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声2023年12月27日】(作者:楚若薇) 苏格拉底 式提问法(Socratic questioning),又被称作苏格拉底 反诘法( method of elenchus;elenctic method)等,是一种结构性的哲学提问方式, 通常是在两个人之间的对话, 通过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 借此启发学生发现自己的无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 了解事物的真相,辨析揭示假设与概念的模糊和错谬之处, 从而催生出真知 。由于苏格拉底 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助产婆」,所以,「苏格拉底 方法」也被人们称为是「助产法」。苏格拉底 也因此被视为西方伦理道德哲学之父。
事实上,这种「启发式教学 」方法并非苏格拉底 的首创,「愤启悱发 」是孔子 当年教人常用的方法,孔子 比苏格拉底 还年长八十多岁。据《论语‧述而》记载:「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代朱熹注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论语‧ 卫灵公》中又进一步阐释,说孔子 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 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意谓一个人如果不时常思考, 并追问道理的究竟,老师就没有办法启发他了。这与苏格拉底 的「助产法」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孔子像(图片:清代绘画) 苏格拉底 告诫人们,「首先要关心完善自己的灵魂, 这是更重要的事情。」苏格拉底 帮助别人获得真知 的方式是一种独特的提问模式, 就是不断地启发你对问题展开思索,并追问你结论的真伪。 他以这种方式激励和引导人们去探求真理,追寻美德, 去除伪真和伪善。 苏格拉底 与学生欧谛德谟 的对话就是一个这样的范例:
苏:偷盗、 欺骗、奴役等,属于正义,还是非正义?
欧:非正义。
苏: 如果有一位父亲把他的生病的孩子所不愿吃的药放在食品里给他吃了 ,由于这个欺骗,孩子的病治好了,这属于正义,还是非正义?
欧:正义。
苏:如果有一个人,看见他的朋友在失望之中,起了自杀的念头, 于是偷偷地或公开用暴力把他的武器拿走了,这属于正义, 还是非正义?
欧:是,应属正义。
苏:你不是说,朋友之间不能欺骗吗?
欧:请允许我收回我刚说的话。
苏格拉底 说:「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美德即智慧」,也就是说,自知无知乃一切真知 之始。同时,苏格拉底 也把善当作人生的终极目标。他说:「善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目的,其他一切事情都是为了善而进行的, 并不是为了其他目的而行善。」善是一切行为的目的, 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而至善乃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苏格拉底雕像(授权图片) 为什么苏格拉底 坚持这个善呢?因为在当时的雅典, 人民精神已经发生了动摇,对雅典伦理中的正当性已经发生了怀疑。 也就是说,传统价值的无上权威已经被动摇了,所以, 在苏格拉底 看来,人们需要对「善」进行思考, 重新认识到普遍意义上的真和善的至高无上。
由此可以看出,苏格拉底 是以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为基点, 通过提苏格拉底 式提问, 积极正面地启发和引导人们突破已有观念束缚和思维定式, 朝著善的最高境界提升自己。这种探索是一种超验的、彼岸的、 自觉的、正面的、发散的、信神的思考。 后人把批判性思维 的起源归于苏格拉底 , 但对两个不同方面的思考方式未能充分厘清。
苏格拉底 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批判性思维 (Critical thinking ),或称批判性思考 ,是对事实、证据、 观察结果和论据的分析以形成判断。「Critical thinking 」原意是指逻辑清晰严密的思考,常见翻译「批判性思考 」的「批判」两字在中文语境容易令人联想到否定、 质疑,与「逻辑清晰严密的思考」的意义有所差距。事实上, 随着科学的发展, 人们头脑中实证科学的概念和思维方式也使得批判性思维 逐渐向实证 的、现实的、唯物的、负面的、收敛的、无神的思考方式演变, 最后成了别有用心的人手中打击有神论的工具。 质疑往往是建立在已有的科学认识与逻辑之上, 基于自己的有知而非无知,以可见的有形否定微观不可见的无形;凡是在现实物质世界不能实验再现的便不再相信,「真理」的探索被物质化「真实」存在所取代。
所以说,苏格拉底 式提问是在启发和引导人们向善, 向上提升道德水平和境界; 批判性质疑是将人类的思维推向物质化的现实, 从而封闭人类的神性一面,放纵人的动物性和欲望的一面, 与道德提升背道而驰。假作真时真亦假,其实, 道德才是更具能量的微观实在,也是微观物质层面的实在, 更是人类幸福与通向未来之路的保证。
请点击阅读【屿山晨光 】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文思敏
希望之声版权所有,未经希望之声书面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