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流仙宗(11)只為天下憂 不為一己愁

作者:皇甫容
《古賢詩意圖》描寫杜甫的《東山宴飲圖》(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704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唐時期,佛家信仰非常興盛,很多人心中都有著悲憫的情懷。「菩薩興行,救濟為先;諸佛出世,大悲為本。」如果以這句話作為唐朝世風的寫照,一點也不為過。在當時的大唐,無論儒林文苑,還是佛門叢林,談機參禪、賦偈吟頌成為高雅的生活方式。

杜甫從小寄養在篤信佛門的姑母家,成年後又處於佛法興隆的時代。他常和佛門中人交遊,登臨佛院、駐足禪境、徹夜聽講佛經,置身空門,彷彿身心得到淨化一般。

稟性高潔 心志剛猛

杜甫稟性高潔明朗,一旦閒適之時就會觸發道機,心中自然流淌禪韻。因此,他的詩文透著禪境、禪意和禪趣。譬如江蓮搖白羽,天棘蔓青絲,再如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都是內心清淨高遠的寫照。

王維曾說:「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人生在世會遇到很多的麻煩事,不到佛門傾訴,又怎能消除呢?

杜甫也曾有過類似的想法。儘管他身在紅塵,娶妻生子,入仕為官,後來又屢遭兵亂,顛沛流離。不過,他都傾向於以勇猛的心志,衝破身上的枷鎖。因此,他的出世之念帶著決絕的意願。只是,他是一位不穿袈裟的紅塵行者。

《晚笑笑堂竹莊畫傳》杜甫畫像(公有領域)

覺聞晨鐘 發人深省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的一座石窟,寺中有盧舍那大佛像及石刻群,其雄偉壯觀。杜甫曾在寺僧的導引下遊覽奉先寺,並在寺中留宿,寫下《遊龍門奉先寺》

已從招提遊,更宿招提境。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

天闕象緯逼,雲臥衣裳冷。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

夜晚,他聽到山谷裡響起陣陣的風聲,透過樹枝看到月光閃爍出清朗的光影。高聳的龍門直衝雲霄,逼近天上的宮闕。在星辰的輝映下,杜甫夜宿山寺就像臥在雲中一樣,體會到高處不勝寒的勝景。翌日清晨,將要醒來時,聽到寺院響起渾厚的鐘聲。那洪鳴的鐘聲穿透寂靜的山林,深深地警醒心中的世界。此時此刻,杜甫的俗塵之念也都蕩然一空,一時忘記了塵世的紛擾和喧囂。

漠漠世界黑,驅驅爭奪繁。惟有摩尼珠,可照濁水源。杜甫體會到,在渾渾噩噩的世間,佛家的思想就像照世的明珠,能夠照亮源頭的黑暗。

捨身飼鳳 以換太平

在佛家的信仰文化中,佛陀為了救度眾生,曾多次捨棄生命,因此,佛門廣傳著佛陀捨身救人、投身飼虎、割肉餵鷹的故事。歷朝歷代亦有不少有識之士為了挽救生靈,以勇猛的意志,在修行的路上勇往直前。

唐肅宗乾元二年,正值安史之亂時期。杜甫帶領全家長途跋涉,避難蜀地。即使顛沛流離,他也沒有深陷絕望。在幾近瀕臨絕境時,他作《鳳凰台》表明自己的志向:

亭亭鳳凰台,北對西康州。西伯今寂寞,鳳聲亦悠悠。

山峻路絕蹤,石林氣高浮。安得萬丈梯,為君上上頭。

恐有無母雛,飢寒日啾啾。我能剖心出,飲啄慰孤愁。

心以當竹實,炯然無外求。血以當醴泉,豈徒比清流。

所重王者瑞,敢辭微命休。坐看彩翮長,舉意八極周。

自天銜瑞圖,飛下十二樓。圖以奉至尊,鳳以垂鴻猷。

再光中興業,一洗蒼生憂。深衷正為此,群盜何淹留。

時局艱難的時刻,杜甫依然懷抱著拯濟天下的大願,為了再造大唐的中興之世,願意獻出自己的生命,為社稷黎民換來天下太平。古時,每當鳳凰降臨就會呈現祥瑞,福祉人間。杜甫願意剖心血飼鳳凰,以換取鳳凰降臨人間,帶給萬民太平。

即使在垂暮之年,杜甫飄泊於湘江時,他也寫下《朱鳳行》

君不見瀟湘之山衡山高,山巔朱鳳聲嗷嗷。側身長顧求其曹,翅垂口噤心甚勞。

下愍百鳥在羅網,黃雀最小猶難逃。願分竹實及螻蟻,盡使鴟梟相怒號。

詩文意境充滿仁心,能將仁愛遍施鰥寡孤獨,在遭到貪暴小人詆毀時,杜甫以朱鳳明志,表其苦心。鳳凰非竹實不吃,心志孤高,但它還是願意將自己的食物分享給螻蟻,共度難關。從中可以看出,他救濟天下蒼生的宏願,悲天憫人的情懷都沒有改變過。

明朝周臣《柴門送客圖》,取材自杜甫《南鄰》「相對柴門月色新」詩意。(公有領域)

只為天下憂 不為一己愁

人降生於世,在浩瀚的蒼宇中就像是隨風飄遊的孤舟,難以到達幸福的彼岸。人人自問:究竟何處才是歸宿?古代先賢在上下求索中,形成濃厚的憂患和悲憫,由此也成為文士的一大傳統,既悲憫親友的命運,也悲憫世人的處境。無論哪一種悲憫之心都透著強烈的責任和使命。心懷仁愛的人哪,他的眼中時時流露著憂世憂民的神情。

乾元三年(760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一座茅屋,作為棲身之地。但是次年,茅屋被大風吹破,又遭大雨澆淋。杜甫遭逢床頭漏雨、長夜難眠的窘境。在此情此景下,杜甫寫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他想到天下的寒士也都在遭受這樣的痛苦,為此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願望。甚至他想到,如果能夠實現庇護天下寒士的願望,即使風雨摧毀自家草廬,自己被凍死,這一生也就足矣。這首詩將他博大的氣度,盡善的胸懷,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杜甫胸襟遠大,他不止於一己之樂,一家之安。他的悲憫如此深沉,就像是精神上的支柱,承擔起命運降下的所有苦難,既不佯狂避世,也不遁入空門。杜甫一生「憂在天下,而不為一己失得也」。千百年來,杜甫流露的仁義,沉雄壯闊的胸懷依然能砥礪人心。@*#

責任編輯:謝秀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讀杜詩,多半是個嚴肅枯燥的活兒。因為他生活的特殊時代,因為他探討的社會課題,須要你焚香淨手,正襟危坐,擯棄私心雜念,全身心專注於詩歌的解讀和思考。如果是讀初唐宮詞,晚唐花間,還可以略微放鬆心情。
  • 「細柳新蒲」,景物是很美的。岸上是依依裊裊的柳絲,水中是抽芽返青的新蒲。「為誰綠」三字陡然一轉,以樂景反襯哀慟,一是說江山換了主人,二是說沒有遊人,無限傷心,無限淒涼,大有使人肝腸寸斷的筆力。
  • 全詩即景抒懷,寫山川聯繫著古往今來社會的變化,談人事又藉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滲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國家災難、個人情思為一體,語壯境闊,寄慨遙深,體現著詩人「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
  • 白居易從長安到江西三四千里的路程,一路走來但見鄉間學校、佛院、旅店、港口,都題寫著他的詩文。大唐子民,不論士族、僧侶道士,還是老婦、少女都能隨口吟誦幾首他的詩歌。所以在一個時代,白居易的名號幾乎成為全民青睞追捧的商標。
  • 「牡丹真國色」、「依依似君子」出自大唐詩人劉禹錫(772年~842年)的詩,雖然這兩句一個詠牡丹,一個詠青竹;一個象徵繁華富麗,一個象徵守節清虛,二者看似風牛馬不相及,卻在詩人的一生中,竟也相得益彰。
  • 回首看看劉禹錫的一生,細細品味他的詩作,雖然一生艱辛,挫折不斷,卻依然能將落拓的風采灑逸大唐,留下名篇典章百世流芳。他於困厄中,努力保持正面的善良天性,是否很像大隱於朝,不計榮辱悲歡的真仙呢?
  • 顏真卿留下高超的藝術成就,也彈撥了一曲弦外之音,他沒有進深山寺院,也不入洞府道觀,在這滾滾紅塵中盡心盡力地輔佐一朝,安濟一方黎民。
  • 唐玄宗李隆基沿用太宗貞觀遺策,勤心庶政締下盛唐輝煌;又因他天賦異稟,在大唐盡展風流才華,創梨園、遊月宮,一曲霓裳羽衣,將天籟之音傾灑人間。開元之治,作為盛世標桿,讓玄宗名號永鐫青史;一場安史之亂,又讓多少文人墨客唱盡長恨輓歌。
  • 唐玄宗李隆基天賦異稟,雖好雅樂,但秉性十分清淨。由於他崇尚文藝、慕仙向道,玄宗一朝信仰文化、樂舞風尚蔚然成風。
  • 蘇東坡曾說,友人若想跟著他顯達富貴,那就像在龜殼上採毛織毯一樣,難之又難。他善於理財,工於書畫文章,善於救濟鰥寡孤獨,也善於引領百姓飲食文化,但他「無力」為自己求得顯赫聲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