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文字

【文史】從毛公鼎銘文學神傳漢字文化

中華重寶毛公鼎:文字篇
作者:飛鴻踏雪

毛公鼎銘文(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344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華夏之寶

毛公鼎是二千八百多年前西周晚期的宗廟祭器,內壁鑄有500字銘文。現存已知鑄有銘文的青銅器超過一萬件,這件埋沉多代後再次於清宣宗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現身的毛公鼎,擁有最長的銘文,被認為是青銅器銘文的經典代表。毛公鼎列名晚清「四大國寶」、「海內三寶」之一。

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稱為「金文」,是廣義的大篆書體的一種。另外,很多銘文是鑄在鐘、鼎上,所以青銅器銘文也稱「鐘鼎文」。

西周晚期 毛公鼎。(台北故宮博物院 藏)

毛公鼎銘文的高度

由毛公鼎銘文的內容推測,毛公鼎的鑄造年代應該是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毛公鼎銘文也起到了補充闕漏的歷史記錄的價值,是研究西周史非常珍貴的文獻,因此,在史學家眼中讚譽毛公鼎銘文相當於一篇《尚書》。

清末著名書法家、教育家李瑞清在《毛公鼎》銘拓跋文中就這麼說道:「《毛公鼎》為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

毛公鼎銘文(公有領域)

毛公鼎的價值是多元的,從神傳漢字文化來看,毛公鼎銘文則是研究金文、欣賞西周金文書法的好教材。據統計,現存西周以降的金文約有三千字,其中可辨識的約有一千八百字,略多於甲骨文。在鐘鼎銘文中擁有最長銘文的毛公鼎,自然鼎鼎有名。

毛公鼎銘文 漢字史上要角

傳說漢字起源於黃帝的史官倉頡造字。從現存的出土文物上,可以追溯到商代、西周早期的甲骨文。金文在歷史上,雖然承繼了甲骨文,但字體筆劃上,出現了不同或複雜的變化。

近代有許多商、周青銅器出土,許多研究金文者,將毛公鼎銘文放在頂禮金文的最高處,作為金文的代表。鐘鼎金文不容易毀壞、保存長久,從金文中可以相當程度地對照出現今楷書文字和上古文字的差異,具有文化史觀深刻的意義。從鑄造在鐘鼎上的金文,可以發現不少象形文字的原形。

什麼樣的記號才能成為文字?漢字具有三要素——形、音、義俱全,這是神傳漢字的特點和亮點。隨著時代的演變,字體也產生了不同的變化,而上古漢字的甲骨文和金文,象形傳意的文字更多,更能傳遞一字三義的內涵,也比後代習用的楷書保留更多文字的原貌和趣味。

毛公鼎內所鑄造的銘文筆劃清晰深雋,展現了金文的強勁又典雅深致的風格,從其中,能夠深刻地體會到漢字內涵與書法韻致。許慎《說文解字序》:「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就是說畫出物體,筆畫有波勢曲折同於自然物的體態形狀。

從金文認識漢字文化

以下以毛公鼎的銘文舉例,從中認識漢字的內涵和趣味;其後,附上周代金文之後不同字體的演變。從個別文字的例子中,可以探究一下:古代的文字怎樣演變成今天使用的楷書?也可以發現其中的差異。

*如何為「父」?

父親是怎樣的角色呢?「父」這個字是象形字,就是一個人的手拿著大棒子或大石斧的樣子。

古之時代,一家之長,手拿工具勤奮工作,這就是父親。一棒或一斧在手,能劈能砍,能開道、能整地,還能防禦野獸。「父」就這樣以身作則,領著家人取得食物、保衛身家安全。

金文「父」的象形意義源起。(飛鴻踏雪/大紀元)
金文「父」的象形意義。(飛鴻踏雪/大紀元)

*文字的演變--「父」字

「父」字的演變。(飛鴻踏雪/大紀元)

從上面的文字圖例可以看到,「父」字從刻鑄的金文到書寫的秦簡,筆法發生了變化,便捷書寫使得字體、筆劃也發生改變,可以看到「父」這個字後續變化的徵象。

到了漢代的隸書,出現明顯的雁尾收勢的「磔」筆,現在所用的「父」字就已經成形了。一般來說,隸書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從「父」字上也看到了這個端倪。

書寫用具不同造成字體明顯的變化;在便於書寫之下,筆畫圓轉、曲折的形勢有了變化,字形長寬、圓方的架構改變了,漸漸地失去了一些自然物的象形姿態,不知不覺間就改變了象形字的意涵了。#

@*

(點閱【品藏古藝.品嘗古意】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透過呼吸就能讓西周「毛公鼎」回復到2800多年前的樣貌,藉由聲音就能還原「清明上河圖」500個故事場景;微軟亞洲研究院今天展現如何運用新科技,將故宮古文物變得活靈活現。
  • 毛公鼎腹內鑄銘舉世最長……歷史重寶,西周時代的青銅器毛公鼎,從出土到珍藏為國寶,其中幾度滄桑。不期然出土後,毛公鼎幾度輾轉易手的傳奇,令後代的古物古寶瞠乎其後;在詭譎戰地風雲下,更上演了搶救國寶的保衛戰。
  • 毛公鼎腹內鑄有銘文500字,留下了珍貴的史證資料和成熟輝煌的金文藝術。銘文記載了一篇誥命,明現一位天子求治之心,補充了歷史的空白……
  • 毛公鼎銘文典麗,有著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清末著名書法家李瑞清曾說,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可見毛公鼎在書法史上具有的典範高度。
  • 1874年,王家藝術學院(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在倫敦舉辦展覽,展出一位新手藝術家的精美畫作。這幅畫的標題是「點名」(The Roll Call),描繪因克曼戰役(the Battle of Inkerman)結束後的細節。展覽還沒結束,《點名》就已經成為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評價很高的畫作了。
  • 胡塞佩‧德‧里韋拉(Jusepe de Ribera,1591–1652年)是西班牙17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但人們可能想不到,他的整個藝術生涯是在意大利度過的。他被稱為「洛‧斯帕尼奧雷托」(Lo Spagnoletto),意即「西班牙小子」,是卡拉瓦喬最有才華的追隨者之一。在藝術創作中,里韋拉對卡拉瓦喬強烈戲劇化的明暗對比進行改造,探索出了更明亮的光影效果。里韋拉還融合了威尼斯畫派的色彩、西班牙繪畫的寫實、博洛尼亞的古典主義和羅馬畫派的造型。
  • 「米開朗基羅的西斯廷禮拜堂」(Michelangelo’s Sistine Chapel)展覽已經工業城拉開帷幕,將持續至2025年1月5日。(Jenny Zeng/大紀元)
    「米開朗基羅的西斯廷禮拜堂」(Michelangelo’s Sistine Chapel)展覽已經於10月11日在紐約布碌崙(布魯克林)工業城拉開帷幕,將持續至2025年1月5日,為期約三個月。期間紐約人無需遠赴羅馬,即可近距離體驗文藝復興大師米開朗基羅的藝術精髓。
  • 《埃及農婦與他的孩子》(An Egyptian Peasant Woman and Her Child)是一幅等身大小的畫作,描繪了一位農夫之妻將熟睡的孩子扛在肩膀上。這是在埃及的歷史轉型與擴張階段,由法國畫家萊昂‧博納(Léon Bonnat,1833–1922年)捕捉到的親情滿溢的生活瞬間。
  • 吳道子是唐朝著名畫家,他一生畫了三百多幅壁畫,並有近一百幅卷軸畫被皇宮收藏。民間畫工稱他為「畫祖」,史稱「畫聖吳道子」。
  • 托爾金(J.R.R. Tolkien)的《王者再臨》(The Return of the King)是史詩奇幻三部曲《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的最後一部,內容雖直面黑暗,結局卻充滿光明。這是一部充滿希望的故事,無論有多少黑暗跡象,無論有多大的困難,希望都在。在一切看似無望的時刻,這個故事值得我們做為借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