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是中国江苏省长江北边的农村,我童年的记忆是在1950—60年代之间。那时的农村生活贫穷,过了腊八(黄历十二月初八),孩子们就巴望著过年,因为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上米饭和鱼肉。
在「十年文化大破坏」之前,中国农村的过年保留了一些民国的味道。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家里过年时贴的一些春联或句子。例如在堂屋内墙上贴的「童言无忌」与「招财进宝」,还有在炉灶上贴的迎灶神的句子,祈求「火烛平安」等等。
对于孩子们来说,过年就是有好吃的。我记得,大年三十(除夕)的晚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桌子上有米饭、猪肉和鱼,还有豆腐和其他蔬菜等。鱼要留到过年后才可以吃,美名曰「年年有余」,而且烧鱼讲究整条、头尾无损。肥肥的猪肉往往与干咸菜一起红烧。在那个年代,一般的农民家庭一年到头很少能够舍得买肉吃,因此红烧肉就是过年时最好的菜了。大年初一的早饭是大红枣和汤圆。母亲先盛一碗红枣孝敬奶奶,其他人的碗里大概只有二颗红枣。汤圆用糯米粉包裹炒熟碾碎的黑芝麻与红糖做成,很好吃而且可以吃到饱。
过年除了能拿到压岁钱外还有好玩的。孩子们喜欢放鞭炮(爆竹),穿上新衣裳在村子里串门给爷爷奶奶们拜年,或许会得到一些用普通的红纸卷起来的红包,尽管只有几分钱或一角。那个时候,一元钱是很值钱的。全村人都十分期待舞龙,大大的龙头有模有样,龙身用布做成,大概有十几米长。龙进村子的时刻放鞭炮,一边舞一边有人收钱,所以,舞龙队伍往往只去比较富裕的村子。
简单说起来,我记忆中的年味就是由「咸菜红烧肉」「红枣」「汤圆」「鞭炮」「舞龙」、春联「童言无忌」以及乡亲们的欢声笑语浓缩在一起的味道。令人遗憾而惆怅的是,这样的味道,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