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山药,古老的薯蓣科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中国古人很早就食用野生山药块茎,并对它进行栽培驯化。
山药并非初始之名,早于此名称者有:薯藇(读音xù)(《山海经〉);署豫、山芋(《神农本草经》);薯蓣、诸署(《吴普本草〉);玉延(《名医别录》)等。
山药名称的由来,是因为署豫、薯蓣名称两度须避讳皇帝之名,一改再改之后才确定。第一次是“豫”“蓣”两字,和唐朝“代宗”李豫之名同字或同音,故署豫、薯蓣被改为薯药。第二次是”薯”字和宋朝“英宗”赵曙之名同音,故薯药又被改为山药,一直沿用至今。
山药品种甚多,据报道在近六百种山药之中,可供食用和药用者仅约十分之一,主要为人工种植的家山药、田薯等。传统医家认为中国河南怀庆、新乡地区的山药品种,质地优良,故称为怀山药或简称淮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山药做饭菜,蒸、煮、炒、汆,风味各异其趣。
山药对人体的保健医疗功效,最早的中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列有:“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
其后,中医文献还载说,山药能治疗腹胀、泄泻、腰痛、尿频、遗精、健忘等。《本草纲目》则概括山药具有“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之效用。
山药对人体不仅能单独产生保健医疗作用,还可以和其他药物配伍,组成治疗诸多疾病的不同方剂,历史上著名者,如温补肾阳的“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滋补肝肾的“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补气健脾、去湿和胃的“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主治尿频、遗尿、遗精的“缩泉丸”(《校注妇人良方》);以及“玉液汤”“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都有山药参与组成。
现代科学实验分析,山药块茎含薯蓣皂素、黏液质、果胶、胆碱、淀粉、蛋白质、多巴胺、多酚氧化酶、纤维素等,以及若干种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
有学者研究认为,薯蓣皂素是合成女性荷尔蒙的先驱物质,有滋阴补阳、增强新陈代谢功效;黏液蛋白能预防心血管脂肪沉积及动脉粥样硬化,同时也减少皮下脂肪沉积;多巴胺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山药果胶为一种诱生干扰素的物质,能增加T淋巴细胞的活性,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增强免疫力,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山药所含可溶性纤维,能推迟胃内食物排空,从而控制饭后血糖上升。
用山药食疗滋补人体,不热不燥,作用和缓,对于手术后或病后身体虚弱者,以及接受化学疗法、放射疗法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者,进食山药、红枣等作为药物治疗之辅助,很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