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中有話】埃琉卡巴勒斯的玫瑰雨

作者:史多華
勞倫斯‧阿瑪‧泰德瑪(Lawrence Alma-Tadema), 《埃琉卡巴勒斯的玫瑰(Les roses d’Héliogabale)》, 1888, 132x214cm, Collection privée, Mexico。(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923
【字號】    
   標籤: tags: , ,

在一個華麗的古代宮殿裡,夢幻般的宴會正在進行。青年男女們躺臥在大片散落成雪堆般的玫瑰花瓣中嬉戲。年輕的羅馬帝王埃琉卡巴勒斯(Heliogabalus)身穿著金色的長袍,俯臥在殿堂長沙發上,悠閒而漠然地注視著下方的賓客縱情在奢華的感官享樂中……花瓣不斷從空中飄散下來,這群青春男女們被繽紛的色彩、濃郁的花香與輕柔的觸感包圍著,渾然忘我……

但這場景真的那麼浪漫有趣嗎?

這個故事(真實性待考)取材自《奧古斯都史》,佚名的作者這樣描述:「帝王讓花瓣大量灑落,直至許多人被淹沒,無法露出表面而窒息死亡。」而殘忍的帝王竟以此為樂!

埃琉卡巴勒斯是羅馬帝國塞維魯王朝帝王,西元218年─222年在位。他是羅馬帝國建立以來,第一位出生自東方(敘利亞)的帝王。在卡拉卡拉遇刺身亡後,東方軍團擁立這位流有塞維魯王族血統的少年繼位;218年在戰勝馬克里努斯之後,埃琉卡巴勒斯成為羅馬帝國的帝王。年輕帝王即位後,將帝國東方奢靡荒淫的宮廷風氣帶入羅馬,他無心治國,卻嫉妒他受人歡迎的表弟亞歷山大,最終引發臣民強烈的不滿,222年受到暗殺身亡。

《埃琉卡巴勒斯的玫瑰》局部,穿金色長袍的羅馬帝王埃琉卡巴勒斯冷漠注視著即將「滅頂」的賓客。(公有領域)
勞倫斯‧阿瑪‧泰德瑪《埃琉卡巴勒斯的玫瑰》局部,被美麗與歡樂迷惑的男女,渾然不知危險已然迫近。(公有領域)
埃琉卡巴路斯(Héliogabale)帝王頭像,作者不明。(公有領域)

畫面美麗的視覺景象和它殘忍病態的內涵形成極大的對比。十九世紀末的許多學院派藝術家作品美則美矣,卻經常帶著一絲絲頹廢或悲觀的意味。這位英國畫家勞倫斯‧阿瑪‧泰德瑪也不例外。泰德瑪擅長於將古代場景逼真重現,畫面中每件物品都是參考了古羅馬時期的文物,而且非常細心地描繪每個細節。他的藝術在當時獲得極大成功,名利雙收。因此泰德瑪完全不必遷就顧客而自由創作自己想表達的內容,這幅畫就是一個例證。泰德瑪本人非常看重這個主題,他甚至將自己也畫成其中一個受邀請的賓客(畫面右邊著綠袍者),眼神直視帝王,仿佛在努力保持清醒和警覺,有點「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味道。

勞倫斯‧阿瑪‧泰德瑪《埃琉卡巴勒斯的玫瑰》局部,右方著綠色衣服的男子為畫家的自我投射:一個清醒的旁觀者。(公有領域)

同時他還將觀眾視線置於和花瓣堆中的人們一樣的高度,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或許在暗示人們不要像畫中享樂的人們一樣,被眼前美景和歡愉所迷,對危險毫無所覺,最後樂極生悲!@

——轉載自《藝談ARTIUM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蓋德克解釋,戶外寫生有一個挑戰,就是看到的風景有太多的細節令人不知從何下手。摩爾教他如何將場景分解為簡單的圖形來找到繪畫的焦點,然後學習場景構圖的明暗變化(value,即明度)。剛開始的時候,蓋德克限制蓋德克只能用黑色、白色和灰色來調色,用明暗來描繪形體。
  • 德拉克洛瓦熱衷於描繪異國帶有充沛情感的場景,以此凸顯文明與野蠻之間的張力。這些元素充分體現在他對大型貓科動物(特別是獅子和老虎)的描繪上。在他整個職涯中,他都在觀察這些貓科動物,了解它們的習性,然後運用各種媒材捕捉貓科動物威風凜凜的一面。由此創作出知名的藝術作品也都成為他的傑作。
  • 幾世紀以來,學者們一直試圖釐清關於荷馬的真相:是否真有這樣一個人?如果有,這些著名的故事是否源於他的創作?他的神話故事是否具有歷史真實性?這些詩作是出自同一人之手,還是不同作者原始素材的累積,仍是有待商榷的問題,但大家都達成共識:這些詩最初是在希臘文字廣泛發展之前,於公元前7、8世紀之交的某個時候創作出來並口耳相傳的。
  • 至今馬鈴薯與黑麵包仍是東歐人的主食。事實上到了18世紀末,馬鈴薯已成為「富人和窮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備菜餚」。馬鈴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於許多不同菜餚的特質而越來越受歡迎,到今天仍是德國人餐桌上不缺席的主食。
  • 1582年,卡拉奇(Carracci)家族的三位成員——阿戈斯蒂諾(Agostino)和安尼巴萊(Annibale)兄弟及其堂兄盧多維科(Ludovico)共同創立了第一所強調寫生的重要藝術學院:啟程者學院(Accademia degli Incamminati)旨在藉由重新研究大自然來復興古典傳統,以矯正樣式主義(Mannerism,又譯:風格主義、矯飾主義)對藝術界的不良影響。他們重新提倡寫生,並從自然形態中尋找靈感,而非單純模仿前輩大師的作品。
  • 克拉克森‧弗雷德里克‧斯坦菲爾德(1793─1867年)是浪漫主義時期多產的藝術家。他的職業生涯在某種程度上與美國光亮派畫家(luminist painter)弗雷德里克‧埃德溫‧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相似。然而,斯坦菲爾德在建築、波濤洶湧的海洋與航海相關細節的表現上獨樹一幟。
  • 《牧人來拜》為卡拉瓦喬的大型作品畫上了完美的句點——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讓觀眾洞見這一場景,這是其他畫家從未做到的。
  • 《野外景觀》(A Wild Scene),托馬斯‧科爾於1831至1832年間創作。油彩、畫布,130公分×194公分。巴爾的摩藝術博物館收藏。(公有領域)
    藝術家托馬斯‧科爾(Thomas Cole)1801年出生於英格蘭東北的工業區,年輕時移民美國。他發現這裡是一個充滿未知和桀傲不馴的荒野國家。於是,他以精湛的光線處理、構圖和空中透視,捕捉了美國荒野的壯麗景致。
  •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年—1905年)是19世紀法國學院派最重要的畫家之一。現代人們把他的作品稱作是:「美的標準」。歷經一百多年的歷史變遷,無論各民族習慣和文化怎樣差異,人們到了布格羅的作品面前,讚歎的語言「真美啊!」和一百年前是一樣的。時代在前進,對「美」的感受卻是不變的。人類心中有一種永恆的「美」的標準,通過藝術作品而產生共鳴。
  • 對於一位18世紀女性藝術家來說,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藝術生涯非同尋常。她出生於瑞士一個貧寒的畫家之家,作為獨生女,她仍接受了廣泛的教育,在十幾歲時就已展現出肖像畫和歌劇演唱的驚人天賦。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和英語,這為她日後在國際上取得成功──成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義藝術家、歐洲上流社會的傑出女性奠定了基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