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哲學精神

【愛智與真理之路】「理性」和「信仰」(一)

石朝穎
font print 人氣: 3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29日訊】三點三十分,康德出門散步了!

在十八世紀的德國科尼士堡(Konigsberg)的公民,每天大概在下午三點三十分的時候,都會很準時的看見德國大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生於1724—1804年)出門散步了!

康德的生活習慣,就像日出、日落那樣的有規律。他每天準時起床、穿衣、喝咖啡、寫稿、講演、吃飯、散步……。一位替康德寫傳記的人說:「康德的生活,是最規律不過的規則動詞」。

康德在1781年出版《純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這本哲學作品使他的聲名遠播。到1793年止,在歐洲據說已有兩百種刊物在討論康德的哲學。在1790年時,康德的哲學用語,已經可以在菜市場,或理髮店內聽到;當時在德國,這位大哲學家康德,可以說是一位風雲人物。

康德認為「哲學的任務」可分為四大問題:

(一) 我們能知道什麼?

這個問題是屬於「知識論」的問題,在哲學的任務中,我們應該先知道「知識」的極限在哪裡?

(二) 我們能做什麼?

這是個「道德的問題」,也是所謂「倫理學」的問題 。換句話說,在我們知道「知識」的極限在哪裡以後,就必須提出實際的問題,也就是「實踐」的問題。這也是康德第二本作品《實踐理性批判》要討論的問題。也可以說是「知」與「行」合一的問題。

(三) 我們可以希望什麼?

這是屬於「宗教」的問題,也可以說是「宗教哲學」的問題。因為「宗教」是一種信仰的問題。所以我們可以希望自己能夠相信「天」、「上帝」、「佛陀」、「道」等,但我們很難去「證明」給別人看。

(四) 人是什麼?

這個問題是所謂「人類學」的問題。也可以說是一切哲學的基礎問題。因為,不管是「知識論」、「倫理學」、「宗教哲學」,都必須以「人」為中心。沒有「人」也就沒有所謂的「道德問題」。沒有「人」當然也沒有「知識論」的問題。所以,研究「人」的問題,也就是「人類學」的工作。@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哲學能做什麼呢?這是一般人常問的問題。或許有些人會認為讀「哲學」沒有多大的實際用處,例如:「讀哲學又不能當飯吃!」
  • 柏拉圖大概是兩千四百多年前的古希臘哲學家,他的老師就是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在「西方哲學史」的地位,就像孔子在「中國哲學史」的地位一樣。柏拉圖這位哲學家,自從受教於蘇格拉底之後,就對「天空」產生神奇的看法。為什麼呢?
  • 笛卡兒(西元一五九六──一六五O年)是法國的哲學家,人們稱他為西洋哲學的「近代哲學之父」。他的「哲學方法」就是所謂「懷疑的方法」。他認為雖然我們「懷疑」,但又必須有所行動的時候,我們所能做的,最好就是堅持以當初開始的態度,一直持續到底。
  • 我們執著追求的「目標」,會不會如同年輕人追逐水中的金幣一樣?看似美好,其實是虛幻的!或許不是虛幻的,卻是不實的。
  • 我們的心裡如果能夠保持這份靈明的自覺,能用感恩的心情去面對批評,自然就能轉用快樂的心情迎接每一次給我們自己成長、提升的機會。
  • 你把化來之物藏放在布袋中,你感到片刻的歡愉,那其實充滿了私慾和貪婪,時間久了,你的心就是死水一潭,裡面什麼也沒有,甚至發臭。而我把化來之物放在人間循環,在人心中散發芳香,那才是真正美好的緣分!
  • 真正的幸福其實是希望別人好,對別人的選擇給予尊重和理解。只有當對方幸福了,才會把最好的一面展現在你的面前,那你也會因此而幸福。
  • 靜坐冥想是迎接新的一天的好方式。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善良,健康養生,提升靈性。照顧好自己和家人,惠及周邊……祝大家安康!!
  • 善有善報,這是自古以來的真理。即使是微小的善行,也能促進美好的風尚,讓人心生暖意,回歸和諧社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