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 logo
https://www.soundofhope.org/post/775702https://www.soundofhope.org/post/775702
杜甫(图片:希望之声制作)
杜甫(图片:希望之声制作)

杜甫这一名句无人不知 常用作赞美 原意却是讽刺

杜甫这一名句无人不知 常用作赞美 原意却是讽刺

【希望之声2023年12月20日】(作者:程书语) 「此曲只因天下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是诗圣杜甫的两句诗,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致。人们通常用它来形容那些美好的音乐,但知道吗?作者的真正意思却不是在夸赞,而是在嘲讽。

详情得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讲起。这句诗是出自于杜甫的《赠花卿》,全文是这样的: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首诗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正值安史之乱。诗中的「花卿」:是指剑南节度使兼御史大夫、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花惊定)。

花敬定在历史上没有什么很大的名气,但论打仗还是很骁勇的,平叛时曾立下大功,但因此就飘了。关键还不是一般的飘,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纵容手下士卒大掠东蜀,到处抢东西,甚至乱杀,断腕取妇女的金银臂钏。而且,花敬定返回成都后,每天在府中饮宴,丝竹歌舞不断,他使用的音乐居然还是只有天子才能用的,这在古代可是大大的僭越。简直目无朝廷!

一向忧国忧民的杜甫,看到花敬定这种行为,估计是气得不轻,于是便写下这样一首诗,看似赞扬,实则极尽讽刺

在中国古代,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天子、官员、百姓所用的音乐是不一样的,绝不能乱用。《旧唐书》记载,唐高祖李渊在位的最后一年(武德九年)就指派太常少卿祖孝孙修订雅乐,到贞观二年(628年)六月上奏唐太宗。君臣一番议论后,唐太宗李世民同意尚书右丞魏征说的「乐在人和,不由音调」。祖孝孙又说了以前旧乐的情况。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为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等等一整套适合不同场合的礼乐被制作出来,唐太宗称善,并分别加级颁赐。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就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所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其实是诗圣杜甫的反讽和吐槽。

古代宫廷音乐演奏示意图(图片:希望之声制作)
古代宫廷音乐演奏示意图(图片:希望之声制作)

《升庵诗话》中说:「花卿名敬定,丹棱人,蜀之勇将也,恃功骄恣。杜公此诗讥其僭用天子礼乐也,而含蓄不露,有风人言之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之旨。」

杜甫的那个「天上」,是一个双关语,第一层当然是表面的「天上」的意思,第二层呢,其实应该是指天子住的皇宫;而「人间」,指皇宫之外的民间。

他的意思是,这音乐应该只在皇宫里才有,结果怎么跑到大街上来了?这不仅仅是偶尔能听到,而且「日纷纷」,简直是天天都有。

所以杜甫这首诗实际上是在骂这个花敬定滥用天子音乐,不守礼仪,同时也在隐晦地说他目无法纪,嚣张跋扈。

也有人认为此诗就是夸赞音乐之美,并无弦外之音;但是很难想象杜甫安史之乱,天下纷纷扰扰,自己生活也特别困窘的时代,还有心情特别写诗给一个这样的武将,单纯夸赞音乐之美?

安史之乱示意图(图片:希望之声制作)
安史之乱示意图(图片:希望之声制作)

其实杜甫还写过另外一首诗,说的也是这个花敬定,叫做《戏作花卿歌》:

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

用如快鹘风火生,见贼唯多身始轻。

绵州副使著柘黄,我卿扫除即日平。

子章髑髅血模糊,手提掷还崔大夫。

李侯重有此节度,人道我卿绝世无。

既称绝世无,天子何不唤取守京都。

说在成都有个叫花卿的勇将,连小屁孩都能说出他的大名!这哥们儿打起仗来,犹如快鹘(音胡,部分鸟类隼属动物的旧称)穿云生风,势不可挡。一看到敌人,就变身超人冲上去了。当时梓州刺史段子璋(即诗中的子章)反判,去绵州(在今四川)攻击东川节度使李奂,并在绵州称王,改元黄龙,以绵州为龙安府。李奂败走投奔成都的崔光远崔光远率将花惊定花敬定)等与李奂一出手绵州就给平了。战役中,花卿英勇无比,将子章的头颅带回,交给了崔大夫。节度使李奂得以重新返回。大家都说,像花卿这样的英雄,天下罕见。唉,既然这么牛,干嘛不叫他去守京城呢?

这首诗的表面全是夸赞,但其实,讽刺之意已经十分明显了。传统中文博大精深,诗圣骂人全不带一个脏字,语言艺术真是了得。通过表面的赞美,隐藏着深刻的批判和讽刺,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洞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参考资料:

《旧唐书》

〔明〕杨慎:《升庵诗话》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二

 

责任编辑:文思敏

希望之声版权所有,未经希望之声书面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相关文章

更多 >

最新文章

更多 >
中国广播台
美国联播网
粤语台

热门文章

更多 >

最热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