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漫談三

鸞翔鳳翥,曠古書聖─王羲之(上)

玉觀
font print 人氣: 61
【字號】    
   標籤: tags:

書法是一門獨特的藝術,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之一。書法的演進,最早可溯至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周朝金文(鐘鼎文)。到秦漢時期,書法才逐漸趨於成熟。魏晉六朝是各種書法交相發展的時期,而風格嚴整古樸的秦篆漢隸,也在此時期轉為秀勁飄逸的真、行、草、楷書字體。至隋唐時,篆、隸、草、行、楷書各體兼備。

在書法發展史上,出現不少大書法家,如三國魏鐘繇,他的作品古樸自然,所開創的楷書成為後世最常用、最基本的書體。而將行書、草書發展成熟且臻於登峰造極者首推東晉王羲之,他與鐘繇並稱「鐘王」。

生平與書法成就

王羲之,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後南遷為會稽人。因曾為右軍將軍,故世稱「王右軍」。王羲之在精研鐘繇、張芝書體的基礎上,大膽變革,所寫的草隸,冠絕古今,是書法史上的繼往開來者。他的字被譽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後人尊稱他為「書聖」。

王羲之來自琅邪王氏家族,是晉朝的世家大族。書法是琅邪世族的家傳藝術,王羲之的父親王曠,從伯王敦、王導,叔父王廙,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當時書法名家。

王羲之除受家學薰陶外,早年拜師衛夫人,而衛夫人則師承鐘繇。王羲之聰敏勤奮,在名師指導下,書藝大長。王羲之的伯父王導對他讚譽不絕,還將自己隨身攜帶的鐘繇《宣示表》真跡贈給他。王羲之如獲至寶,雖未能完全領會鐘繇書法中的奧妙,但他勤臨摩,進步神速。

王羲之十三歲時,當時任司馬睿右長史的周顗宴客,王羲之隨叔父赴宴。羲之輩分小,自然敬陪末座。筵席上有一道洛陽名菜「牛心炙」,當吃這道菜時,主人必須先敬席上最重要的客人。滿堂賓客看到周顗竟把菜送給末座的少年,都驚奇不已。在眾人追問之下,方知受此殊榮的是王曠的兒子王羲之。從此,王羲之遠近聞名。

王羲之熱衷書法,總是廢寢忘食苦練習字。他每到一個地方,都會不辭辛勞尋找與拓印歷代碑刻,因而累積大量的書法資料。他還在家中的書房、院子、大門邊等各處,擺好桌椅,上面放著筆、紙、硯、墨,一有好的字體構想,隨即下筆書寫。由於不斷的勤學苦練,他的書法造詣才能達爐火純青的地步,而作品也被千古傳頌,流傳至今。

王羲之約在晉明帝太寧三年出仕,任職秘書郎,開始他的仕宦生涯。他先後任臨川太守、征西幕府參軍、江州刺史、護軍將軍、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等職。到永和十一年,王羲之為會稽內史,因與當時上司揚州刺史王述不合,於是稱病去職,率子女在父母墓前誓墓不仕。

他在三十年從政生涯中,無論是在朝為官,或是出使外任,他都親理政事,愛國憂民,竭力改革積弊。辭官歸隱後,他優游山林,但仍深以國事為念。

王羲之有七子,都有書名,以獻之成就最大,人稱「小聖」,與王羲之合稱「二王」。晉穆帝升平五年,王羲之因病辭世,享年五十九歲,其子遵其遺囑,辭謝朝廷「金紫光祿大夫」的封贈。

我們現在所見的王羲之書法作品大都是唐人精摹本,真跡已難見。《蘭亭集序》是王羲之書法藝術的代表作,被宋代米芾奉為「天下第一行書」。《快雪時晴帖》是他寫給住在山陰的朋友張侯的信,清高宗將此帖與王羲子的兒子獻之的《中秋帖》、其族侄王珣的《伯遠帖》,一起珍藏在紫禁城養心殿,稱為「三希堂」。

此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則是將王羲之三封短札合裱,內有行書、草書,字體多變化、十分生動靈巧。其它還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喪亂帖》等等,都是書法中的極品佳作。

晉後有許多書法名家,或臨摩王羲之書作,或承其筆法而自成一家,如南朝陳高僧智永,唐朝虞世南、歐陽修、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五代楊凝式,宋朝蘇軾、黃庭堅、米芾等,元朝趙孟頫、鮮于樞等,明朝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等等。由此可見,王羲之的書法對後世影響非常重大。

此外,從唐朝開始,王羲之的書作隨著中日間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對日本書法藝術也有深遠的影響,到現在仍受日人重視,研究學習者不斷。

歷代帝王中,最早重視王羲之書法的是梁武帝蕭衍,評其書法為︰「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閣,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其次是唐太宗,他特別推崇王羲之書法,並把書法列入科舉考試內容,因而將唐朝書法藝術推向輝煌的頂峰。唐太宗還親自在《晉書王羲之傳》撰讚辭,稱其︰「詳察古今,精研篆隸,盡善盡美,其惟逸少乎!」@*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鐘繇從小就喜歡書法,十一、二歲年紀輕輕就隨著老師到山東抱犢山臨摹秦、漢摩崖石刻,長大後對書法的喜好程度更是只能用「癡」來形容.........
  • 衛夫人書法師承鍾繇,善長隸書楷書。由於衛夫人並無留下任何書法作品讓人參照,我們只能從兩段唐人的書評中想像魏夫人的書法風貌:其一是韋續在《墨藪》中稱讚魏夫人書法”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
  • 蓋德克解釋,戶外寫生有一個挑戰,就是看到的風景有太多的細節令人不知從何下手。摩爾教他如何將場景分解為簡單的圖形來找到繪畫的焦點,然後學習場景構圖的明暗變化(value,即明度)。剛開始的時候,蓋德克限制蓋德克只能用黑色、白色和灰色來調色,用明暗來描繪形體。
  • 德拉克洛瓦熱衷於描繪異國帶有充沛情感的場景,以此凸顯文明與野蠻之間的張力。這些元素充分體現在他對大型貓科動物(特別是獅子和老虎)的描繪上。在他整個職涯中,他都在觀察這些貓科動物,了解它們的習性,然後運用各種媒材捕捉貓科動物威風凜凜的一面。由此創作出知名的藝術作品也都成為他的傑作。
  • 幾世紀以來,學者們一直試圖釐清關於荷馬的真相:是否真有這樣一個人?如果有,這些著名的故事是否源於他的創作?他的神話故事是否具有歷史真實性?這些詩作是出自同一人之手,還是不同作者原始素材的累積,仍是有待商榷的問題,但大家都達成共識:這些詩最初是在希臘文字廣泛發展之前,於公元前7、8世紀之交的某個時候創作出來並口耳相傳的。
  • 至今馬鈴薯與黑麵包仍是東歐人的主食。事實上到了18世紀末,馬鈴薯已成為「富人和窮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備菜餚」。馬鈴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於許多不同菜餚的特質而越來越受歡迎,到今天仍是德國人餐桌上不缺席的主食。
  • 1582年,卡拉奇(Carracci)家族的三位成員——阿戈斯蒂諾(Agostino)和安尼巴萊(Annibale)兄弟及其堂兄盧多維科(Ludovico)共同創立了第一所強調寫生的重要藝術學院:啟程者學院(Accademia degli Incamminati)旨在藉由重新研究大自然來復興古典傳統,以矯正樣式主義(Mannerism,又譯:風格主義、矯飾主義)對藝術界的不良影響。他們重新提倡寫生,並從自然形態中尋找靈感,而非單純模仿前輩大師的作品。
  • 克拉克森‧弗雷德里克‧斯坦菲爾德(1793─1867年)是浪漫主義時期多產的藝術家。他的職業生涯在某種程度上與美國光亮派畫家(luminist painter)弗雷德里克‧埃德溫‧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相似。然而,斯坦菲爾德在建築、波濤洶湧的海洋與航海相關細節的表現上獨樹一幟。
  • 《牧人來拜》為卡拉瓦喬的大型作品畫上了完美的句點——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讓觀眾洞見這一場景,這是其他畫家從未做到的。
  • 《野外景觀》(A Wild Scene),托馬斯‧科爾於1831至1832年間創作。油彩、畫布,130公分×194公分。巴爾的摩藝術博物館收藏。(公有領域)
    藝術家托馬斯‧科爾(Thomas Cole)1801年出生於英格蘭東北的工業區,年輕時移民美國。他發現這裡是一個充滿未知和桀傲不馴的荒野國家。於是,他以精湛的光線處理、構圖和空中透視,捕捉了美國荒野的壯麗景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