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 logo
https://www.soundofhope.org/post/561006https://www.soundofhope.org/post/561006
长孙氏对李世民说:说正经的,我们应该去看看太上皇了(示意图片:〔明〕佚名 《四季赏玩图》)
长孙氏对李世民说:“说正经的,我们应该去看看太上皇了。”(示意图片:〔明〕佚名 《四季赏玩图》)
大唐圣王李世民

从长计议治国良方话“贞观” 礼葬兄弟并安慰太上皇

从长计议治国良方话“贞观” 礼葬兄弟并安慰太上皇

【大唐圣王李世民】第44集 开启贞观宏正道 化仇恨追怀兄弟

【希望之声2023年5月18日】(作者:夏语冰) 上一集讲到大唐武德九年(626年)八月八日,李世民这位28岁的年轻皇帝,刚刚登基,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北方突厥来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以“便桥之盟”和平结局。八月底突厥兵马撤离长安。

外部的危机暂时化解了,李世民面临的问题是百废待兴的唐王朝如何治理?

李世民来到弘文馆,这里的十八学士是他的智囊,他想与他们聊聊治国之方。孔颖达一眼看到李世民,马上迎出行礼。其他人也都行了大礼。孔颖达奏道:“陛下,臣等奉旨议论年号,已经议出一个,请陛下定夺。”李世民高兴地说:“好啊!呈上来。”李世民见奏章上写着“贞观”二字。

“来、来、来!众卿都来说说,为何要用贞观二字?”

精研六典的训诂学家陆德明奏道:“陛下,自从汉武帝正式建立年号制度以来,各代王朝都有一个或几个年号,那都是体现王者的治国理念的。臣等以为陛下应该有一个‘澄清天下、恢宏正道’,万世留芳的年号。所以,以《易经·系辞下》的‘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起名。”

接着,孔颖达奏道:“贞观,即天覆地载之道以贞正得一,故其功可为物之所观也。”

 孔颖达(图片:〔明 〕《三才图会》)
孔颖达(图片:出自〔明〕《三才图会》)

陆德明和孔颖达这两位老学究,说明了“贞观”年号的出典。用我们现代语言来解释一下孔颖达这段话的意思,“贞”就是“正”,也是“常”,就是说天地之道正而不偏,永恒不变。“观”就是“示”,也就是呈现,天地正道呈现在人间。天地正道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老子》第七十九章中写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没有偏私,完全是为公的,天永远将恩惠赐予人。孔颖达所说的“天覆地载之道”,就是这个意思。讲得浅白一点,就比如:天上的太阳和月亮照耀着大地,阳光雨露提供给大地上的一切生命,因而万物才得以生长。天没有偏私,它也不求回报,它从来不收一分钱的能源费。大地也不会为私,它敞开胸怀接纳,一切生命都可以在大地上生存。它从来不要大地上任何生命缴纳一分钱的居住费,是不是?贞观,就是将天地正道展现人间。大唐的这些重臣都希冀当今的皇上,成为一个史无前例的君王,无偏私,心怀善念,永远救助天下之人。

李世民听到这里,表情凝重起来,过了好一会儿,才缓缓说道:“朕何尝不想当一个无偏私,常与善人之君王啊!可是难啊!日后,有赖于众卿相助。我们君臣上下齐心协力,开创贞观之治吧!”

是啊,君王也是人啊,要做到无偏私,无私欲,那是世上最难的一件事啊!怎样能够做到功与天齐呢?

李世民踱出弘文馆,来到皇后的寝宫,长孙氏迎了上来。看到李世民凝重的表情,问道:“突厥撤退了,暂时有个安定的局面。二哥又有何为难之事?”李世民给长孙氏说起在弘文馆议论“贞观”年号的事。长孙氏笑吟吟地说:“你要众卿相助,要不要臣妾也助你一臂之力?”这时李世民才轻松起来,拉起长孙氏的手来,“当然,当然!你怎么帮助我啊?”长孙氏说:“君无戏言,到时候臣妾真要监督陛下做到无偏私,无私欲呢!”李世民也乐呵呵的,做了一个顽皮的鬼脸笑说:“处处都是监督的眼睛,我在私下里都不得有一点不轨之行了,好苦啊!我这个皇帝不好当啊!”

长孙氏说:“说正经的,我们应该去看看太上皇了。”

李世民说:“不急。我想办一件大事,宽慰太上皇的心。”

长孙氏说:“让我猜猜你要办什么大事。”然后她的嘴靠近李世民的耳朵轻轻说出这个事来,“棠棣之华,鄂不韡韡(音伟),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李世民接着长孙氏的诗,念道:“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侮),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长孙氏与李世民念的是什么诗呢?它出典于《诗经·小雅·鹿鸣之什》的《棠棣》篇,是我国诗史上最先歌颂兄弟友爱的篇章。这篇诗章是流传广泛的典故。原文以“棠棣”开头,“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棠棣又称郁李,是一种蔷薇科落叶小灌木。春天的时候开花,花的颜色有粉红色的,也有白色的。为什么将棠棣之花喻比兄弟呢?是因棠棣花每两三朵彼此相依而生,从而发出联想。这些花就像兄弟。“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意思是人间的亲情没有超出兄弟情,是诗人对兄弟亲情的颂赞。中间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侮),每有良朋,烝也无戎”,意思是兄弟同根生,兄弟之间在家里有可能争斗,但是每遇外侮总能鼎力相助;倒是那些平时最亲近的朋友,在最关键时刻往往于事无补。

玄武门事件,李世民被形势所迫,处置了大哥太子、四弟元吉。当天,李世民在父亲李渊面前就痛苦流涕,自责自己的罪过。自从六月以来,李世民的心中一直隐隐痛苦,现实为什么如此残酷?让他们兄弟之间形成这样的结局?现在他对长兄建成没有仇恨,只有痛惜。这件事使太上皇李渊也陷于失子之痛中。现在他要开创“贞观盛世”了,他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要给这段历史做一个了断,以隆重的仪式安葬先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表明他们不是他的敌人,而仍然是他的兄弟。这时是武德九年十月。

唐太宗李世民(图片: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唐太宗李世民(图片: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李世民向大臣宣旨要公开礼葬建成后,建成的旧部魏征、王珪等人联名上表,称:“前宫结衅宗社,得罪人神。臣等不能死亡,甘从夷戮,负其罪戾。”“陛下德光四海,道冠前王。”“明社稷之大义,申骨肉之深恩。” 

魏征、王珪等上的这个表,表达了什么意思呢?“前宫结衅宗社,得罪人神。臣等不能死亡,甘从夷戮,负其罪戾。”就是说,先太子与皇室中的一些人勾结叛乱,得罪了百姓和神灵。我们这些追随太子的臣子,本应承受罪责。

但是,“陛下德光四海,道冠前王。”魏征、王珪等如此称赞李世民,绝对不是奉承,也没有夸张。他们都是历史上的直臣。因为从六月四日到十月这三个月的时间里,他们真正看到李世民的所作所为。李世民没有一个字声讨齐王元吉与太子的不义,来表明自己行为的合法性。相反,李世民表现出宽阔的胸怀,真情接纳太子的旧人,丝毫没有纠缠历史的恩怨。

魏征、王珪等大臣不能不钦佩李世民宽广的胸怀,德义广播,道义超过历代国君。历数前朝君王对待政敌,哪个能够做到化解仇恨,以悲闵的心情追悼政敌呢?

正因为李世民有这样的高风亮节,这些先太子的旧臣,才敢于要求参加这个隆重的葬礼,尽旧臣子的一点心意。

魏征、王珪等的请求,当然得到李世民的恩准。这场葬礼,安抚了数百上千的太子旧臣。

同时,李世民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谥曰:隐。按谥法的解释:有哀怜之意。李元吉封为海陵王,谥曰:剌。申明了玄武门事件的正义性,又体现了李世民的仁爱之心。

礼葬的时候,李世民在千秋殿西的宜秋门,痛苦致哀,并且以皇子赵王李福为建成继承人。李建成葬于雍州长安县之高阳原。

隆重礼葬建成,也给太上皇李渊莫大的安慰。虽然有过不幸的玄武门事件,但是,没有留下仇恨,李渊也可以释怀了。未来将是上下内外合力,为创造大唐盛世奠定基础。

请看下一集:《施行王道还是霸道?魏征论圣王 世民忆己名定乾坤

更多文章,请点击【大唐圣王李世民】系列。

https://www.soundofhope.org/term/281314?lang=b5

 

责任编辑:吴永健/净音

希望之声版权所有,未经希望之声书面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相关文章

更多 >

最新文章

更多 >
中国广播台
美国联播网
粤语台

热门文章

更多 >

最热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