人前去观看在水滨举行的盥洗祭礼(示意图片:清代绘画局部)

李白诗中的王公 原来义比孔明 说出一句后悔话 成了千古谚语

李白诗中的王公 原来义比孔明 说出一句后悔话 成了千古谚语

千古谚语的主角之二 千载仰雄名的东晋「仲父」王导

【希望之声2023年2月21日】(作者:文思敏) 唐代诗仙李白写过一首五言律诗——《金陵新亭》,我们先来欣赏一下:

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

举目山河异,偏伤周𫖮情。

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

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这首诗描绘的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场景。西晋末期八王之乱引发了五胡乱华,中原汉族臣民为躲避北方战乱纷纷南渡避祸,史称「衣冠南渡」。特别是一些士族大家都从西晋京师洛阳南迁到了江东建康(即金陵,今南京),也是后来东晋的京师。当时过江的士人每到休息日的时候,都会相邀去新亭饮宴,周𫖮坐在中间感叹说:「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风景还一样,抬眼看有江河两边的不同)众人听后相视流泪。只有王导脸色一变,严肃地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应当竭力共助王室,武力收复神舟,怎么至于像楚囚(春秋时期楚国的钟仪,战败被郑国俘虏后转到晋国囚禁)一样相对哭泣啊!众人被王导一喝,才止泪向王导致谢。李白诗中的王公,就是说的王导。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讲「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的故事。

少年王导 将相之器

琅邪(也作琅琊)王氏家族的王导,字茂弘,出生于西晋建立十年后的276年。年少时不只有风度,还有远见卓识。十四岁的时候,陈留高士张公见到王导就觉得他是个奇才,张公对王导的堂兄王敦说:「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

起初,王导继承了祖爵即丘子。后被司空刘实寻引为东阁祭酒,迁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等,其后又成为东海王司马越的参军事。

琅邪王司马睿同龄 形同挚友

王导司马睿(后来的东晋元帝)是同年出生的。早在司马睿还是琅邪王时,两个同龄人就互相看重,形同挚友。在他们15岁左右的时候,宫廷就发生了政变,大权落到皇后贾南风手中。在他们23岁左右的时候,统领禁军的赵王司马伦杀死贾后,废黜晋惠帝,自即帝位,随后其他诸王也卷入了围绕帝位的内战。王导看到天下已乱,就倾心推奉司马睿,有了想复兴晋朝的心思,他常常劝身在洛阳的司马睿回到自己的封国。司马睿镇守下邳时,任命王导为安东司马。王导为他出谋划策,知无不为。

王导(王茂宏)像(图片:出自清代《古圣贤像传略》)
王导(王茂宏)像(图片:出自清代《古圣贤像传略》)

司马睿的萧何 「王与马 共天下」

司马睿听从王导的计策,于永嘉初年他们32岁左右的时候驻镇建康(今南京),此时司马睿是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刚到时,一个多月了,吴人(此地是春秋时期吴国之地)士族、庶民都没有来拜见的,王导有些担忧,正好任扬州刺史的堂兄王敦来拜见司马睿王敦也是晋朝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驸马爷,娶了襄城公主。王导王敦说:「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就是请堂兄利用自己的名声,帮司马睿扬扬名。

当时正值三月上巳节,司马睿身穿官服,乘着肩舆,王敦王导及诸名人骑马相从,一行人前去观看在水滨举行的盥洗祭礼。吴人纪瞻、顾荣,都是江南望族,悄悄观察,见如此威仪,都感到惊惧,于是率众人在道边施礼拜见。王导因而进计说:「古代的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揽才德出众的人。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于是司马睿王导亲自去拜请顾荣、贺循,二人都应命而至,从此司马睿在吴地逐渐树立起威望,百姓归心,逐渐尊崇自己的君王,君臣之礼始定。

这个时期,王导王敦可以说是司马睿的心腹,周𫖮和刁协也是司马睿的左膀右臂。人们都说「王与马,共天下」。

很快,311年,京都洛阳被赵汉军队攻陷,晋怀帝被俘,十有六七的百姓都跑到江左避难。王导司马睿把其中的贤人君子都收入自己帐下,一起谋事,并且劝司马睿克己励节;而他自己为政清廉,意在匡主宁邦。于是司马睿特别倚杖王导,情好日隆,朝野倾心,号为「仲父」。司马睿曾经从容地对王导说:「卿,吾之萧何也。」

永嘉末年,王导迁丹阳太守,司马睿还要加他为辅国将军,王导借机上谏说,「不问贤愚豪贱,皆加重号」,会造成「天官混杂,朝望颓毁」,请求从自己开始给予纠正,「令雅俗区别,群望无惑。」司马睿下令说王导「德重勋高,孤所深倚」,仍然拜王导为宁远将军,但也接受了王导的建议。

晋愍帝即位后,征王导为吏部郎,但王导没接受任命。

316年12月,晋愍帝被围困后投降汉赵。第二年,建武元年春二月,平东将军宋哲把消息送到建康,同时宣愍帝诏命:「……,恐一旦崩溃。卿指诏丞相,具宣朕意,使摄万机,时据旧都,修复陵庙,以雪大耻。」众臣、群僚参佐等都请司马睿上尊号称帝,但司马睿不同意,最后接受依魏晋故事成为晋王。

晋国的管仲

晋国建立后,王导成为丞相军咨祭酒。有鉴人之才的桓彝刚过江时,见到朝廷微弱,对周𫖮讲到自己的想法,「来此欲求全活,而寡弱如此,将何以济!」忧惧不乐。等桓彝去见了王导,交谈一番后,回来又对周𫖮说:「向见管夷吾(名夷吾,字仲,即帮齐桓公成就霸业的宰相典范管仲),无复忧矣。」刚才见了管仲,我不再忧虑了。

王导看到连年军旅不息,「先王之道弥远,华伪之俗遂滋」,建议司马睿兴办教育。他说:「故圣王蒙以养正,少而教之,使化沾肌骨,习以成性,迁善远罪而不自知,行成德立,然后裁之以位。」大意是说,以前的圣王对孩子从小就进行品德教育,让正直善良深入心底,习惯成自然而趋向善良、远离罪恶,成长为德行皆备的人,然后再根据情况把他们用在不同的位置。司马睿接受了。

建武元年(317年),晋愍帝被掳,次年被杀,司马睿因而即位,为晋元帝,史称东晋。晋元帝登尊号时,百官陪列,元帝命王导升御床共坐,王导坚决推辞三四次,晋元帝才作罢王导进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后因功封武冈侯,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领中书监。

晋元帝司马睿(明人绘像)
晋元帝司马睿(明人绘像)

东晋草创,没设史官,也是王导建立了史官等一整套典籍制度。

受到晋元帝疏远 安分尽责 淡然处之

随着王敦大权在握,滋生的野心也显露出来。王氏家族的强盛,使他产生了专权天下之心。司马睿的贤明,成了他的障碍。当初西晋都城陷落,晋愍帝被俘,群臣及四方一起劝琅邪王司马睿称帝时,王敦就想商议另立他人,被王导极力劝阻。

晋元帝即位后,王敦又升任侍中、大将军,之前他已经是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都督、江州刺史。晋元帝为排抑豪强,开始宠信都乡侯兼侍中刘隗及尚书令刁协,逐渐疏远忠心耿耿的王导

王导对此淡然处之,守分自安。有识之士都说王导善于处理受宠或受冷落的不同境遇。王敦很为王导不平,上表元帝说:「霸王之主,何尝不任贤使能,共相终始」,王导虽然有过失,应该「役其所长,以功补过」。奏表送到朝廷,被王导封起来还给王敦王敦又派人再送。

太兴四年(321年)七月,晋元帝以尚书戴若思为征西将军镇合肥,丹阳尹刘隗为镇北将军镇淮阴,把扬州士族拥有的僮奴都招收为兵,对外讨伐胡人,实际上是御制王敦。握有重兵的王敦更加不满,于永昌元年(322年)正月,以诛杀刘隗为名起兵,要进攻京师建康,发动了史称的「王敦之乱」。这时东晋建立还不满四年。

临危守节 求助遭冷遇 不解而心怀怨气

这时,刘隗劝元帝把王氏家族全都杀掉,听说的人都担心王导性命不保。于是王导率领堂表兄弟、儿子、侄子辈等二十多人,每天早晨就到宫门外等候发落。

这天,正值王导的好友周𫖮(字伯仁)入朝,王导招呼说:「伯仁,这百口人就托付你了。」周𫖮没看他径直走了进去。伯任只比王导小三岁,性情宽裕而友爱过人,特爱喝酒,王导非常看重他。王导曾经头枕周𫖮的腿膝指着他的肚子问:「卿,此中何所有也?」伯仁回答:「此中空洞无物,但足够装下你这样的人数百个。」王导也不生气。一次伯仁王导同坐时傲然啸歌吟咏,王导说:「卿希望嵇康、阮籍在世?」伯仁回答:「何敢近舍明公(指王导),远希嵇、阮。」

周𫖮进宫见到晋元帝后,极力讲述王导对皇上忠诚不二,请求不要株连王导晋元帝接答应了。伯仁高兴得在宫庭里找了酒喝,醉了才出来。王导这时还在门口,叫伯仁周𫖮没答理王导,看看左右说:「今年杀诸贼奴,得个斗大的金印挂在胳膊上。」回到家后,周伯仁又写了一封奏疏,言辞恳切地为王导表白。不过,王导并不知道周伯仁在救自己,因对伯仁对待自己的行为不理解,对伯仁怀有了怨恨之气。

周𫖮(周伯仁)像(图片:出自清代《古圣贤像传略》)
周𫖮(周伯仁)像(图片:出自清代《古圣贤像传略》)

晋元帝听了周𫖮的话,也认为王导一向忠节,特别召见他。王导叩头谢恩,说:「逆臣贼子,哪个朝代没有,怎么会料到现在竟然出自我的家族。」元帝赤脚扶起他说:「茂弘,我的性命还要托付给你呢,是什么话!」于是下诏说王导因为大义灭亲,任命为安东时假节。

后来,王墩攻入了建康西边的石头城,戴若思、刘隗、王导周𫖮、郭逸、虞潭等六人率军三道出战,六军全败。晋元帝只得妥协,派周𫖮去告诉王敦:「你如果不忘本朝,就此息兵,则天下尚可共安。不然,我就回琅邪,避开你的贤路。」

王敦在石头城拥兵不朝,放肆兵士劫掠内外。他自授为丞相、江州牧,进爵武昌郡公,邑万户。

见真相 愧悔终身 留下千古谚语

王敦得志后加王导为尚书令。当初,是王导据理力争才阻止了王敦另外扶立他人,到这次王敦占领石头城后对王导说:「你不听我的话,差点导致家族覆灭。」王导仍然秉持正理与他议论,不为所动。

王敦王导说:「周𫖮、戴若思是南北的望族,应当位登三司(太尉、司空、司徒),没有疑问了。」王导没有说话。王敦问:「如果不做三司,那么应当补为令仆吗?」王导又没有回答。王敦说:「如果都不行,那就应当杀了?」王导继续保持沉默。

后来王敦下命抓捕并杀害了周𫖮、戴若思。王导后来在整理宫中以往记事的文书材料时,看见周𫖮上表救自己,字字殷勤挚诚。王导拿着表章泪水长流,悲不自胜。他告诉几个儿子说:「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从此,「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千古谚语,流传至今,用来表示自己间接促成了某事。

辅政晋明帝

王敦作乱的这年底,即永昌元年闰十一月(323年1月),晋元帝忧愤而终,时年四十七岁。其长子,23岁的太子司马绍即位,为晋明帝王导受遗诏辅政,迁司徒,

第二年下半年,王敦又举兵内向。王导得知王敦生病时,就率子弟发哀,众人听说后,说王敦死了,都有了奋起抵抗的斗志。到明帝八月讨伐王敦王导为假节、大都督,领扬州刺史,晋明帝另外任命了十路将军,到九月终于扫平了王敦之乱。王导进封始兴郡公,邑三千户,赐绢九千匹,进位太保,司徒如故,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

太宁三年(325年)闰八月,27岁的晋明帝病重,司徒王导、护军将军庾亮、丹阳尹温峤等7人并受遗诏,辅政5岁的太子司马衍

辅政晋成帝

不到一个星期,晋明帝驾崩,司马衍即位为晋成帝司马衍的母亲皇太后庾文君临朝称制,司徒王导录尚书事,与皇太后的兄长、中书令庾亮参辅朝政。

326年底,石勒侵犯阜陵,王导加大司马、假黄钺,出兵讨伐,很快贼兵退。327年底豫州刺史祖约、历阳太守苏峻等反叛。次年二月攻入建康,都城、皇宫都遭劫掠。王导、右光禄大夫陆晔、荀崧等守在太极殿护卫着幼帝,苏峻因为王导的德望,不敢加害。三月皇太后庾氏驾崩。五月成帝被逼迁到石头城。当时苏峻身边的人都劝说他把王导和所有大臣都杀掉,因苏峻敬重王导而没有采纳。九月,王导让人私下策反了苏峻手下几人,本来想奉成帝出奔义军,但没有成功,只得自己带着两个儿子跟着被策反的那几人出奔到白石。

两年后,苏峻之乱被平灭,但宗庙宫室也都成灰烬了。温峤建议迁都豫章,三吴之豪族请都会稽,正不知如何是好时,王导说:「建康,古之金陵,旧为帝里,又孙仲谋、刘玄德俱言王者之宅。古之帝王不必以丰俭移都,臣子们去哪里都可以,如果不生产劳作,乐土也会成废墟。况且北方寇虏到处劫掠,等着我们的疏漏钻空子,一旦示弱,窜于蛮越,正求之不得,恐怕(迁都)不是良计。今特宜镇之以静,群情自安。」于是人心才安定下来。

王导善于处理事务,虽然平时看不出来,而一年累计下来总有结余。当时国家府库储积空竭,库中惟有𦈌(音书,一种像苧布的纺织品)数千匹,卖不出去,而国家所需又没有供给。王导很忧虑,于是与朝臣都穿上用𦈌布做成的单衣,结果士人竞相跟风,以穿𦈌布衣为时尚,𦈌布的价钱也涨高了,于是令人出卖,换回可用的钱。

331年冬天的宗庙之祭后,竟成帝下诏把祭肉归王导,说:「无下拜。」王导称病辞谢不敢当。起初晋成帝五岁即位时,每次见到王导都拜,手诏都写「惶恐言」,后来中书作诏,则写「敬问」,于是成为定制。当时天大旱,王导坚决上疏逊位,也没被允许。

王导有痼疾,受不了朝会的劳累,晋成帝有一次就去他家纵酒作乐。后来就令他舆车入殿。王导简素寡欲,仓无储谷,衣不重帛。成帝知道后,给他布万匹,以供私费。

王导同为辅臣的庾亮晋成帝的舅父,也同为士族大家,当时居外镇,而执朝廷之权,拥强兵,很多人去依附他。有人就说庾亮会举兵内向,也有人劝王导秘密防备。王导说:我们两人休戚相关,……如果是像你所说的,我就回家去做布衣了,又有什么可怕的!由此谗言也就平息了。

王导于咸康五年(339年)离世,时年六十四。此时晋成帝只有十八岁,举哀于朝堂三日,遣大鸿胪持节监护丧事,葬礼之隆重,中兴名臣没有可比的。

王导以臣节辅佐祖孙三代帝王,使臣评价:「至若夷吾体仁,能相小国;孔明践义,善翊新邦,抚事论情,抑斯之类也。提挈三世,终始一心,称为「仲父」,盖其宜矣。」正像管夷吾(管仲)躬行人道,能做小国的臣相;像孔明(诸葛亮)实践君臣之义,辅佐建立新国,追思往事人情,大都类似。提挈三世,终始一心,称为「仲父」,也是很恰当了。

那么千古谚语中的伯仁李白诗中提到的周𫖮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继续阅读:

李白诗中的周𫖮 千古谚语中的伯仁 是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资料:

《晋书》

 

责任编辑:郁文

希望之声版权所有,未经希望之声书面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相关文章

更多 >

最新文章

更多 >
中国广播台
美国联播网
粤语台

热门文章

更多 >

最热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