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本特教堂位在丹麦灵斯泰兹(Ringsted, Denmark),是斯堪地那维亚半岛最古老的砖造教堂,也是丹麦第一座王室教堂。教堂在1170年由丹麦国王瓦尔德马一世(King Valdemar I)委托建造,作为父亲圣克努特(St. Canute)的陵墓与纪念之所。
红砖,在12世纪的丹麦是最常见的建筑材料。圣本特教堂的红砖外观据说是丹麦最古老的红砖建筑,教堂的特色包括带有石雕的几何造型立面、坚固的墙壁、圆形切面、细长的窗户和罗马式塔楼。
教堂最早位于本笃会(Benedictine)修道院的北翼,是一座伦巴底风格(Lombard style)的独立建筑。伦巴底风格源自意大利北部早期的罗马式建筑(Romanesque architecture)。
圣本特教堂的罗马式建筑特色包括:砖造的外墙、墙壁雕刻、圆拱门、厚实的墙壁、坚固的石柱与装饰性的拱廊。后来又增建哥特式风格的结构,例如拱顶和塔楼的尖拱。
教堂呈十字架形,中殿位在中央,还有耳堂和一座耸立在十字形中央上方的塔楼。
大门直通中央中殿。墙壁上方的天窗和一楼的窗户将室外柔和的光线引入。圆形拱门和高耸的柱子支撑着拱形天花板。天花板拱顶的设计不像拱形砖墙和深色石头地板那般厚重,反倒展现出轻盈与精致感,将众人的视线带向至祭坛,祭坛以优雅的造型图案和雕刻浮雕装饰。
圣本特教堂的拱形天花板是中世纪独创的建筑典范。挑高的天花板位在中殿上方,以精雕细琢的木梁装饰,营造出一种宏伟与令人赞叹的美感。每根横梁都精心设计,带有造型图样、简单的几何图形与意象图案等装饰。天花板不只是结构的需要,也作为描绘信仰的地方。
教堂里也拥有优美的湿壁画,称为 “kallkmalerier”,展示丹麦君主和宗教人物。1868年丹麦考古学家雅各‧科纳鲁普(Jacob Kornerup)发现了这些壁画。此外,1609年发现的讲坛(pulpit)和1699年发现的祭坛画(altarpiece)也是圣本特教堂的亮点。
圣本特教堂最著名的湿壁画《艾格尼丝女王》(Queen Agnes)绘制于1300年左右,描绘坐在金色王座上的丹麦王后。在她的左边,士兵们准备淹死国王埃里克五世(King Eric V);在她的右边,渔民从海里打捞国王的尸体,准备送往圣本特教堂。这幅画的风格类似意大利湿壁画,顶端有拉丁铭文和彩色的水彩绘图。
教堂的另一幅湿壁画是为了装饰教堂而设计,描绘中世纪时期的热闹景象。在这幅特别的画作中,有三个人物正在玩桌游,周围有铭文、鲜艳的色彩和植物图样。
圣本特教堂里的中世纪讲坛是一座引人目光的工艺典范。木头刻制的高架讲坛,有华丽的雕刻、象征性图案和圣经场景等细致的装饰。彩色雕刻尤其表现在圣人、天使和使徒身上。讲坛上方有一个华丽的木制天篷(canopy),上面装饰着镀金浮雕与代表四个元素的精致雕刻。
圣本特教堂的圣所(chancel,神职人员和唱诗班人员的座席)与祭坛(altar)体现教堂的圣心(sacred heart,耶稣之心或爱的源泉之意)。祭坛位于教堂东侧,是圣所的焦点。圣所通常用来举行宗教仪式,里面的设计与教堂外的砖墙形成鲜明对比,有黄金雕刻、富含意象的图案和圣物等装饰。
祭坛画作工精致,其神圣的意涵与丰富的象征意义引人入胜。最早可追溯至一位不知名的艺术家在1699年绘制的《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祭坛画的周围有宗教人物雕刻、圣物和镀金饰品。
1899至1910年间,丹麦建筑师斯托克(H.B. Storck)主导圣本特教堂的翻修,将教堂恢复成最早的罗马式风格。
原文:St. Bendt’s Church: Denmark’s Royal Landmark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艾莉安‧翠布斯维特(Ariane Triebswetter),国际自由新闻工作者,拥有现代文学和古典音乐背景。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的立场。
责任编辑: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