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三醫生治疫有偏方 以濟世之心救人

文/顏雯
中藥摻硃砂造成鉛中毒事件引起民眾擔憂,但衛福部中醫藥司表明此為個案。應如何安心使用中藥?(Shutterstock)
清代三醫生治疫有偏方,以濟世之心救人。(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756
【字號】    
   標籤: tags: , ,

全球爆發的這場瘟疫,西醫用精密儀器研究了三年,都不能完全了解它的毒性,至今也研製不出最精準的疫苗與藥方。而現代中醫也未能真正地繼承古代醫道中所蘊藏的精華與奧妙,過去那些取自天然、即使服一劑也能治病的草藥,已無法在今人飽受疫病折磨時,發揮其療效。

相比之下,哪怕只翻開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清朝的醫籍,我們依然會發現,懷揣著治疫奇方、偏方的醫生也並不少見。本篇講述的只是這類被記載下來的眾多名醫中的幾位,願以此來洞見古代中醫醫術的深邃與精深。

以自製的丹丸治瘟疫的名醫王安

王安,字世平,是遼寧開原縣人。他生在貧苦之家,兒時還患有足疾,需拄著拐杖才能下地行走。他在讀書上頗有天賦,悟性極高,鄉塾的先生想讓他像別的孩子一樣,到學堂裡來學習,於是決定不收取他的學費,還免費供他一日三餐。

以前,他在家自學時,能日識百字。再難的書冊,他也能過目成誦。後來在先生的教導和指點下,更是只用了六十八天,就完全讀懂了《尚書》中的全部內容。

他才氣出眾,卻獨與醫術有著不解之緣。有一次,他在一家藥鋪中,遇到了一位醫術頗高的名醫。那位醫生人品貴重,將畢生所精通的醫術毫無保留地傳給了他。

王安不但精於針灸術,其研製的各種藥丸和湯藥也有立竿見影的奇效。如針對婦科所製成的黑龍丹、玄羊散以及針對兒科所研製的保元丹、古銅散、清肺散,皆能藥到病除。就連棘手難治、變幻莫測的瘟疫,他也制出了丹丸之類的、便於發放且療效顯著的藥物。

同治元年,法庫門(今遼寧的法庫縣)一帶瘟疫盛行,染疫死亡的人不計其數。當時,王安在此地開了一家藥店。他將自家藥肆的大門敞開,日復一日地向路人免費發放自己所研製的太公丸、保元丹,最終救了無數人的性命。到年底,瘟疫散去時,有一撥又一撥的陌生人專程登門來酬謝他。

同治四、五年間,賊寇四起、盜匪橫行,王安所居住的法庫門慘遭劫掠。土匪進城後,一路燒殺搶奪,無惡不作。可就在聽說了王安治病救人的事後,那些盜匪便立刻對他肅然起敬、另眼相看。後來,在王安的勸說下,賊寇們放過了近百家商鋪,揚長而去,最終使許多店家免遭劫掠。

幾年後,王安的藥鋪越做越大,但只要手頭寬裕,他就會去幫襯、接濟家族中那些仍在忍飢挨餓的親戚。直到晚年時,他依然樂善好施。去世後,其子孫也能承其家學。

以廉價的偏方治時疫的名醫范品端

范品端,字至誠,號章甫,是四川中江縣人。年少時就已讀遍經、史、子、集,文章也寫得極好。他閒暇時讀過《黃帝內經》、《素問》等醫藥古籍,對醫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認為醫術本就是懷揣著仁心的濟世之術,於是在刻苦研讀了多年的醫書後,便毅然踏上了懸壺之路。

他給人看病,從不畏辛苦。有病家來請他,即使他到了六七十歲高齡,也親自前往。白天他拄著拐杖,晚上就讓自己的兩個孫子攙扶著。無論嚴寒酷暑,都擋不住他。他心裡記掛著病人的安危,一刻也不願耽誤。他醫德貴重,醫術超凡,在當地很有聲望,人們都對他禮敬有加。

范品端很擅長治療疫病。鄰縣有位官員與他有些交情,後來被調去開州(現在的貴州)。他當州牧沒多久,那裡就出現了一種很厲害的疫病。當地缺醫少藥的,州牧也很著急。他想起范品端,便請他來開州。范品端二話沒說,立刻舉家前往,在當地一心一意地為百姓治療。

他的藥方十分有效,很快解除了染疫者的病痛之苦。接著,他又研製出一種頗有療效的偏方,請州牧讓藥鋪務必以最低廉的價格出售藥材,以滿足窮苦人家的需求。由於這方子又便宜又好用,在當地救活了許多人。

在此期間,有個姓白的染上了時疫。范品端頭一天去看時,人還好好的,可第二天路過他家時,就聽到裡面傳來了哭嚎聲。鄰居告訴他,白某已經死了。他說了聲「不至於」,就徑直走了進去。只見白某直挺挺地躺在院子裡,手腳冰涼,氣若游絲。這時,范品端拿出一包藥來遞給白某的妻子,囑咐道:「你丈夫沒事,不會死的,快把藥煎了餵給他喝,定能醒過來。」婦人照他的話去做了,沒過多久,白某的嘴裡就發出了呻吟聲,身體也能動彈了。他的症狀一天天減輕,沒再吃什麼藥,病就好了。

以針術和藥丸治疫病的名醫張九文

張九文,字象乾,是四川簡陽縣人。兒時一直在安岳縣的鳳山書院學習,後來屢次參加科舉都未能考中。因懷揣著仁慈之心,便決心踏上懸壺濟世之路。他讀遍了《素問》、《靈樞》、《難經》、《脈決》等精深難懂的醫書,通過幾年的鑽研,終於領悟到其中的神妙。

他對治病、療疾之法有著獨到的見解,開出的方子也總能產生奇效。以前去親戚家拜訪時,聽到屋外有嬰兒在啼哭。他親戚出門一看,發現果然有一襁褓嬰兒被人棄於廊下。孩子得了重病,快活不成了。張九文看了看,對親戚說道:「別擔心,這病能治!」於是,他先給孩子施針,又給他餵了點藥,沒過多久,孩子的病就好了。

因他醫術頗高,來找他看病的人絡繹不絕。可他從不嫌貧愛富,只要有人來請就欣然前往。無論是酷暑嚴寒,還是凌晨深夜,他都不願多耽誤一刻。有位姓李的病人請了不少醫生,卻久治不癒,一見張九文親自登門,就趕緊先把見面禮奉上。張九文堅決不收,還安慰他說:「用不著這樣,我定會盡全力把你的病治好。」經他醫治不久,那人的身體就徹底康復了。

到了清末,他居住的簡城鎮突然爆發疫病。他帶著自己所研製的九龍針、氣痛丸、時證丸、紅靈丹、太平散走街串巷,或施針、或送藥,最後救活了很多人。民國九年時,當地又開始流行一種抽筋症,眼看著死者日益增多。張九文不辭辛勞,耐心地為病人診治,不久也治好了許多人。

參考資料:

民國十九年《開原縣誌·人物》
民國二十八年《開陽縣誌稿·人物·鄉賢》
民國十六年《簡陽縣誌·卷十三》@*◇#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代中醫有許多診療方法都極為神妙,而其中的太素脈就堪稱一絕。說起太素脈,有人認為是脈術,也有人說是相術。因為它與一般的脈術不同,不但能診斷病情,還能預測人的貧富貴賤、禍福夭壽。據史料記載,太素脈始於唐,興於宋,而流傳於後世的則是明代「青城山神仙張名太素者」所著的《太素脈決》(後為《訂正太素脈祕訣》)一書。
  • 資深中醫師趙豐宇非常欣賞坤德中醫養生軒遵循中醫傳統療法,將針、灸、藥草、拔罐、刮痧等古法,融入適合現代人生活習慣與步調的治療中。(shutterstock)
    在過往幾千年中,隨著朝代更迭,人們漸漸背離了對天地、神佛的正信,在世風日下的社會中,人心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敗壞。瘟疫若在某一個特定時間集中爆發,一般就是這個朝代到了覆滅之時。比如明朝,就是在各類瘟疫的密集爆發中,加速走向終結的。
  • 有關異人的記載,在中國古籍中並不少見。他們一般隱居在山野之中修煉著出世之道。到一定層次後,便具備了一些神通法力,又或者精通於某種異能異術。當機緣成熟時,他們會出山尋找有德之士,比如懷有大慈惻隱之心的行醫者,將能治病救人的祕術或法術傳給他們,使之得以善用,並讓世人也能福蔭並感恩於上天的好生之德。
  • 中藥有「升降浮沉」的不同性質。(Shutterstock)
    古代醫者多以救人性命為重,甚少有拿醫藥當牟利手段的。為窮苦的病人出義診,動輒還施金、贈藥的醫生比比皆是。這就是古代中國民間大夫對淡泊名利的身體力行。
  • 明代的許多御醫的一生都極富有傳奇色彩,有的因帝王愛重而在醫官的最高品階上連任了好幾朝;有的敢直言進諫,勸皇帝反躬自省;有的則與帝王暢談養生之道,讓其清心寡慾、保養正氣。這些御醫都是品性高潔之人,醫術更是不同凡響。他們治好了天子的急症、頑疾,還能通過診脈預測出其福禍吉凶。
  • 他們深知,煉就醫術之前,先要領悟醫道。心中有道,望、聞、問、切之法才能真正救人於病痛疾苦。
  • 在現代中國,許多人用中醫治病往往要治上幾個療程,也沒徹底把病治好。若將時光拉回到中國古代,人們就會發現,流傳於上古的中醫之道被代代相傳後,無論是皇家御醫還是民間大夫,都能準確地找出病因,並迅速地開出藥到病除的方子。
  • 在中國古代,民間一直流傳著「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說法。這話在學儒之人中頗為流行。因古代的儒學與醫學皆源於上古之道,於是儒生與醫生所承擔的入世使命便有了相通之處。
  • 在中國古代,像名醫扁鵲這樣對「病」與「死」有著極佳判斷力的醫生還有許多。本篇將介紹明朝醫籍中記載的幾位。
  • 古代的中醫博大精深,某種程度上就在於它所蘊藏的神奇力量。望、聞、問、切是古代中醫的基本技能,診病方式看似簡單,但成效要想達到極高層次卻並非易事。這其中的每一項都神妙莫測。不抱著「普救含靈之苦」的「大慈惻隱之心」,古代那些藥到病除的醫術、能斷人生死的脈術都是練不出來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