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
唐代的「大曲」是一種大型歌舞音樂形式,又叫「燕樂大曲」,演出時歌、舞、器樂並用,場面宏大,色彩繽紛,是一種高度發達的宮廷音樂。白居易的「繁音急節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鏗錚」詩句,描述「燕樂大曲」代表作《霓裳羽衣曲》的高潮段落,節奏快捷、曲調繁複,像珍珠在跳動,像玉石在震顫,聲音是何等的鏗鏘!
臨陣磨槍不亮也光? 練習應重「質」不重「量」 正確的姿勢加上天天精練
看譜練琴對有些孩子來說的確不是件容易的差事,有時曲子長、難度高,即使是有絕對音感的聽力和絕佳的記憶力也不免會有些許的錯誤。而且,許多的檢定考試都有視奏一欄,若不會讀譜,那成績也會受到影響。學會看譜就像學識字一樣都有一個過程。家長與師長需要互相配合,以幫助孩子早日學會看懂譜上的音符。當然過程中的練習與辛苦是免不了的,但日後懂得看譜且速度增快,練習就會變得活潑有趣。
聆聽不同的音色變化,不是每個人都能聽出端睨並加以揣摩和運用出來的,它是一門需要學習的課程。想要在音樂表達及詮釋樂曲的能力上更加豐富、進步,學習多樣音色的變化是?對必要的。如果學生自己無法做出適當表達,老師們就得仔細帶領並教導。
大部份家長讓孩子學鋼琴的目的是提升音樂修養、培養興趣愛好,並不期望孩子成為職業演奏員。畢竟天才是少數,對於普通的孩子,沒有甚麼事是容易的,堅持最為可貴。圖piano.jpg:
對於許多藝術表演工作者或運動員,良好的肢體運用至關重要,然而一些音樂家或運動員因不當姿勢而造成運動傷害的例子相當多,我自己也曾因肌肉的使用不當而造成背部及手腕筋部拉傷,花了許多時間和金錢做復建,並因而妨礙了我的演奏生涯。因此,不管學音樂是走職業或興趣,都要懂得如何適當的使用正確的姿勢,以放鬆、協調及和諧運用來達到安適的練習過程。
在學習音樂的初始,學生們大多會將老師的話當成一道聖旨來聽從,被動的等待下一個學習指令。但音樂學習是一個需要不斷自我練習的過程,老師不可能隨時在身邊給予指導,因此一開始幫學生培養自我練習的好習慣,減輕學生們的依賴心理,即是關鍵的一課。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知識的積累和技巧的熟練,老師也該訓練學生擁有自己的思考及批判的能力,最終訓練學生成為他自己的老師。
音階(Scale)的練習,相信對許多學生而言,經常是苦不堪言的一件事,但它卻又是學習音樂不可或缺的重要練習之一。大部分的學生練習音階很容易流於只重視速度,而忘了這枯燥的練習也可以是很有特色及感情的。
我喜歡開車時聽音樂,在懷兒子的整個孕期,車上聽音樂的習慣也從無間斷過。兒子出生後,不論孩子是否聽懂,我一定放上各式各樣的音樂讓他聆聽。隨著他漸漸長大,邊聽音樂我就會邊告訴他關於曲名、簡短的作曲家介紹及一些我自己對曲子的理解和曲子應用的手法等。當樂曲中的樂器出現比較特殊的手法,如振音、裝飾音或不同之拍號等等,我都會告訴兒子並以最淺顯的解釋讓他知道,甚至有時不管他是否能理解或聽懂,我純粹只是想讓兒子知道我的想法而已。我深信,久了,孩子不但會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一定程度,也慢慢會開始發問,並有自己的想法與意見。
教學中常會遇到學生搞不清楚休止符這個符號真正的用意在哪兒,大家都知道休止符是「休息」,但卻極少數人會將它視為「音符」。當學生對於休止符可有可無的對待,時常讓我感到不解,我便問他們一句話:「你們認為無法開口說話而需用手語的人是不是也和我們一樣都是人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休止符也是和其他音符一樣的。」
許多人時常有個錯誤的觀念,認為只有聲樂、銅管或任何吹奏的樂器,因有換氣的需要,才需要呼吸,殊不知鋼琴、弦樂器或甚至打擊樂器都需要呼吸來幫助肌肉和心情的放鬆,並藉由呼吸來提升演奏及詮釋的技巧。手指技巧固然重要,但這些技巧都需要一條無形的扭帶將之串起而組成有生命的樂音,那就是呼吸。
許多學生在練習樂器的過程中,時常會忘記或忽略慢練的好處,總認為快,才能顯現自己的了不起、才感覺過癮,殊不知欲速則不達,一味求快,很容易浮現技巧性及音樂性的問題,致使練習進程遲滯不前;相反的,以慢工出細活的方式練習,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本功的重要性
教學生涯中,常有學生或家長抱怨某些練太久的曲子可否換成新曲子,以免太枯燥而索然無味?有時也會遇到學生、甚至家長來請求不要練習基礎的東西,如音階、琶音等等行不行?又或者少練一點可不可以?而我總是反問他們,是不是可以不吃飯或、天天喝幾口水來過日子呢?
「2012第21屆嘉義市國際管樂節」和往常不一樣的地方,便是在嘉義市文化中心文化廣場除了多家樂器廠商的各種樂器展售外,特別增加了一項罕見的美國星條旗系列彩繪樂器的展示。美國星條旗系列彩繪樂器是由台灣知名薩克斯風樂手謝文杰老師所收藏,由L A.Saxophone Company以星條旗為主題所設計,全世界限量150把。
轉換 ‧ 引導 故事讓音樂活起來
學習音樂的過程是有苦有樂,但本質應是快樂的,如果硬是「趕鴨子上架」或是被家長逼迫而學習,想必效果及過程應是不甚理想。有道是「行行出狀元」,學音樂絕不會是孩子興趣的唯一選擇,多觀察孩子,孩子會慢慢展現出自己拿手、擅長及喜歡的一面,到時與孩子好好談談,再決定要不要學及要學什麼,而不是只憑著家長們自己認為該學什麼來做評判,當然家長還需想清楚希望孩子學習這項事物的目的在何處,而不是一味盲從。
國家教育研究院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99年)」將品德與生命教育之落實、霸凌、中輟等問題為國民教育與學生事務輔導亟待解決之重要課題。年報中提出許多具體的解決方法,然而這些問題的產生,與當前社會人文精神的失落有密切關係,要想消弭這些問題,就必須由涵養學生人文精神出發。
一金髮小男孩竟在街頭鎮定自若,熟練地彈著鋼琴,引來眾多行人熱烈鼓掌。 音樂藝術的培養,能孩子增進大腦的發育,也是一種精神財富。鋼琴音域寬廣,是進入音樂世界的重要樂器......
架起觀眾與音樂廳之間的橋樑
羅爾拉赫女士很高興一個10歲的男孩又開始經常練習樂器了。他之前很抗拒練習,但是參觀了柏林音樂廳樂團的排練之後,他對此又產生了濃厚興趣。
為什麼有些孩子在舞臺上表演可以行雲流水、毫無懼色且有大將之風,而有些孩子則是緊緊張張、錯誤百出且丟三落四呢?想來事前準備應是最主要的原因。如果事前有充分的準備及經常的演練,一般而言,緊張的情緒是可以控制的。
台灣天才少女鋼琴家和她「愛做夢」的媽媽
(大紀元記者李詹妮費城採訪報導)今年4月在荷蘭烏德勒支市舉辦的第9屆弗朗茨‧李斯特國際鋼琴大賽上,來自台灣的17歲華裔天才少女陳延瑜(Jenny Chen)以最小參賽年齡榮獲評委特別獎—「Incentive Prize」。
銅管樂器簡單來講可分為小喇叭或小號(trumpet)、法國號(French Horn)、伸縮號或長號(Trombone)、上低音號(Baritone)及低音號(Tuba)等樂隊中常見的樂器。
張三、李四同時在音樂系畢業,然後各奔前程。張三創作了幾首曲子,得到了很大的迴響,從而名氣越來越大。李四很妒嫉同學的成就,認為自己的音樂造詣比他高,只是運氣不佳罷了......
加了一些遊戲元素在音樂教學中,同學們都變得好喜歡上課!感覺師生之間的距離又拉近了許多。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學習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或管樂;如果你的孩子正在學習聲樂,你一定很關心孩子怎樣考入州交響樂團、州管樂團、州聲樂團吧?或許,你正為孩子考不進去而煩心呢。
小芳是個8歲的小學生,一向對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媽媽看小芳喜歡音樂,在小芳6歲時就請老師到家裏來教她鋼琴。學了二年之後,小芳開始覺得信心受挫,因為曲目開始出現一些難度,再加上她對琴譜的指法運用還無法得心應手,因此,小芳常常覺得很氣餒,甚至產生放棄的念頭。媽媽看到這種情形,便將小芳的鋼琴課暫停一段時間。恰在此時,小芳在學校三年級的音樂課中,接觸到老師介紹給小朋友的直笛,這是小芳第一次接觸除了鋼琴以外的樂器,因此,對直笛感到非常好奇,所以她對直笛的練習也格外認真,再加上直笛的指法比鋼琴容易一些,譜上的音符也較鋼琴來的少,從此,小芳開始喜歡上直笛,並要求媽媽讓她學直笛。
不打不罵 教出愛練琴的小孩
您家是否有不愛練琴的小孩呢?要孩子自動自發練琴實在不容易,試問誰沒有懶惰之心呢?但大家都知道中國人的「不打不成器」如果拿捏不好,對孩子將來的人格發展勢必造成不好的影響,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都有其自主意識,有時的確是對家長耐心的考驗,想要不打罵都很難,但是孩子會以自已所能理解的方式去探索和解讀這個世界及一些行為,過程中,難免會因為自我主張及心理需求出現不同的發展情況,甚至會出現讓家長頭疼的行為與做法。瞭解背後的原因,並改變做法才能有效改善不愛練琴的行為。
美國不是所有的小學都設有音樂課,只有那些得到政府資助的學校才能開音樂課。除了一般性的音樂基礎課程外,一般到了四、五年級還會成立樂隊及弦樂團。
5歲的小誠,是個注意力無法集中但卻喜歡音樂的小孩。媽媽一度為此傷神。透過朋友提起可試試鈴木教學法的勸說下,小誠的媽媽抱著何不姑且一試的想法幫小誠報名了鈴木小提琴班。因為鈴木教學法是需要家長的全程參與,起初小誠還非常地不適應,但久了也就習慣了。再加上先不學看譜而多用聽力來拉奏,此方法更能讓小誠集中精神並訓練音準及聽力。等小誠對這些練習已純熟,老師才往認譜進行。小誠進入小一後,注意力就能集中多了。小誠的媽媽也很慶幸自己當初所做的決定。
聲有百種,音有百樣,既有天籟妙音,也有鬼嚎怪聲,而與人息息相關的聲音有兩個——音樂和語言。
全國學生音樂賽中區決賽台中縣參賽隊伍成績表現優異,共有1隊獲得特優、30隊優等、7隊甲等。學校老師用心指導,每個團隊用心練習,不但發展了學生多元知能,並提升校園藝術素養。
    共有約 143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