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載香港】

中秋話花燈 手工懷舊走馬燈的前世今生

文/曾蓮
「花燈大王」梁有錦九十年代的大型走馬燈作品,曾經在沙田馬場展出。(受訪者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00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歷史上北宋大文豪王安石有一則知名的對聯,上聯「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下聯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因為這個對聯,他成為馬員外的女婿,又在科舉考試中春風得意,成就「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美談。對聯中提到的「走馬燈」,有著悠久的歷史,藉著花好月圓的中秋佳節,本期「紀載香港」就邀請到香港生和隆扎作第二代負責人梁金華師傅,詳析「走馬燈」的歷史淵源、特色和手工製作遇到的困難。

生和隆扎作第二代負責人梁金華師傅。資料圖片。(陳仲明/大紀元)

「走馬燈」是一款依靠熱力原理產生轉動的燈飾,古時在燈面繪製或間出武將騎馬的圖案,內裡的燈轉動時投影就出現人馬追逐、物換景移的影像,故稱「走馬燈」。從秦漢開始有「蟠螭燈」,唐代有「轉鷺燈」,宋代的「馬騎燈」都是相若的燈飾。梁金華師傅講述,流傳到近代,香港民間在六十、七十年代還有紙紮的「走馬燈」,到了八十年代出現兒童玩樂的塑膠版本,隨後就買少見少,近乎成為絕響。

「花燈大王」梁有錦九十年代的大型走馬燈作品,曾經在沙田馬場展出。(受訪者提供)

「我爸爸在九十年代做過走馬燈在沙田馬場展出,那是紙紮大型的花燈,在外觀上可以看到一些跑馬,當時做過兩盞,之後就沒有出現了。」梁金華師傅的父親梁有錦,人稱「花燈大王」,昔日每年的中秋綵燈會都有他的作品,1980年曾榮獲維多利亞山頂公園中秋綵燈會的走馬燈設計比賽冠軍,在海內外承接許多紙紮訂單,花燈、龍、獅、花炮、牌樓都是他擅長的作品。梁金華在工作之餘就會到父親店舖內幫忙,因此也學習到了父親的手藝。他也樂於與眾人分享自己的紮作工藝,常常受邀出席不同的工作坊,近日恒生大學藝術設計系文化創意產業課程主辦的「燈籠紙藝:非物質文化遺產計劃」,他就設計了三款特色走馬燈,並開設工作坊教參加者製作簡易版,介紹燈飾背後的文化。

超音速飛機的噴射引擎,運用的是「燃氣渦輪」技術,看起來是高端科技的產物,其實幾千年前用熱力推動的「走馬燈」就運用了同樣的工作原理。在燈內點上蠟燭,蠟燭產生的熱力可以令輪軸轉動,將精緻的剪紙圖案投影在半透明的屏障上,形成流動的圖像,令人賞心悅目,這件小玩意充分彰顯了傳統民間智慧。

運用蠟燭的走馬燈,因為不易控制火種燃燒幅度,容易引起安全隱患,到近代就產生了用鎢絲燈泡作為蠟燭的替代品,梁金華師傅分享:「第一代的走馬燈用蠟燭作為動力,第二代就用鎢絲燈泡。因為鎢絲燈有熱力,上面安裝上用錫紙做的風車,中間定一條軸心,頂尖位置有一粒特製的玻璃珠,是一種中間通心的玻璃珠,像紳士的帽子一樣。在熱力的驅使下風車旋轉,就能呈現走馬燈的效果。」今次在製作走馬燈時,他也想過復刻鎢絲燈的走馬燈,唯找不到這種特製玻璃珠配件,如果用其它材料代替,可能做不到耐磨的效果,因此今次的走馬燈製作則運用了另外的動力來源。

巧手紙紮走馬燈 創新太陽能動力

在今年8月香港恒生大學「燈籠紙藝」展覽中,展出了三款梁金華設計的走馬燈,是根據他父親手藝復刻的外型,但旋轉的動力加入了太陽能創新元素。梁金華提及,LED燈不像鎢絲燈那樣有熱度,所以要使用另一種動力模式,他採用了當下展示櫃流行的太陽能轉盤,這種轉盤可以運用太陽能發電,在沒有太陽能的時候可以用USB供電,為了提高便攜性,用日常使用的手機充電器就可以供電,達到燈內旋轉的效果。

梁金華向筆者介紹三款全手工製作的走馬燈,每一款都各有千秋。

以「遊龍戲鳳」為主題的「投映」走馬燈。(梁金華提供)

「這款叫『投映』,是最古老的一種,今年是龍年,我做了個『遊龍戲鳳』,中間轉動的是用剪紙做的『戲碼』,你看轉起來的時候中間的光影就會投射到半透明的紗布上,看起來就像龍和鳳在追逐。裡面的戲碼怎樣在外面看到呢,就是隔了一層運用投射原理,就像相機的對焦一樣,這個最難,怎樣調整燈光和距離,這個試驗了很多次才達到最後對好焦的效果。」

內裡為游動金魚圖案的「顯現」走馬燈。(梁金華提供)

與「投映」相似的一款走馬燈,梁金華介紹這款叫做「顯現」,外型為宮燈狀的走馬燈,與「投映」的剪紙透出來的光點不同,能夠看到在半透明的紗布內「游動」的魚兒,「你看起來這個和金魚相隔的一條條褶皺,這個是用玻璃紙做的效果,過去是用真的玻璃管,現在沒有玻璃管了,就用玻璃紙代替,出來的效果差不多,若隱若現吧,有一種金魚在魚缸游的感覺。」他表示,這種走馬燈在五、六十年代最為流行,後來在八十年代演變成塑膠的款式。

以舞龍為主題的「明現」走馬燈,可以直接看到轉動的抽紗公仔。(梁金華提供)

梁金華展示體積最大的一款走馬燈,環繞著背後亮燈的牡丹國畫,身著綠袍古裝的健兒揮舞著龍珠,金龍栩栩如生:「這款很精緻的舞龍走馬燈,叫做『明現』,你可以直接看到在轉動的公仔,最特別的是這次我請蔡達耀師傅做的舞龍抽紗公仔,已經沒有人會這個工藝了。」在燈飾的設計上亦展示了梁師傅的巧思:「你從外觀是看不到轉盤在哪裡的,你發覺舞龍的人在外圈走動,但是中間的圓柱不會動,其實中間的國畫位置已經被吊高了,轉盤是在底部。而且你有沒有發現,上下兩個圈都會發光,我特別設計了環繞的燈帶,在夜間看更好看。」

完成三款手工走馬燈後,梁金華感慨:「要是不做出來,年輕一輩可能都不知道有這種燈了,坊間對走馬燈的介紹很少,紙紮的更是沒有了,我也是適逢有這個機會嘗試做一做。未來可能還有機會展出,給大家認識一下這個文化吧!」#

——原載香港大紀元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位於上環蘇杭街,有著百年歷史的涼茶老店「源吉林」總店。(劉永康提供)
    一個平日的下午,小弟經過上環蘇杭街,看見有百年歷史的涼茶老店「源吉林」總店開着,二話不說,走進去見識見識!
  • 一說起端午節的民俗,你的腦海中想到什麼呢?應該少不了「粽」吧?印象中,多說粽子起源於紀念、奠祭戰國時代楚國的愛國大夫屈原,可是真是這樣嗎?粽子到底是怎麼來的?我們就從「粽」的文字內涵與相關文化民俗來探尋追索吧。
  • 黃曆的五月五日是端午節。除了大家普遍關注的粽子口味,古來還有更被關心的要點,那是什麼呢?古人重視養生,協和陰陽,在端午節也不例外。有什麼具體作法表現在民俗中呢?
  • 過去重門深鎖的上水鄉應龍廖公家塾(又名顯承堂),有186年的歷史,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今年3月12日修葺完工,舉行竣工開光禮儀暨例行春祭,首度開放予公眾參觀。未來祠堂都會定期開放,公眾終於有機會一窺這百年祠堂的真容。廖氏第二十傳裔孫、顯承堂修葺委員會主席廖崇興接受本報專訪,講述家族百年往事。原來,在顯承堂誕生的背後,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廖氏族人為早逝才子圓夢的感人故事。
  • 竹枝詞譜寫的秋歌多采多姿,詞情貼近人心,直寫人生,抒發心情,描繪人生風塵中片片真情。玩味其中,一些人生的心情,一些未能安放的追憶,或許得到慰藉,得到淨化昇華!
  • 元宵花燈詩情畫意,人間與天上相繫:「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這般殊勝出塵的元宵花燈的節俗,起於何時呢?在中華文化中象徵什麼精神內涵呢?
  • 端午節一到,「門掛艾旗驅百病,戶懸蒲劍斬千邪」成了一種招牌節景,帶有驅逐瘟疫、防治百病的象徵意義。那為何古人選用艾草、菖蒲這兩種植物來懸掛在門戶上呢?
  • 中國古代有一種神奇的銅鏡,乍看之下與一般鏡子無異,但當它反射光線到牆壁上時,光亮區域會出現鏡子背面上的圖案或文字,彷彿是透過來的,故稱之為透光鏡。古籍中有關這種鏡子的製作方法據說已經亡佚,現代學者仍無法確認其真正原理為何。
  • 你知道中國古代有哪些種類的粽子嗎?從魏晉到南北朝時代的粽子不但繼承了紀念屈原的筒粽,以及古代角黍的風俗,而且還有巧麗的新貌和多樣的口味,形形色色精彩紛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