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武術理論中的正見

臺灣法輪功學員
font print 人氣: 87
【字號】    
   標籤: tags:

傳統武術理論中有這樣一個正見︰保有良好的武德修養,是練武者能夠悟得武技真髓的通道。

「不重德者武不成功」這句話是說德行薄的人,武藝難有成就。這一種正見,主要以練武者三個層面來看:即心無二用的「真心」,當仁不讓的「善心」和勤奮樂苦的「忍心」,故真心、善心、忍心如同金字塔的頂端一樣,體現出有志於武德修養者能遵循的康莊大道了。

由心無二用的「真心」說起,一般練武時期大都認為年少階段最為好,若稍有年長者如四、五十歲的人練武,雖不能說不行,但在注重搏擊的體能上還是有生理年齡上的要求,此時對於一些較年長的武術初學者來說,可能就要從身用於心開始入門,因身體物質條件的差異,可用精神物質的提高來克服,亦即先做到真心無懼便能專一致志。

古代歷史上確實有許多集大成的武術家,他們很多都是在高齡時期才開始入道學武,比如明朝時的太極拳祖師張三丰,七十幾歳才開始潛心修道,在道家注重修「真」的法理上精進修煉,在提高心性的同時也悟出太極的理論,以此開創拳術,達到了神明的境界。

拳術不在學得門派多,也不在掌握招式多,這個心無二用的「真心」,其內涵包括要求練武者需先克服貪心,勿貪多招而應求單招的純熟,在真的基礎上不二心並不懈體悟,便能使技藝達純精化。

如詠春拳的小念頭中作者體悟到:「攤伏抌膀四手形,來留去送在其中,不貪多手多招式,四手化來真工夫」以心無二用的「真心」專練一式,練而不求中便能衍出萬種術。但與此同時勤奮樂苦的「忍心」也是必要的。

練武是非常辛苦的,像站樁、運歩法之類的基本功是傳統武術中實不可或缺的,全程都是最枯燥乏味的單招練習,但若非經此苦何來得其功?練詠春拳亦同,從雙重的二字拑羊馬歩、三七分重的坐馬樁到僅單重的獨立樁,都是為了往後練架子上所需下的功夫。

非經過此般功夫的人,其人之氣都是浮在上面的,就像是一個未經修煉的人一樣,執著心、慾望太甚、心性差難以入靜,浮的氣都是急躁的;而苦練站樁的人,日久便可將浮躁之氣去掉,如同經過修煉的人去掉執著心、慾望的過程中,提高心性便能去除病氣得到淨化。

常言道:「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因此這個功就是忍苦忍來的,沒有這個苦還真練不出這個功。

練武者首重義,義包含當仁不讓的精神,也就是武林界慣稱的俠義精神,其精神的根源是由「善心」發起的。

傳統當仁不讓的思想構成是以武德的倫理規範為基礎,其武德的實踐就是由善行中做起的,如扶傾濟弱、除暴安良、見義勇為、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等,都體現了傳統文化中當仁不讓的俠義精神,這是傳統武德中練武人典型的善心表現。

另必須強調,武德中的俠義精神一定是以道義為原則,如果少了此原則其精神將異變成邪悟,如同時下香港的黑打電影一樣,將無法度的打打殺殺當作是俠義的行為,將協助懲惡的暴力當作是合法的制裁,並且在社會生活中異變成一種英雄主義以「強出頭」的顯示心態自以為義氣,其實是造惡卻不自知。

練武者的俠義要求以「善心」為精神原則,用善心才能有正念,才能把握真的善行,才夠得上當仁不讓的義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