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 logo
https://www.soundofhope.org/post/838623https://www.soundofhope.org/post/838623
迷失自己(pixabay)
迷失自己(pixabay)

(自测)原来这才是一个人的顶级能力,你有吗?

(自测)原来这才是一个人的顶级能力,你有吗?

【希望之声2024年9月17日】(编辑:李文涵) 洛杉矶大学教授加利·斯梅尔,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让满是笑容的人和表情愁苦的人共处一室,看看他们两个人的情绪是否会互相影响。

结果,不足半小时,笑容满面的人不自觉地开始悲伤。

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情绪污染”引发的共情疲劳。

生而为人,具备天然感知他人的能力是我们的优势(pixabay)
生而为人,具备天然感知他人的能力是我们的优势(pixabay)

生而为人,具备天然感知他人的能力是我们的优势。

可一旦沉溺于对外界的感知,难免会被其左右,迷失自己,给自己造成巨大的精神负担。

人这一生,要想清醒自在,不辜负自己,就要学会取舍

不管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需要一点“脱离力。”

脱离无效信息,更充实

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每天睡醒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下意识地去各个网站浏览最新讯息。

哪个明星又出了绯闻?哪里又出了奇闻轶事?

吃自家的饭,关注的却是外界的风吹草动,错过任何一个热搜似乎都是损失。

自从智能手机普及后,作家冯唐也和大多数人一样,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手机上。

刷微博、看热搜、浏览朋友圈,每天被各种信息轮番轰炸。

不知不觉中,他已经习惯这样的生活,时时刻刻都要手机陪伴左右。

然而在一个早会上,手机就像着了魔一样,突然失灵,打不开了。

他找来了充电器、充电宝,试着用了各种办法,手机仍旧毫无动静。

最初没有手机的几个小时里,他特别不安、躁动。

脱离无效信息(pixabay)
脱离无效信息(pixabay)

他习惯性地一次次拿起手机,看到的不再是铺天盖地的信息,而是一次次让他绝望的黑屏。

渐渐地,他不再触碰手机。

他发现原来没有手机的时光,也挺快乐。

看似无聊的时间,瞬间慢了下来。

那些不曾抬头望天的时刻,错过的是彩云飘飘的轻盈。

那些沉浸于各种繁杂信息的空间,原本可以读一本放了很久的书。

就算什么也不做,内心的胡思乱想也能带来无数的写作灵感。

脱离了嘈杂的信息,他的世界安静了,内心反而没有了以往的浮躁,变得充实无比。

看似是“精神食粮”的东西,实则是对内在的干扰。

如今的我们,总在被动中接收信息。

各种热搜、短视频刺激着我们的神经,看似让我们获得了短暂的放松,却也夺走了我们的专注力和感知幸福的能力。

要想重新找回生命的乐趣,就要有意识地主动从这些无效信息中脱离出来。

唯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感知力留给生活,才能内心充实,日子安稳。

各种热搜、短视频刺激着我们的神经(pixabay)
各种热搜、短视频刺激着我们的神经(pixabay)

脱离内耗旋涡,更自在

曾经看过一句话:“人活着最累的事,就是需要对别人的情绪负责。”

纪录片《施图茨的疗愈之道》揭秘了心理学家施图茨年幼时的一段往事。

施图茨原本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沉稳和蔼的父亲、利落的母亲,以及活泼可爱的弟弟。

然而,不幸的是,在他刚上小学的时候,才三岁的弟弟因病过世。

从那以后,家里就蒙上了一层悲伤的阴影。

父亲每天唉声叹气,再没有陪他一起玩过游戏。

母亲则处处看他不顺眼,常常为一点小事批评他。

他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渐渐变得敏感多思,习惯了看别人的脸色,生怕自己打扰或影响他人的生活。

精神独立(pixabay)
精神独立(pixabay)

成年后,遇到自己喜欢的人,也因为种种顾虑而不敢去爱。

但恰恰是这段经历,让他的心理学研究更实用,更贴近生活。

他说,当我们处于情绪的漩涡中时,最好的办法不是面对,而是脱离。

痛苦难忍时,不必掉眼泪,打起精神去运动。

觉得生活太难,不要沮丧,专注地读书。

若觉得压力太大,不必绝望,鼓起勇气约朋友吃饭聊天。

施图茨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人缓解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脱离当下的状态,转移注意力去做别的事,用点点滴滴的行动给生命注入活力。

当一个人的生命力越来越强时,自然就能远离内耗,活得安稳。

中国古典文学专家、诗人叶嘉莹曾经有一段艰难的日子。

那段时间,丈夫生死不明,她一个人背井离乡,抚养着两个年幼的孩子。

为了增加收入,她辗转于两所大学任教,每天疲惫不堪。

在贫穷和不安中,她选择了读书和写作。

每天晚上安顿好孩子们后,她一个人趴在凳子上读书写作到深夜。

她沉浸在古诗词优美的意境中,所有心得都化成了文字。

字字句句都是生命的解药。

古诗词的优美安抚了她的心,缓解了她的焦虑,给了她独行夜路的能量。

她说自己一辈子都在跟古诗词谈恋爱,借此对抗生命中的孤单。

人生的遭遇,坎坎坷坷,向来由不得自己。若大大小小的事都郁结于心,只会陷入情绪的漩涡中,消耗宝贵的生命能量。

就像那句话说的:“任何消耗你的人和事,多看一眼都是你的不对。”

生而为人,每日必须面对种种繁杂,唯有修炼出置身事外的能力,方能不被生活压垮。

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过一个“镜中自我”的理论。(pixabay)
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过一个“镜中自我”的理论。(pixabay)

脱离他人的干扰,更清醒

老家的叔叔患有糖尿病,常年看一位女中医师。

这位中医师年过五十,看起来优雅可亲。

有一次回老家,和她聊起来,才知道她的背后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她35岁时,痛失母亲,哀伤之余,她起了修习中医的想法。

当时孩子刚上小学,非常需要她的照顾。

她在体制内上班,时间相对宽裕,当家人听到她要辞职学中医时,一片反对之声。

丈夫说她太任性,中医哪有那么容易学会。

婆婆说她太自私,不为孩子考虑。

就连自己的父亲,也说女人结了婚就该相夫教子,安分守己,把家顾好。

周围的声音让她喘不过气来,她每天都过得很压抑。

后来,经过多方打听,她在北京找了一位中医师父。

她毫不犹豫地一个人带着孩子离开了那个小县城,搬到北京开始了修学生涯。

租不起一套房子,她就租一间。

她在家附近的超市找了一份可以倒班的工作。

就这样,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同时辅导孩子功课。

那个时候,她每天睡觉的时间不超过5个小时。

日子虽然过得清苦,可她做到了真正的精神独立。

她就像海绵一样,努力跟着师父学习,吸收各种中医知识。

经过几年的努力,她拿到了中医师执照,回到故乡开了自己的诊所,成为守护乡亲的好医生。

在这个世界上,懂你痛的,懂你渴望的,懂你需要的,只有你自己。

不把自己的生活标准交给别人,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

学会“脱离”他人,才能走出自己的人生旷野。

脱离他人的闲言碎语,脱离他人的精神影响,脱离他人的“好意”。

唯有这样,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掌舵人,活得清醒而自在。

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过一个“镜中自我”的理论。

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都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通过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获得的。

要想不被他人这种天然的影响力裹挟,就要学会适当“脱离”。

脱离外界信息的轰炸,富足自己的精神内在;

脱离当下的困境,修炼自己的本心;

脱离他人的种种干扰,活出自己想要的一生。

脱离力,不仅是一种调节自我的技巧,更是保持从容、获取幸福的手段。

专注地读书(pixabay)
专注地读书(pixabay)

最后分享一段文字给你:

纵然因为患病而落后于别人,也不用着急。

纵然因为失败而浪费了时间,也不用着急。

纵然事情进展不顺,也不用着急。

始终保持从容和自如才是重中之重。

人生是相对而言的。与其气喘吁吁、恶形恶相地跑在前头,不如哼着歌儿跑慢一圈。

责任编辑:李智

本文章或节目经希望之声编辑制作,转载请注明希望之声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

最新文章

更多 >
中国广播台
美国联播网
粤语台

热门文章

更多 >

最热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