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說(33):如何使民敬、忠以勸?

作者:薛馳
《論語說》(公有領域/大紀元製圖)
font print 人氣: 12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論語‧為政‧二十》)

【注釋】

季康子:哀公二年,季氏家主季桓子卒,立子肥,是為季康子,「康」是諡號。季康子為魯哀公時正卿,凌駕於公室之上,是當時政治上最有權力的人。

以:或訓為「而」;或訓為「與」,兩訓都可通。

:勸勉。

:蒞臨。可參衛靈公篇語「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之,則民不敬」。

【討論】

季康子在《論語》中凡六見。季康子最大的功績是,迎回孔子。

季康子的父親季桓子,一度重用孔子,國政大治。齊國很害怕,用「糖衣炮彈」腐蝕魯國君臣,送來一批美女和駿馬,季桓子經受不住誘惑,「卒受齊女樂」,然後 「三日不聽政」。孔子憤而離開,開始了周遊列國的生涯。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季桓子臨去世,對季康子說:「昔此國幾興矣,以吾獲罪於孔子,故不興也。」我死了,你主政後,一定想法把孔子請回來。

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齊國入侵魯國,叔孫氏、孟氏怨季氏專權,不肯聽季康子的號令。季康子任用孔子的弟子冉有、樊遲等,擊退齊人。這年,季康子派公華、公賓、公林帶著重禮迎孔子,68歲的孔子歸國。

季康子多次向孔子問政,本章是《論語》中的第一次。季康子問:怎麼樣才能使老百姓誠敬、忠心,並且自己奮勉?孔子說:在上位的人對老百姓能夠莊重,老百姓便能誠敬;在上位的人能夠孝親慈幼,老百姓便能忠心;在上位的人能夠舉用好人而教導才質差一點的人,老百姓便能自己奮勉。

讀本章須結合上章。上章是哀公問,本章是季康子問。哀公為君而無實權,季康子是臣而掌國政。兩人問的問題實際上都差不多,但身分不同方式也不同(形式還是要講的),孔子的回答也相應有異。從這個差異中,後人可以體會君臣之別,知道怎樣得體地說話。

對於本章,明代大政治家張居正如是說:「季康子之問,專求諸民。孔子之答,專求諸己。蓋人同此理,吾能自盡其理,而人豈有不感化者哉!」朱熹引張敬夫(張栻)曰:「此皆在我所當為,非為欲使民敬忠以勸而為之也。然能如是,則其應蓋有不期然而然者矣。」則理學家語也。

其實呢,孔子是要季康子以身作則、以上帥下、率先垂範。季康子難做到(例如忠於哀公)。此後,還在田賦問題與孔子對立,終不能用孔子。

而孔子呢?「亦不求仕」,專注於文化傳承。哀公十六年,孔子卒;哀公二十七年,季康子卒。從某種角度講,季康子間接地成全了孔老夫子作為聖人的事業。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論語集注》(朱熹,載入《四書章句集注》)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樊登講論語:學而》(樊登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分析這個人做這個事情的方法和過程、心理和動機。即使為惡的人,也要看他是迫於無奈還是心存惡念,抑或好心幹了壞事?至於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為善還是沽名釣譽。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君子、小人之別不是絕對的。君子與人為善,包括對小人在內,不能嫉惡如仇。19世紀美國總統林肯在第二次就職演說中講「對任何人都不懷惡意,對所有人都心懷慈悲( With malice toward none,with charity for all.)」,這應該也是我們理解本章的題中之義吧。
  • 天下的道理,散在萬事,而統會於吾心。惟其散於萬事,故必加致知格物、躬行實踐的工夫,而後能實有諸己,這叫作學。惟其會於一心,故必加沉潛反覆,研究求索的工夫,而後能窮其精微,這叫作思。這兩件缺一不可。
  • 孔子本人是寬容、平和的,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篇)不搞強制,不強求一致。還說「道不同不相為謀」(衛靈公篇),也並沒把「道不同」的人視為敵人,僅僅「不相為謀」罷了,並沒有排斥異己。
  • 在說話方面趾高氣揚的人誇誇其談,在行動方面趾高氣揚的人自我炫耀。從臉色上就能知道他有才能的人,是小人啊。所以君子知道了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這是說話的要領;會做的就說會做,不會的就說不會,這是做事的準則。
  • 子張之問干祿,可以說是孔子教學的要點之一。孔子這段話有三個要點。首先,要多聞多見,即博學;其次,要闕疑闕殆,即審慎、精擇;再次,要慎言慎行,即守之約。如此,言寡尤,行寡悔,祿將不求而自至。
  • 孔子尊賢容眾,並不主張除惡務盡。事實上,善惡相對,是人世常態,世界上不可能全是君子而沒有小人、惡人,對小人、惡人也要給條活路。孔子建議舉用正直之人,置之於邪枉人之上,則邪枉之人也能化為直,而不是說廢置邪枉之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