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 logo
https://www.soundofhope.org/post/802480https://www.soundofhope.org/post/802480
自古以来,“寒食”与“清明”则是关系紧密的两个节日。(图片:pixabay)
自古以来,“寒食”与“清明”则是关系紧密的两个节日。(图片:pixabay)

清明不扫墓 古人的别样做法

清明不扫墓 古人的别样做法

【希望之声2024年3月27日】(编辑:赵子馨) 清明节即将来临,然而自古以来,“寒食”与“清明”则是关系紧密的两个节日。寒食节是在冬至之后的第一百零五天,家家户户要禁火、吃冷食。待三日寒食期过后,才迎来春回大地、炊烟缕缕的清明节。而古人在清明不是扫墓,是取新火踏青出游。

寒食禁火祭子推

寒食与清明是前后相继主题不同的节日,在宋代之前,民间多是在清明前的寒食节上坟拜扫。其重要习俗是禁火、冷食,借此缅怀春秋时期死于山火的名士介子推,而后代代相传成俗,但它不是正式礼制中的一项。

在开元二十年四月,唐玄宗允许百姓于寒食节时上墓拜扫尽孝思,将寒食上坟墓拜扫之礼编入了五礼之一。上坟墓拜扫的百姓可在坟茔南门外奠祭食物,但不得作乐,祭拜完泣辞祖先之后,可在看不到祖坟的地方吃奠祭的祭品。

在宋代之前,民间多是在清明前的寒食节上坟拜扫。(图片:网络图片)
在开元二十年四月,唐玄宗允许百姓于寒食节时上墓拜扫尽孝思,将寒食上坟墓拜扫之礼编入了五礼之一。(图片:网络图片)

清明和寒食逐渐合一

上古时期到唐朝,人们在清明是取新火踏青出游,而不是清明那天扫墓。唐玄宗时,朝廷是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与清明早有发生关联,入宋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寒食后第二天的清明日成了寒食节假中一天,并且成了人们上坟拜扫新坟的日子。明清以后,寒食节基本消亡,春季只剩了清明节

清明改火出新火

寒食禁火冷食怀旧悼亡,清明求新护生;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清明节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是改火。古时寒食禁火,不是不点灯、不煮饭,而是“普天皆灭焰”,要将一年保存的旧火种熄灭。

古人取火方法费时费力,为了保证照明、炊饭、取暖等日常用火方便,一般是将火种保存,使其昼夜不熄,直至寒食之期才熄灭。到清明之日,再钻榆柳得到新火种,谓之“改火”,其寓意万象更新。

古代钻木取火,四时按照季节特性,使用不同的木材取火。(图片:网络图片)
到清明之日,再钻榆柳得到新火种,谓之“改火”。(图片:网络图片)

古代钻木取火,四时按照季节特性,使用不同的木材取火。寒食在仲春(春天第二个月)之末,禁火;清明在季春之初,出火。

据《周书·月令》有载,“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而清明正是要换榆柳之火的时候。四季改火含有“救疾”之作用。如有说,“若春用榆柳,至夏仍用榆柳便有毒,人易以生疾,故须改火以去兹毒,即是以救疾也。”也就说四季都有适宜的柴火,如果换季不改火,不合当令的木材便有毒,容易使人生病,所以要改火。由此也看到古人的智慧。

辞旧是为了迎新,悼祭亡者也是为了让活着的人放下包袱。那么从清明节的缘起可知,古时的清明本不是扫墓祭祖的节日,那是寒食节做的事情。只是两个节距太近,寒食节慢慢消亡,节俗并到了清明,才成了历代相沿的民俗。

责任编辑:赵子馨

本文章或节目经希望之声编辑制作,转载请注明希望之声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

相关文章

更多 >

最新文章

更多 >
中国广播台
美国联播网
粤语台

热门文章

更多 >

最热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