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29日訊】三點三十分,康德出門散步了!
在十八世紀的德國科尼士堡(Konigsberg)的公民,每天大概在下午三點三十分的時候,都會很準時的看見德國大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生於1724—1804年)出門散步了!
康德的生活習慣,就像日出、日落那樣的有規律。他每天準時起床、穿衣、喝咖啡、寫稿、講演、吃飯、散步……。一位替康德寫傳記的人說:「康德的生活,是最規律不過的規則動詞」。
康德在1781年出版《純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這本哲學作品使他的聲名遠播。到1793年止,在歐洲據說已有兩百種刊物在討論康德的哲學。在1790年時,康德的哲學用語,已經可以在菜市場,或理髮店內聽到;當時在德國,這位大哲學家康德,可以說是一位風雲人物。
康德認為「哲學的任務」可分為四大問題:
(一) 我們能知道什麼?
這個問題是屬於「知識論」的問題,在哲學的任務中,我們應該先知道「知識」的極限在哪裡?
(二) 我們能做什麼?
這是個「道德的問題」,也是所謂「倫理學」的問題 。換句話說,在我們知道「知識」的極限在哪裡以後,就必須提出實際的問題,也就是「實踐」的問題。這也是康德第二本作品《實踐理性批判》要討論的問題。也可以說是「知」與「行」合一的問題。
(三) 我們可以希望什麼?
這是屬於「宗教」的問題,也可以說是「宗教哲學」的問題。因為「宗教」是一種信仰的問題。所以我們可以希望自己能夠相信「天」、「上帝」、「佛陀」、「道」等,但我們很難去「證明」給別人看。
(四) 人是什麼?
這個問題是所謂「人類學」的問題。也可以說是一切哲學的基礎問題。因為,不管是「知識論」、「倫理學」、「宗教哲學」,都必須以「人」為中心。沒有「人」也就沒有所謂的「道德問題」。沒有「人」當然也沒有「知識論」的問題。所以,研究「人」的問題,也就是「人類學」的工作。@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