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 logo
https://www.soundofhope.org/post/685203?lang=b5https://www.soundofhope.org/post/685203?lang=b5
曹魏「五子良將」:一個連小孩都知(授權圖片)
曹魏「五子良將」:一個連小孩都知(授權圖片)

曹魏「五子良將」一個古時小孩都知 另四個你怕有所不知(一)

曹魏「五子良將」一個古時小孩都知 另四個你怕有所不知(一)

【希望之聲2023年1月12日】(作者:吴永健) 說到元末明初時期的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比西晉陳壽寫的史書《三國志》讀起來更有趣味,因為小說嘛,經過一些加工、創作和引申式的發揮,當然是容易做到「引人入勝」。只是令人遺憾的是,由於作者寫作手法和歷史認識的局限性,為了表現某個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往往用正反對比的手法把另外的英雄人物加以貶低或醜化,使一些英雄人物在普通百姓心中背了600多年的黑鍋。還好,三國時期這些英雄人物,如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等在真實的歷史中展現出來的真性情,特別是他們所演之義,已經交相輝映地留在了史冊上;在其他人物的記載中,也可看到他們的點滴身影。不過《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從頭到尾貫穿着「義」這個字的內涵,確實展現了那個時代的特點,對很多人物的刻畫也是相當生動的。

羅貫中在描述蜀國關羽的事迹時,「義氣」這種氛圍貫穿始終。那麼曹營里有沒有忠義之將呢?稍後為你揭曉。

對於不仁不義之徒,羅貫中也能拿出他的看家本領,把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入木三分,讓讀者有一種過目不忘的感覺。比如描述呂布的時候,用了一個「三姓家奴」的稱謂,惟妙惟肖。說呂布先是侍奉丁原,是丁原的義兄;後為利誘所惑轉投董卓,並拜董卓為義父。哎,可惡的是呂布投靠董卓時,卻殺掉丁原並把他的首級獻給董卓;因此,呂布被豹頭環眼的張飛罵得灰頭土臉,表情非常尷尬。有一次,聽到呂布稱呼劉備為賢弟時,張飛頓時瞪大眼睛:「我哥哥是金枝玉葉,你是何等人,敢稱我哥哥為賢弟!」

令人有一種喜感的是,《三國演義》中,「三姓家奴」的罵名出自張飛的口中。如果不是劉備關羽喝止,張飛可能會與呂布大戰300個回合呢!

其實所謂的義士,三國中怎麼可能只有關羽一人呢?蜀國的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成為天下美談。而在曹魏陣營中,張遼徐晃,在當年關羽兵敗被圍而投靠曹操時,他們仨人成為好友。也許都是同鄉、山西人的緣故吧,物以類聚,人與群分。不過,雖然他們都曾經是降將,但是最後各為其主,乃至立場上也是公私分明的。下面就來談一談「五子良將」: 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

張遼(圖片:出自清版《圖像三國志》)
              張遼(圖片:出自清版《圖像三國志》)

連江東小孩都知道的名字——張遼

五子良將」中的前將軍張遼(169年-222年),字文遠,并州雁門郡馬邑縣(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人,謚號為剛侯,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

張遼早期先被丁原重用,又被丁原派去拜謁何進。何進敗後兵屬董卓,呂布殺董卓後,兵屬呂布。曹操打敗呂布後,張遼率眾歸降曹操,得賜爵關內侯。《三國演義》演繹的最後一次歸順曹操很有意思:

由於呂布剛腹自用,最後曹操水淹下邳。孤城中呂布的所作所為讓部下認為他「只戀妻子,視吾等如草芥」;大家最終只有一死,沒有希望了,於是私下投降,趁他打累了睡着在椅子上的時候,把他捆綁起來送交曹操。呂布呱呱大叫,抱怨被捆綁得太緊而求放鬆一點時,曹操調侃說:「捆綁老虎不得不緊!」後來,同樣被捆綁着的張遼被押送上來,聽呂布被拉去處死時還在跟劉備說話,尋求一線生機,他非常鄙視呂布,罵道:「呂布匹夫!死則死耳,何懼之有!」此時曹操認出了張遼,卻反遭辱罵,於是拔劍在手。結果關羽撲通跪下,劉備也拉住曹操的手臂,說張遼「赤心之人,正當留用。」而關羽也說張遼一向是「忠義之士,願以性命保之。」曹操放下劍笑着說:「我也知道文遠忠義,故意跟他開個玩笑罷了。」並親自為張遼鬆綁,脫下自己的衣服給他披上,請他坐在上座。張遼感受到曹操的真誠,於是誠心地歸降了曹操

《三國志》載,公元200年,曹操東征,劉備投奔了袁紹,曹操抓到關羽後,拜他為偏將軍,禮待甚厚。袁紹派大將軍顏良來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操張遼關羽為先鋒反擊。關羽望見顏良的麾蓋,策馬刺顏良於萬衆之中,斬首而歸。袁紹的其他將領無人能擋住關羽,於是解了白馬之圍。曹操馬上表封關羽為漢壽亭侯。此前,曹操察覺到關羽的心思,沒有久留之意,於是讓張遼去問問他。關羽慨嘆,對張遼說:「我極知曹公待我厚,然而我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違背誓言。我最終不能留下,應當立功報效曹公以後才會離去。」《三國志》引《傅子》說:「張遼想告訴曹操,又恐怕曹操關羽;不說呢,也不是事君之道,於是嘆息道:『公,君父也;羽,兄弟耳。』就照實告訴了曹操曹操說:『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你估計他什麼時候能去?』張遼說:『關羽受公的恩德,必立效報公而後去。』」

等到這會兒關羽殺了顏良,曹操知道他一定會離去,就重加賞賜。關羽把賞賜全部封起來,留下書信告辭,投奔在袁紹軍中的劉備去了。曹操的左右想追關羽曹操說:「彼各為其主,不要追。」《三國志》引「臣松之認為,曹操知道關羽不留而心嘉其志,離去也不派人去追以成全關羽之義,如果沒有王霸的氣度和雅量,怎能做到如此地步呢?這實在是曹氏的美善啊!」

張遼的武功了得,這也不是蓋的(不是吹牛)。《三國演義》中關羽曾經對張飛說過,此人(張遼)武藝不在你我之下。

張遼大戰逍遙津(圖片:出自明代版《三國演義》)
張遼大戰逍遙津(圖片:出自明代版《三國演義》)

《三國志》載,公元215年,孫權率十萬衆圍合肥。此前曹操已經去征討張魯了,只留下張遼樂進、李典等率領七千餘人屯守合肥。曹操臨走前留下指示,交給護軍薛悌,封函邊寫着「賊至乃發」,讓他等孫權到來再打開看。這下孫權重兵壓過來了,眾將領就一起打開指示,上面寫著:「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諸將正在疑惑,張遼已經完全領悟了曹操的妙策,他解釋說:「主公遠征在外,等到他來救我們,敵方一定已經擊破我們了。所以指教我們還沒等敵軍合圍起來就先逆擊他,折損其盛勢,以使守衆安心,然後才能守得住。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有什麼疑惑呢?」李典也同意張遼的看法。於是張遼連夜募集敢跟隨他的勇士,得到八百人,他命殺牛犒勞眾勇士,準備好第二天的大戰。

清晨,張遼披甲持戟,先登陷陣,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喊着自己的名字,沖入孫權的營壘,直衝到孫權的大旗下。孫權大驚,衆人不知怎麼辦,都往高處跑,用長戟保護自己。張遼喝叱孫權下來開戰,孫權不敢動,但望見張遼帶的士兵少,於是孫權的軍士圍攏過來把張遼他們圍了好幾層。張遼和左右部將,直前急擊,率領麾下數十人沖開包圍圈殺了出來。此時,張遼聽到包圍圈中的部下呼喊:「將軍丟下我們嗎?」張遼又殺進包圍圈,帶領剩下的人再殺出來。孫權的人馬都往邊上潰逃,沒人敢擋。他們從清晨戰到中午,奪吳人之氣後,才回到城中修守備,衆心乃安,諸將咸服。孫權守在合肥這裡十多天,城不可破,於是撤退了。張遼又率諸軍追擊,差點抓住了孫權。曹操大讚張遼,拜為征東將軍。這一仗,給孫權留下了終身的陰影,日後很長時間仍有恐懼感。魏文帝曹丕時,哪怕面對已經年邁生病的張遼,孫權也不忘叮囑手下人:「張遼雖病,不可擋啊,千萬謹慎!」

如果說「威震華夏」的關羽有「水淹七軍」的英雄史, 「威震逍遙津」的張遼是不是與他有得一拼呢?《三國演義》中的「威震逍遙津」情節,便是以上述事件為藍本,並說:「這一陣殺得江南人人害怕;聞張遼大名,小兒也不敢夜啼。」後來在唐代李翰撰的兒童識字課本《蒙求》中出現了「張遼止啼」一語。

《三國志》中有張遼「披甲持戟」的記載。而在《三國演義》里,張遼的武器主要是大刀,如在第五十三回就有「張遼揮刀來迎」語。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難道他會兩門「手藝」還是有別的原因?看官們自己斟酌。

樂進(圖片:廣東後五虎/維基,CC BY-SA 4.0)
樂進(圖片:廣東後五虎/維基,CC BY-SA 4.0)

曹操的嫡系 「默默無聞」的小個子勇將——樂進

單挑能力不差的樂進,一點也不像小說《水滸傳》中的「矮腳虎」王英。王矮虎武功雖排不上什麼檔次,可為女人不惜對結義兄弟拔刀相向。

然而,你還真別笑人家樂進腿短。他不但是「五子良將」中最先跟隨曹操的,算是嫡系,而且刀法嫻熟,箭術不俗。

樂進(2世紀?-218年),字文謙,兗州陽平郡衛國縣(今山東省莘縣)人。樂進可以說是跟隨曹操一路打過來的。從擊呂佈於濮陽,張超於雍丘,橋蕤於苦,都有先登有功,封廣昌亭侯。從征張綉於安衆,圍呂佈於下邳,等等,都有功,拜討寇校尉。樂進在討伐袁氏的官渡之戰中表現出色,斬袁紹部將淳于瓊。當時,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都是名將,曹操每次征伐,他們輪番成為軍鋒,回兵的時候呢,又輪番壓陣。此不一一列舉各戰事。樂進逝世後,謚號威侯。樂進一生南征北討以其膽烈著稱。

建安十九年(214年)七月,樂進從征孫權,獲得假節(「借」以符節,得到授權代行帝王軍政職權)。同年十月,樂進增邑五百,並前,共一千二百戶。(樂進假節時間晚於張遼的209年。樂進名列在張遼之後,並非上下級,遇事「共咨議」。)

所謂「默默無聞」,這裡是加上引號的,因為對於樂進本人,無論《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的作者都是惜字如金,但無可否認的一點仍然是他的勇猛。

曹操評價樂進于禁張遼:「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征,統御師旅,撫衆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可想而知,樂進有勇有謀還非常忠誠,試問,哪個老闆不愛這樣的人才呢?

王歆(東漢淮陵侯王霸的曾孫,嗣爵軑侯):「樂進魏之名將,志列於張遼後,其勇悍猛迅,當亦其儕也。惜史書不詳,便松之不得益一字。遍觀其傳,如日記行述,不過某某日於某某處破某某敵而已。」

陳壽《三國志》評價樂進:「樂進以驍果顯名,而鑒其行事,未副所聞。或註記有遺漏,未如張遼徐晃之備詳也。」

樂進的驍勇善戰,還可從劉備建安十七年(212年)寫信給劉璋的話語中看到——「又樂進在青泥與關羽相拒,今不往救羽,進必大克,轉侵州界,其憂有甚於魯」——樂進的勇武也被劉備所忌憚。

著名戰役「合肥之戰」,張遼帶八百精兵奪氣孫權十萬大軍,樂進負責守城。公元214年樂進跟着曹操討伐孫權,之後曹操退兵,去征討張魯,留下張遼樂進、李典等率七千人馬駐守合肥城,之所以衝鋒陷陣的沒有樂進是因為曹操留下指令:「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

為什麼驍勇善戰的樂進曹操不讓他帶兵出戰反而留守城中?在這方面大家有很多的猜測。《三國志》引東漢史家孫盛的分析可能更能說明問題。他說合肥之守,縣弱無援。如果專任勇者就會好戰,反而生出後患;如果專任膽怯者,因為恐懼心也難守住。而且彼衆我寡力量對比非常懸殊,對方必懷貪墯(有貪功之心,並會心生懈怠);以致命之兵,衝擊貪墯之卒,其勢必勝;勝而後守,守則必固。曹操非常了解自己的愛將,每個人的特點瞭然於心,也預料到可能出現的情況,因此離開前留下秘密指教,充分運用各人的特長,取長補短,事至而應,可以說曹操是用兵如神了!

孫權進攻合肥未下,撤軍回去的時候,在津北被張遼襲擊,凌統等以死護着孫權,使孫權得以乘駿馬越過津橋而去。其間有一個小插曲。《三國志》引《獻帝春秋》說:「張遼問孫吳降人:『先前有個紫髯將軍,長上短下,便馬善射,是誰?』降人回荅說:『是孫會稽(孫權是會稽太守)。』張遼樂進相遇後說,可惜早不知道,否則急追自會抓得,因此全軍嘆恨。」

請看下一篇:

曹魏「五子良將」之首的于禁  惜哉晚節不保!

——曹魏「五子良將」一個古時小孩都知 另四個你怕有所不知(二)

 

責任編輯:文思敏

希望之聲版權所有,未經希望之聲書面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相關文章

更多 >

最新文章

更多 >
中國廣播台
美國聯播網
粵語台

热门文章

更多 >

最热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