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本特教堂:丹麦王室的地标

Ariane Triebswetter撰文/吴约翰编译
圣本特教堂(St. Bendt’s Church)展现经典的罗马式建筑,更是丹麦的骄傲。丹麦国王瓦尔德马大帝(Valdemar the Great)为了纪念父亲,特别委托建造这座教堂,并将自己的雕像放在教堂前以示对父亲的敬意。瓦尔德马大帝是丹麦中世纪杰出的君主之一。(Thomas Boege/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2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圣本特教堂位在丹麦灵斯泰兹(Ringsted, Denmark),是斯堪地那维亚半岛最古老的砖造教堂,也是丹麦第一座王室教堂。教堂在1170年由丹麦国王瓦尔德马一世(King Valdemar I)委托建造,作为父亲圣克努特(St. Canute)的陵墓与纪念之所。

红砖,在12世纪的丹麦是最常见的建筑材料。圣本特教堂的红砖外观据说是丹麦最古老的红砖建筑,教堂的特色包括带有石雕的几何造型立面、坚固的墙壁、圆形切面、细长的窗户和罗马式塔楼。

圣本特教堂的红砖外观据说是丹麦最古老的红砖建筑。教堂的特色包括带有石雕的几何造型立面、坚固的墙壁、圆形切面、细长的窗户和罗马式塔楼。(Stig Alenas/Shutterstock)

教堂最早位于本笃会(Benedictine)修道院的北翼,是一座伦巴底风格(Lombard style)的独立建筑。伦巴底风格源自意大利北部早期的罗马式建筑(Romanesque architecture)。

圣本特教堂的罗马式建筑特色包括:砖造的外墙、墙壁雕刻、圆拱门、厚实的墙壁、坚固的石柱与装饰性的拱廊。后来又增建哥特式风格的结构,例如拱顶和塔楼的尖拱。

教堂呈十字架形,中殿位在中央,还有耳堂和一座耸立在十字形中央上方的塔楼。

大门直通中央中殿。墙壁上方的天窗和一楼的窗户将室外柔和的光线引入。圆形拱门和高耸的柱子支撑着拱形天花板。天花板拱顶的设计不像拱形砖墙和深色石头地板那般厚重,反倒展现出轻盈与精致感,将众人的视线带向至祭坛,祭坛以优雅的造型图案和雕刻浮雕装饰。

中殿墙上方的天窗和一楼的窗户引入室外柔和的光线。两旁可见圆形拱门和高耸的柱子支撑着拱形天花板。(Stig Alenas/Shutterstock)

圣本特教堂的拱形天花板是中世纪独创的建筑典范。挑高的天花板位在中殿上方,以精雕细琢的木梁装饰,营造出一种宏伟与令人赞叹的美感。每根横梁都精心设计,带有造型图样、简单的几何图形与意象图案等装饰。天花板不只是结构的需要,也作为描绘信仰的地方。

挑高的拱形天花板位在中殿上方,木梁装饰精雕细琢,营造出一种宏伟与令人赞叹的美感。(Birger Niss/Shutterstock)

教堂里也拥有优美的湿壁画,称为 kallkmalerier,展示丹麦君主和宗教人物。1868年丹麦考古学家雅各‧科纳鲁普(Jacob Kornerup)发现了这些壁画。此外,1609年发现的讲坛(pulpit)和1699年发现的祭坛画(altarpiece)也是圣本特教堂的亮点。

圣本特教堂最著名的湿壁画《艾格尼丝女王》(Queen Agnes)绘制于1300年左右,描绘坐在金色王座上的丹麦王后。在她的左边,士兵们准备淹死国王埃里克五世(King Eric V);在她的右边,渔民从海里打捞国王的尸体,准备送往圣本特教堂。这幅画的风格类似意大利湿壁画,顶端有拉丁铭文和彩色的水彩绘图。

壁画《艾格尼丝女王》描绘坐在金色王座上的丹麦王后。左边的士兵们准备淹死国王埃里克五世;右边的渔民从海里打捞国王的尸体,准备送往圣本特教堂。(Stig Alenas/Shutterstock)

教堂的另一幅湿壁画是为了装饰教堂而设计,描绘中世纪时期的热闹景象。在这幅特别的画作中,有三个人物正在玩桌游,周围有铭文、鲜艳的色彩和植物图样。

在这幅装饰用壁画里有三个人物正在玩桌游,周围还可见铭文、鲜艳的色彩,以及植物图样。(Stig Alenas/Shutterstock)

圣本特教堂里的中世纪讲坛是一座引人目光的工艺典范。木头刻制的高架讲坛,有华丽的雕刻、象征性图案和圣经场景等细致的装饰。彩色雕刻尤其表现在圣人、天使和使徒身上。讲坛上方有一个华丽的木制天篷(canopy),上面装饰着镀金浮雕与代表四个元素的精致雕刻。

木制的高架讲坛,可见华丽的雕刻、象征性图案和圣经场景等装饰。讲坛上方还有一个华丽的木制天篷,以镀金浮雕与精致雕刻装饰。(Birger Niss/Shutterstock)

圣本特教堂的圣所(chancel,神职人员和唱诗班人员的座席)与祭坛(altar)体现教堂的圣心(sacred heart,耶稣之心或爱的源泉之意)。祭坛位于教堂东侧,是圣所的焦点。圣所通常用来举行宗教仪式,里面的设计与教堂外的砖墙形成鲜明对比,有黄金雕刻、富含意象的图案和圣物等装饰。

圣所通常用来举行宗教仪式,以黄金雕刻、意象图案和圣物等装饰。(Stig Alenas/Shutterstock)

祭坛画作工精致,其神圣的意涵与丰富的象征意义引人入胜。最早可追溯至一位不知名的艺术家在1699年绘制的《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祭坛画的周围有宗教人物雕刻、圣物和镀金饰品。

祭坛画作工精致,周围有宗教人物雕刻、圣物和镀金饰品。(Birger Niss/Shutterstock)

1899至1910年间,丹麦建筑师斯托克(H.B. Storck)主导圣本特教堂的翻修,将教堂恢复成最早的罗马式风格。

原文:St. Bendt’s Church: Denmark’s Royal Landmark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艾莉安翠布斯维特(Ariane Triebswetter),国际自由新闻工作者,拥有现代文学和古典音乐背景。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的立场。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青铜骑士》,由叶卡捷琳娜大帝订制,用来宣示她暨俄罗斯末代沙王及第一位帝王彼得大帝(1672—1725年)之后成功地统治了俄罗斯。彼得出生后一个世纪,这位新登基的女王不仅展现对前任帝王高度的敬意,更借此巩固自己身为俄罗斯伟大统治者的地位,在雕像上题词“叶卡捷琳娜二世向彼得一世致敬,1782年”。
  • “马”对人类的贡献也许更甚于其它动物,马协助人类维持生存、繁荣以及征战沙场。马也提供我们运输、犁田耕耘、机械动力,甚至跟我们勇敢地冲锋作战。
  • 游客不仅能在凡尔赛宫“战马辉煌—人类文明的重要伙伴”(Horse in Majesty—At the Heart of a Civilisation) 展览中欣赏到克雷格的画作与骑马艺术,还可以从三百多件跨越1500到1800年代的艺术品中看到辉煌的历史,甚至还能欣赏到罕见的马术或骑兵盔甲。
  • 波士顿美术馆最近整修完成的展厅展出150多件、跨越4,000多年历史的珠宝,主题:“超越辉煌:聚焦馆藏珠宝”(Beyond Brilliance: Highlights from the Jewelry Collection)。这些珠宝述说着从遥远的过去到现在,关于爱情、战争、死亡、全球贸易、政治、科学与艺术的故事。
  • 中东地毯与欧洲绘画有着相互交织的历史。在文艺复兴时期,在宗教绘画和肖像画中常出现进口地毯,尤其是来自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地区的地毯。这些充满异国情调、昂贵的纺织品可以用来展现财富、现世性和地位。它们还为画面的构图增添了色彩和图案。
  • 政治动荡和反战的焦虑,或许是现代艺术普遍给人丑陋之感的两个原因。然而,在激进政治的炽热表象之下,如达达主义等艺术运动还隐含着更为阴暗的深层意涵:它们视觉化地传达了后现代哲学,即虚无主义、非存在论(nonbeing)和生命无意义的观念。毕加索笔下的人物形象支离破碎,反映了现代人在抛弃传统真理观之后所体验的意义与秩序的崩解。
  • “科尼什艺术村”(Cornish Colony),是美国早期数一数二的艺术村。艺术村的中心是圣高登斯的住所与他后来建造的工作室。这个地方现在是“圣高登斯国家历史公园”(Saint-Gaudens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所在,由国家公园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管理,想了解美国的历史、艺术和大自然,这个风景如诗如画的艺术村再适合不过了。
  • 至今马铃薯与黑面包仍是东欧人的主食。事实上到了18世纪末,马铃薯已成为“富人和穷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备菜肴”。马铃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于许多不同菜肴的特质而越来越受欢迎,到今天仍是德国人餐桌上不缺席的主食。
  • 那西索斯和回音女神的故事在17世纪是一个热门的画题。克劳得的这幅画是目前唯一已知他尝试这种题材的作品。……这情景像不像人间仙境?难怪Claude(克劳得)会成为17世纪英国最受人赞赏的画家和收藏家的宠儿。
  • 16世纪初,意大利曼托瓦公爵费德里戈‧冈萨加(Federigo Gonzaga)请艺术家朱利奥‧罗马诺(Giulio Romano)以“纯粹休闲”为目的,为他建造一座游憩宫殿来接待贵宾。当时,曼托瓦市是意大利中部四个湖泊中的一个岛屿。宫殿位于城市墙外一处较小的岛屿上,名为得特宫(Teieto)。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