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您從未聽過彼得羅‧卡瓦利尼(約1250年–1330年)這個名字,別擔心,很多人和您一樣。不過,在卡瓦利尼生前,他曾是羅馬重量級的濕壁畫和馬賽克藝術家,對當時藝術界的同儕喬托‧迪‧邦多內(1266/67年或1276年–1337年)有著深遠的影響。相較之下,喬托的知名度更高,他是奠定文藝復興早期的重要藝術家之一。
在13、14世紀時,馬賽克創作是主流,而濕壁畫則被視為窮人的馬賽克。在羅馬特拉斯提弗列(Trastevere)的聖母大殿(St. Mary)中留下了卡瓦利尼的馬賽克作品,描繪的全部都是聖母瑪利亞以及對卡瓦利尼影響深遠的古典設計,這些是他職涯早期極力復興的藝術形式。
1308年,那不勒斯國王查理二世(法國國王路易九世的侄子)邀請卡瓦利尼到那不勒斯,在那裡他看到了法國哥特式(French Gothic style)的藝術風格,並在老聖母王后堂(St. Maria Donna Regina Vecchia)裡創作了一些壁畫。
至今留存下的卡瓦利尼壁畫相當稀少,但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壁畫之一《最後的審判》仍保存在羅馬的聖則濟利亞聖殿(St. Cecilia of Trastevere)中,這座教堂是聖則濟利亞生前的住所與埋葬地。教堂於18世紀整修時移除或遮蓋了許多他的作品,這幅壁畫是在1900年才重新被發現的。現在,遊客只要穿過教堂的門,走進比鄰的本篤會修女唱詩班房間,便可以觀賞到這幅壁畫。
最後的審判
卡瓦利尼的《最後的審判》原本是一個大型壁畫系列中的一幅壁畫,但現在僅存片段。從這幅壁畫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繪畫風格如何從拜占庭風格演變過來,同時也可以看到即將到來的早期文藝復興時期的影子,更加帶有自然主義的畫風。哈羅德‧奧斯本(Harold Osborne)編撰的《牛津西方藝術大典》中寫道,卡瓦利尼的《最後的審判》「對拜占庭主題進行了更自由地詮釋,對垂綴的處理更加柔和,光線的運用、某種傳統的威嚴感和空間感,使他成為連結古希臘羅馬和喬托開啟的復興運動之間的橋梁。」喬托在意大利帕多瓦競技場教堂(斯克羅維尼教堂)(Arena Chapel, Scrovegni Chapel)留下的著名壁畫系列,就是以卡瓦利尼《最後的審判》中的加冕使徒為參考。
在卡瓦利尼的壁畫中央是傳統上對「審判中的基督」(拉丁文「Maiestas Domini」(莊嚴基督)的變化形,這種基督教藝術最早可追溯至四世紀)。卡瓦利尼將耶穌安排在杏仁狀的神聖光環(mandorla,意大利語為杏仁之意)中,象徵著他的神威和超然事蹟。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側邊、手上和腳上都有傷口,表示著他在殉難和十字架上所受之苦。他的頭頂環繞著金色的十字形光環,再次提醒我們他的神聖與無私的犧牲。
畫面中幾乎所有人物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在天上盤旋的天使以不同高度的視角注視著他,他們之間似乎也有不同的天使級別和不同的天國世界。天使們微低著頭,帶著敬意又有點好奇。聖母瑪利亞和施洗者聖約翰分別為在天使們的兩側,傳統上他們兩位都會出現在這個繪畫主題中。十二使徒則出現在這個中心人物群的兩側,有些拿著劍,一個拿個一只杯子,還有兩個拿著十字架。
卡瓦利尼主要使用了紅色、藍色和金色來描繪這個場景,這些顏色在上幾世紀一直都是「審判中的基督」這個主題常用的色系。不同的是,他並沒有採用當時扁平的人物構圖和幾乎僵硬的臉部表情,他為畫筆下的每個人物都注入了生命。在古羅馬藝術以後這種為人物注入情感的畫法就幾乎消失了,直到卡瓦利尼重新展示了這種畫法。
我們可以來看左上角的這位天使(他可能是一名六翼天使,一種高等級的天使,在傳統上畫家們畫這種天使都不帶有身體)。卡瓦利尼使用了一系列線條勾勒出他圓形的臉部輪廓,用此強調他的純潔──這種純真常常連帶著青春的含義。卡瓦利尼筆下的天使有著崇敬又慈祥的目光,富含表現力。在其他天使形象中,我們可以看到卡瓦利尼漸漸增加了長袍的深度和體積。在一些使徒身上,我們甚至可以看到他們微微凸起的圓肚子,許多使徒的頭髮也都被細緻地描繪了出來。
點擊欣賞圖片:彼得羅‧卡瓦利尼在羅馬聖則濟利亞聖殿內的壁畫作品《最後的審判》(The Last Judgment),這是一幅46英寸寬的壁畫。圖為原壁畫超過一半的部分。
人們必須進到修女的唱詩班來能欣賞整幅壁畫的場景,因為教堂的長椅遮住了在基督下方的人物。在那裡,我們可以看到成群結隊的人們走向天堂之門,天使演奏著凱旋的音樂,迎接他們的到來。非常可惜這個角度的場景很難用相機捕捉。
傳統上參加禮拜的人們在離開教堂時都會看到這幅《最後的審判》,深刻地提醒他們作為信徒的使命,以及離開這個世界時最終的場景是什麼。
原文An Influential but Little-Known Italian Artist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洛琳‧費里爾(Lorraine Ferrier)為《大紀元時報》撰寫美術和手工藝相關文章。關注能傳達美和傳統價值觀的作品,聚焦北美和歐洲的藝術家或工藝師。希望能為稀有而鮮為人知的藝術和手工藝品宣傳,進而保存傳統藝術遺產。現居英國倫敦郊區,從事寫作。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