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彼利埃:美國第四任總統詹姆斯‧麥迪遜的家

Deena Bouknight撰文/ 貽萱 譯
蒙彼利埃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增建,在原有房屋的兩端各添加一層樓高的翼樓,在房屋前面加蓋了托斯卡納柱廊。(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6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老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 Sr.)是著名的維吉尼亞種植園主,亦是政治家和愛國者,於1760年為他的家族建造了蒙彼利埃(Montpelier)。這座以喬治式建築風格設計的宅第位於夏洛茨維爾(Charlottesville)北部的橙縣。最初,這座宅第以簡約及正式對稱的立面呈現。

到了18世紀末,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 Jr.)和他的妻子多莉(Dolley)在好友兼同事托馬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的建議下對住宅進行了改造和擴建。麥迪遜在擔任國務卿期間加強了房屋的古典建築特色。他在房屋的東北端增建了一個30英尺長的翼樓,並在房屋前面加蓋了托斯卡納柱廊(Tuscan portico)。

寬大的托斯卡納柱廊由四根古典柱子支撐,其三角楣飾(山形牆)正好涵蓋立面的三扇門。除此之外,還添加了其它設計元素來裝飾門廊,三角楣飾中央嵌有一個半圓形窗戶,周邊以牙口飾線修飾。門廊對稱的三角楣飾和半圓形窗戶,正好呼應房屋正門上方的三角楣飾和窗戶。

小詹姆斯‧麥迪遜在房屋前面加蓋的托斯卡納柱廊。(Shutterstock)

麥迪遜第一次擔任總統期間(1809─1812年),進一步擴建了蒙彼利埃(Montpelier)。除了增建一個大客廳外,還在房屋的兩端各添加一層樓高的翼樓,在原有的正門兩側分別增加獨立的入口,為他和多莉提供獨立的空間和隱私,因為他的父母仍然居住在蒙彼利埃。

1901年,這處房產由美國商人兼銀行家威廉‧杜邦(William du Pont Sr.,1855─1928年)買下,並對主樓進行大規模的擴建,幾乎增加了一倍的面積。從2003到2008年,國家歷史保護信託基金會(National Trust for Historic Preservation)主持了一個修復項目,旨在將這座建築恢復到詹姆斯和多莉居住時的原貌。

客廳

客廳是麥迪遜一家用來接待賓客的豪華場所。拱形玻璃入口兩側的人造凹槽柱展現出客廳的聯邦風格。這種風格的特點是橢圓形、圓形和扇形圖案,在這寬敞的雙門的門楣和側窗中清晰可見。

客廳是麥迪遜一家用來接待賓客的豪華場所。拱形玻璃入口兩側的假凹槽柱展現出客廳的聯邦風格。(Montpelier提供)

天花板上的裝飾與壁爐周圍的裝飾相映生輝。這些裝飾線條是由白堊、皮膠、亞麻籽油、松脂和鋸屑混合製成後再上漆。壁爐前的爐石是從英國開採運來的。紅色絨毛(羊毛纖維)經過印刷用作壁紙,紋理模仿豪華的天鵝絨。法國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家具覆蓋著絲綢錦緞布料,帶有流蘇的窗簾與牆面裝飾相稱。

天花板的裝飾線條與壁爐的裝飾相映生輝,仿天鵝絨的壁紙,覆有絲綢錦緞布料的法國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家具以及帶有流蘇的窗簾在在展現客廳的豪華氣派。(Montpelier提供)

書房

二樓書房內,18世紀製的胡桃木和黃松木書桌位於一扇朝西的窗戶前,在這裡可以遠眺藍嶺山脈(Blue Ridge Mountain)的壯麗景色。詹姆斯‧麥迪遜在這裡制定出「維吉尼亞計劃」的框架。這一計劃最終成為美國憲法的基本內容。

在二樓書房的這張書桌上,詹姆斯‧麥迪遜制定出「維吉尼亞計劃」的框架。18世紀製的書桌位於一扇朝西的窗戶前,使人可以遠眺藍嶺山脈的壯麗景色。(Montpelier提供)

簡約的書架上擺放著許多書籍,原始的大王松木地板上仍留有超過一個世紀的墨漬。這個房間的主要裝飾品除了那些鍍金和皮革書脊外,還包含拱形的三片式壁爐。壁爐上有三層裝飾線條,中央有一個拱頂石點綴。

書房裡的書架和三片式壁爐。(Montpelier提供)

花園

花園延伸至遼闊的土地,總面積超過2,600英畝。這些土地是藍嶺山脈的一部分,包含起伏的山丘和牧場在內。麥迪遜家族墓地、兩英畝的安妮‧杜邦花園,以及一片古老森林都屬於蒙彼利埃的一部分。

花園總面積超過2,600英畝,這些土地是藍嶺山脈的一部分,包含起伏的山丘和牧場在內。(Shutterstock)

圓柱廟(monopteron)

人們視之為「神廟」的圓柱廟(monopteron)建於19世紀初,位於蒙彼利埃上方,建在一個兩層磚砌的冰井上。國會大廈設計師威廉‧桑頓(William Thornton)的妻子安娜‧桑頓(Anna Thornton),為這座神廟繪製了原始草圖,靈感來自古羅馬的維斯塔神廟(Temple of Vesta)。這座神廟是爐灶與家庭女神的聖殿。磚柱以灰泥覆蓋,模仿大理石柱子。圓頂的屋頂上覆蓋著柏樹木瓦,圓頂下方的飾帶上則有重複的三柱圖案。

位於蒙彼利埃上方的圓柱廟(monopteron)。(Montpelier提供)

原文:Montpelie:The Home of Our Fourth President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迪娜‧布克奈特(Deena C. Bouknight)擁有30多年作家與記者的經驗,她在北卡羅來納州西部的山間小屋工作,撰寫有關飲食文化、旅行、人物等文章。她也寫了三本小說,其中一本是唯一一本關於東海岸最嚴重地震的歷史小說。她的網站是DeenaBouknightWriting.com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青銅騎士》,由葉卡捷琳娜大帝訂製,用來宣示她暨俄羅斯末代沙王及第一位帝王彼得大帝(1672—1725年)之後成功地統治了俄羅斯。彼得出生後一個世紀,這位新登基的女王不僅展現對前任帝王高度的敬意,更藉此鞏固自己身為俄羅斯偉大統治者的地位,在雕像上題詞「葉卡捷琳娜二世向彼得一世致敬,1782年」。
  • 「馬」對人類的貢獻也許更甚於其它動物,馬協助人類維持生存、繁榮以及征戰沙場。馬也提供我們運輸、犁田耕耘、機械動力,甚至跟我們勇敢地衝鋒作戰。
  • 遊客不僅能在凡爾賽宮「戰馬輝煌—人類文明的重要夥伴」(Horse in Majesty—At the Heart of a Civilisation) 展覽中欣賞到克雷格的畫作與騎馬藝術,還可以從三百多件跨越1500到1800年代的藝術品中看到輝煌的歷史,甚至還能欣賞到罕見的馬術或騎兵盔甲。
  • 波士頓美術館最近整修完成的展廳展出150多件、跨越4,000多年歷史的珠寶,主題:「超越輝煌:聚焦館藏珠寶」(Beyond Brilliance: Highlights from the Jewelry Collection)。這些珠寶述說著從遙遠的過去到現在,關於愛情、戰爭、死亡、全球貿易、政治、科學與藝術的故事。
  • 中東地毯與歐洲繪畫有著相互交織的歷史。在文藝復興時期,在宗教繪畫和肖像畫中常出現進口地毯,尤其是來自土耳其安納托利亞地區的地毯。這些充滿異國情調、昂貴的紡織品可以用來展現財富、現世性和地位。它們還為畫面的構圖增添了色彩和圖案。
  • 政治動盪和反戰的焦慮,或許是現代藝術普遍給人醜陋之感的兩個原因。然而,在激進政治的熾熱表象之下,如達達主義等藝術運動還隱含著更為陰暗的深層意涵:它們視覺化地傳達了後現代哲學,即虛無主義、非存在論(nonbeing)和生命無意義的觀念。畢加索筆下的人物形象支離破碎,反映了現代人在拋棄傳統真理觀之後所體驗的意義與秩序的崩解。
  • 「科尼什藝術村」(Cornish Colony),是美國早期數一數二的藝術村。藝術村的中心是聖高登斯的住所與他後來建造的工作室。這個地方現在是「聖高登斯國家歷史公園」(Saint-Gaudens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所在,由國家公園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管理,想了解美國的歷史、藝術和大自然,這個風景如詩如畫的藝術村再適合不過了。
  • 至今馬鈴薯與黑麵包仍是東歐人的主食。事實上到了18世紀末,馬鈴薯已成為「富人和窮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備菜餚」。馬鈴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於許多不同菜餚的特質而越來越受歡迎,到今天仍是德國人餐桌上不缺席的主食。
  • 那西索斯和回音女神的故事在17世紀是一個熱門的畫題。克勞得的這幅畫是目前唯一已知他嘗試這種題材的作品。……這情景像不像人間仙境?難怪Claude(克勞得)會成為17世紀英國最受人讚賞的畫家和收藏家的寵兒。
  • 16世紀初,意大利曼托瓦公爵費德里戈‧岡薩加(Federigo Gonzaga)請藝術家朱利奧‧羅馬諾(Giulio Romano)以「純粹休閒」為目的,為他建造一座遊憩宮殿來接待貴賓。當時,曼托瓦市是意大利中部四個湖泊中的一個島嶼。宮殿位於城市牆外一處較小的島嶼上,名為得特宮(Teieto)。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