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身份如此卑微,倘若他和眾人走在齊國的大街上,實在看不出他有什麼特別之處,能夠引起人的注意。北郭騷每天辛苦地工作,但仍是無法好好維持生計,贍養母親。
有一天,他來到國相晏子府上求見,說:「希望能乞得一些糧米,奉養母親。」
相府上的僕人一見北郭騷來求見,於是對晏子津津樂道地說:「這個人可是齊國的賢人啊。他志義高尚,不向天子稱臣,不與諸侯交友,對於利益也從來不會苟且偷取,對於禍事也從不苟且求免。現在他到您這兒來,想要些糧食奉養母親,這說明他心悅誠服您的道義。相國大人,您可一定要給他啊。」
晏子很慷慨,直接派人打開自家的糧倉,自家的府庫,把糧食和錢財分給了他。北郭騷謝絕了金錢而收下了糧食。
不久之後,晏子受到齊君猜忌,為免遭禍害,他逃往國外。當他經過北郭騷的門前時,要向他告別。
當時北郭騷正在洗髮浴身,聽說晏子到訪,恭敬地出來迎接他,並問道:「相國,您這是要去哪兒?」
晏子滿腹委屈,說:「我受到齊君猜忌,將要逃往國外啊。」
不料,北郭騷淡淡地說了一句:「噢,原來如此。那您好自為之吧。」
晏子聽了心裡很不是滋味兒,上車後長嘆了一聲,說:「我被迫出逃,找不到人可以幫我?難道我閱人的眼力真的有問題了?唉,我真是太不了解士了。」晏子帶着一肚子的苦衷就走了。
晏子前腳剛離開,北郭騷就急忙請來自己的朋友,告訴他說:「我心悅誠服晏子之義,曾向他求得糧食奉養母親。我聽說:『凡是奉養過自己父母的人,自己一定要替他承擔危難。』如今晏子受到猜忌,我將用自己的死為他洗清誣謗。」
北郭騷穿好乾凈的衣服,戴上像樣的帽子,讓他的朋友拿着寶劍,捧着竹匣跟在後面。他走到國君的廷門前,請求負責通報的官吏說:「晏子是名聞天下的賢人。如果他出逃,齊國必定遭受他國侵犯。與其看到國家遭到入侵,不如我先死吧。我願把頭託付給您,為晏子洗刷誣謗。」
繼而,他回首對友人說:「記得把我的頭盛在竹匣中,捧去交付給那個官吏。」說罷,北郭騷退後幾步,揮劍自刎身亡。
友人恭敬地把北郭騷的頭放進竹匣中,託付給那個官吏,然後對旁觀的人們說:「北郭子為國難而死,我將為北郭子而死。」說罷,他也退後幾步,同樣自刎身亡。
二個齊國的小人物甘願為了別人,以死明志。此事就發生在齊君的門庭前。他聽說了這件事後,大為震驚。震驚之餘,終於明白過來,猜忌晏子的確不對,趕緊乘着驛車,親自去追晏子。
在距離國都不到百里的地方,齊國國君趕上了晏子,好言相勸,敬請晏子回去。晏子不得已而返回。
當晏子回到國中後,聽說北郭子用自己的死替他洗刷了誣謗,他為此前誤會北郭子而痛心疾首,愧悔不已。他感慨地說到:「北郭子竟用自己的死證明我的清白,我真的是越來越不了解士的心意啊。」
這件事廣載於古典文獻,諸如《呂氏春秋》《晏子春秋》《說苑》等等。到了清朝時,梁啟超在《中國之武士道》中提起了北郭騷和他的友人,認為北郭騷之義,不單單是為了報答晏子,而是以自己的死安定了整個齊國,他的友人堪稱是第二個北郭子。
這二個齊國小民,每天粗茶淡飯,過着恬淡的生活。他們作為齊國的小人物,與官場並沒有交集,卻做到了朝中的公卿大臣做不到的事。梁啟超直言他們的死重於泰山,在關鍵時刻,鎮住了齊國因晏子離去可能發生的系列災難。
更多文章,請點擊【呂氏春秋·故事匯】系列。
出自〔先秦〕《呂氏春秋·季冬紀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