鰥寡孤獨皆有所養 中國古代慈善機構完備

文/周曉輝
無論是官辦還是民辦慈善機構,都折射了儒家「仁者愛人」與佛家善有善報、道家重視德行的思想,它們的善行善舉善心也推動了社會好善風氣的盛行。圖為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280
【字號】    
   標籤: tags: , , ,

清朝的慈善機構相當完備,不僅有官辦的養濟院、育嬰堂、普濟堂等,也有民間力量自辦的地方善堂、宗族義莊和工商業者的會館公所。官辦和民辦的慈善活動涵蓋了慈幼、養老、恤婺、助葬和疾病救助等多個方面。

官辦慈善機構體現了當政者以「仁政」治理天下的理念。如養濟院最早出現在南宋,制度化始於元代,明朝太祖皇帝下詔將養濟院推廣到州縣一級,並發展成為比較成熟的救濟體系。清朝承襲明制,並將這一救濟體系擴展到一些邊疆地區。可以說,清代的養濟院是平均分布於全國各地的,基本上每個州縣都有一所養濟院。

根據《大清律例》,養濟院救濟的對象是「鰥寡孤獨及篤廢之人,貧窮無親屬依倚,不能自存」。一旦符合上述條件,他們就可以優先進入各地的養濟院,得到清政府的贍養。

再看育嬰堂和普濟堂,它們最初出現在明末,屬於民辦慈善機構,前者收養被遺棄的嬰兒,後者接納無所依靠的老人。到了清雍正年間,官方開始在經費和管理上介入其間,乾隆元年更是下令「各省會及通都大郡,概設立普濟堂,養贍老疾無依之人,撥給入官田產,及罰贖銀兩、社倉積穀,以資養贍」。自此,各地方政府承擔起了興建、撥款、管理普濟堂和育嬰堂的責任。一時間還形成了育嬰堂、普濟堂遍天下的局面。此時的育嬰堂和普濟堂已經帶有強烈的官辦色彩。

河北保定育嬰堂收養的棄兒,攝於1919年。(甘博/公有領域)

不過,隨著清中葉人口的飛漲以及為應對白蓮教支出的軍費,從嘉慶皇帝開始,清政府財政出現問題,無法再為社會救濟提供更多經費,民間慈善機構逐漸增多,綜合性善堂在一些大城市興起,宗族義莊和工商業者資助建立的會館公所也在江南一帶迅速發展。

綜合性善堂的善舉包括恤婺、贍老、施棺、掩埋、建義學、施棉衣、收買字紙以及代葬、濟急、水龍、放生、收瘞路斃浮屍等諸多事宜。如上海「善堂林立,甲於他邑。而資斧亦皆充足」,如廣東最著名的善堂是1871年創辦的廣州愛育善堂,其得到了富商們的廣泛贊助,其在當時「規模之大、積儲之厚、捐輸之廣、施濟之宏,尤前此未有……其惠幾遍於全省」。

宗族義莊以義田為主體,以贍養貧困族人為宗旨。其發端於北宋,當年名揚天下的范仲淹在蘇州創建了全國最早的義莊——范氏義莊,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北宋後至清代,義莊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區,以蘇州最為集中。

而工商業者組建的會館、公所主要分布於各城市和商業巨鎮,救助功能較強的基本集中在蘇州、上海地區,主要救助同鄉和同業者。

宗族義莊以義田為主體,以贍養貧困族人為宗旨。其發端於北宋,當年名揚天下的范仲淹在蘇州創建了全國最早的義莊——范氏義莊,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圖為《二十四孝圖》之百里負米。(公有領域)

儘管育嬰堂、養濟院、善堂等慈善機構,基本上各地都有,但滄州卻有一個其它地方沒有的並且是專門收養盲人的慈善機構,即「養瞽院」。

清代有個叫劉君瑞的盲人說:康熙年間,曾經有位候補官員陳某路過滄州時,資費用盡,而他在此地舉目無親,根本沒有地方可以借錢。在走投無路之際,他決定選擇投河自殺。

在陳某準備投河之時,一位路過的盲人遇到了他,聽了他的故事後,傾囊而出,資助他旅費。陳某這才得以進京,並得到了官職,還被推薦到某地當州牧。

在上任前,陳某念念不忘那位資助自己的盲人,自籌了數百兩銀子,回到滄州,想仿效韓信報答漂母之恩,報答資助自己的盲人。但他找了很久,都沒有找到那位盲人,就連盲人的名字也無人知曉。

無奈之下,陳某就將銀兩捐助出來,建造了一所「養瞽院」,專門收養無所依靠的盲人。這位慷慨相助的盲者和報答恩情的陳某都頗有上古之風。因此,眾盲人在「養瞽院」中專門留出一間房屋,作為早晚祭拜陳公的地方。

無疑,無論是官辦還是民辦慈善機構,都折射了儒家「仁者愛人」與佛家善有善報、道家重視德行的思想,它們的善行善舉善心也推動了社會好善風氣的盛行,因為一個地方有了慈善活動,就會帶來善行的模仿,就會有更多人在生活中行善。@*#

清明上河圖
康熙年間,曾經有位候補官員陳某路過滄州時,資費用盡。在走投無路之際,他決定選擇投河自殺。清 沈源《清明上河圖卷》局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參考資料:

《大清律例(卷八)戶律‧收養孤老》
《閱微草堂筆記》
《清代慈善機構的地域分布及其原因》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稱帝九年後,發現不少官員的德才和職位不相符,導致很多政事廢弛。忽必烈向漢臣張雄飛、江孝卿說起此事,將此局面比喻為「大廈將傾,非良工不能扶」。並詢問二人的建議。
  • 不久前,媒體報導了徐州八孩母被鐵鏈鎖頸,遭受囚禁及虐待一事。此事涉嫌拐賣人口,備受外界關注。徐州官方發布四次通告,其說辭對八孩母身分前後矛盾,引發外界質疑,更有法律人士認為,中共官方縱容和參與拐賣人口犯罪。如果在中國古代拐賣人口,各朝刑法將如何懲治?
  • 古典小說《紅樓夢》第三十九回中,有這麼一段:賈母等人在屋裡聊天,忽聽外面的人吵嚷起來。賈母問怎麼了,丫鬟回話說:「南院子馬棚裡走了水了,不相干,已經救下去了。」這裡的「走水」是失火的意思。
  • 明仇英《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市井雞販。(公有領域)
    在當今社會,人們稱生意人為「商人」,稱買賣行業為「商業」,而買賣雙方交易的物品稱為「商品」。在上古三代,中國出現了一個商朝。現今人們所說的「商」,是否和商朝有關呢?
  • 桌曆
    從1752年9月3日至13日,英國沒有任何人出生、死亡、結婚或工作,也沒有爆發戰爭或出現天災人禍,甚至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事實上,這11天並不存在於英國的日曆上,也就是英國人在當年的9月2日晚上睡覺,隔天早上起床就是9月14日了。為什麼英國會憑空失去11天呢?
  • 九品官人法的出現和存續,是適應了當時的社會要求。皇帝把士族看作人才庫,猶如對待御苑裡的寶馬良駒,既給予高規格優寵,又得備好鞍轡、打上馬釘兒,以保證能駕馭馳騁。朝廷不斷加強管理規範,以保證士族的精英優品不墮。
  • 九品官人法在實行中,相關的配套管理制度越來越完善。在東晉到南北朝這六朝時期,打造了歷史上特有的士族文人貴族時代。表現上是:皇權或皇朝雖頻繁更迭,而士族大夫們持續穩定地職掌國家典制。中國禮制文明與文化不因皇權姓氏改變而損折。因此,我覺得以士族制度或者文人貴族制度來概說六朝政治制度,更能貼近歷史真貌。
  •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選官制度是九品官人法,約存在了四百年之久,上承兩漢察舉制,下啟隋唐科舉制,深刻影響了社會的興衰更替與文化走向。士族集團縱橫國政,士族標舉貴族精神品質,享有空前絕後的榮譽和地位。這也是中國在長期分裂大變革時期的一段特有現象。本篇以人才選舉制度為核心,概括揭示九品官人法在每個大的歷史時代用人之面貌,以及其與社會文化的關係。
  • 上古中國禮儀文化並非僅指人們的社交禮儀,其範圍涵括了上至國家的政治制度、律法典章,社會的道德倫理、思想文化;下至黎民百姓的做人準則、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規範,無不包含在內。中國禮儀文化是自天而來的文明,源自於神的智慧,內涵博大精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