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有知:谁来当城隍爷

作者:允嘉徽
font print 人气: 237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各城各邑各地方都有守护地方、翦凶除恶的守护神──“城隍”。民间百姓和官吏都很尊敬这位地方守护神,尊称“城隍爷”。城隍爷是怎么选出来的?听过“考”城隍吗?哪些人可以当上城隍爷呢?

蒲松龄的姻亲宋焘公“考城隍”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开卷,讲了他姊夫的祖父宋焘公“考城隍”的故事。

宋焘在世时是邑中廪生(经考试合格入各府、州、县学读书,并得到公家发给银两、粮食的生员)。有一天卧病在床,忽然有差吏持着一封公文书,带来了一匹白额马来,告知他前去应试。宋焘疑惑地问:“如今提督学政还未到,怎么突然间叫我去考试?”差吏不回答,只是催促着他快走。宋焘骑上马尽力快马加鞭随着差吏前往。

旅途中,道路渐渐变得荒凉,然后他们来到了一座城郭,宛如王者的都城。不久,他进入了一座壮丽的宫殿。只见殿堂宏伟,上面坐着十余位官员,宋焘仅认得其中一位是关帝君。殿堂前摆着二张桌子和坐墩子,桌子上都放着笔墨纸札。当时已经有一秀才坐在末端,宋焘便与他连肩而坐。

一会儿,一张纸飞了下来,上面写着考题:“一人二人,有心无心。”

宋焘和另一位秀才完成了文章,将作品呈献上去。宋焘的文章中写有二句话:“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行善出于有求之心,虽然做了善事并不值得奖赏;为恶出于无心之过,虽然做了坏事也可免罚。)诸神传看他的文章,赞不绝口。

然后,他们召宋焘上殿堂,传谕说:“河南地方缺少一位城隍,君可出任此职。”宋焘这才恍然大悟这真是一场考试,急忙顿首,泪流满面地说:“承蒙垂宠,怎敢推辞。只因家中老母已是七旬高龄,无人奉养,请求让在下奉养她安享天年,之后听凭录用。”

殿上一位相貌看似帝王的,立即令人稽查宋焘母亲的寿命。有一位长须的吏人捧着册子翻了翻,然后说:“有阳寿九年。”殿上诸王陷入犹豫之中,此时关帝君说:“不妨令张生代理九年,之后换他接替。”于是对宋焘说:“君本应该立即赴任履行城隍的职责,不过基于君的仁孝之心,允许休假九年,到期后将再次召见。”随后,勉励了秀才几句话。

他们二人叩首后下了王殿。秀才和宋焘握手,送他出城至郊野。秀才告诉他说,自己是长山人张生,并以一诗与他赠别。宋焘只记得其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这一联。

宋焘上马相别而去。到了乡里时,感到豁然从梦境中醒来。那时,离他死去已经三天。在他的家中,老母亲听到棺材中传出呻吟声,赶紧扶起儿子,过了半天宋焘才能够说话。他打听长山张生的事,确认长山有一位秀才张生,在那天死去。

过了九年,宋焘的母亲果然寿终。办理好母亲的丧事,宋焘沐浴后进入卧室也就死去了。

宋焘的岳家居住在城中西门内一带,后来岳家人得知约莫就在宋焘死去的时分,宋焘来到岳家。他头戴锦饰,身上垂挂红绸带,威仪堂堂,一大批车轿人马簇拥着他。宋焘登上岳家厅堂一拜,倏忽就离去了。他岳家人都很惊疑,不知道那时宋焘已经为神了。

完结三世轮回果报  修道人当城隍

品行刚正之人被选为冥府城隍的例子,并不少见。清代名人袁枚转生的李长松也是一个例子。李长松在赴任前显灵在父亲面前,一了未能完结的平生事,尽一世的孝道到极至之时分。

袁枚(公元1716—1797年,字子才,号简斋)是清朝盛世的诗坛盟主,嘉庆二年离世,享寿82岁。五年后转生到安徽卢江李家,名长松,字子鹤。李长松的祖父、父亲都是士族出身,李长松从小就能鞭策自己认真力学,更难得的是,早年就知道自爱,努力内在的修养,小小年纪就能淡薄欲望,少有嗜好的执著。他对父亲的孝心,对朋友的忠心,至死不忘。他读书学习,对前贤总是很钦敬,唯独对袁简斋(袁枚)的为人不以为然。每当他在书铺中看到袁简斋的著作,一定买回家烧个精光;只要他看到书页中“袁简斋”这名字,就用手指剔得干干净净才罢手。有人问他原因,他真也说不个所以然,只是答说:“就是特别鄙视他的为人而已!”

道光辛卯年(公元1831年),二十九岁的李长松在江南乡试中副举人。次年他参加壬辰恩科乡试,岂知在路途中染疫,八月初七日夜里死于金陵(南京)的旅店。

死前一日,李长松自知好不了,心中尽惦记一事放不下,那是亡友孙君勷的家事。孙君死于中年,他的继妻朱氏殉节,家里余下一母一女,长松体恤寡妇孤女,常常帮助她们的生活。临死前他挂念孙家母女未来的生活,殷殷切切托付恰来探望他的友人方鲁生代为照顾她们。次日,李长松与世长辞。友人方鲁生为他料理了丧事。[1]

这一天晚上,李长松的父亲正要就寝时,忽然听到急切的敲门声。他连忙起身开门,看见了门口来了一台大轿,有一位穿着蟒袍大褂的官人坐在里面,大轿前导的纱灯上有朱砂大字“南海县正堂”的堂号。随即投名片的人直入他家,轿子里的官人随之到了李翁榻前行礼,说道:“父亲大人,我是长松,您的儿子。”

李翁因为和乡人发生冲突而远走家乡,也与家人音讯断绝十多年。离乡时儿子长松还是十来岁的少年。他惊问道:“你是从哪来的?”

长松回答他的话,迳从前世(袁枚的那一世)和前前世说起:
“儿子前两生本是一修道的道人,因为误听人言,尘心一动,投身为袁简斋(袁枚),迷了本性,玷污儒林的清风。[2]那一世享有文名享有寿考,其实所得的福气是过度了。因为儿子修道的那一生修得的道力尚深,承蒙天帝的安排,给我小小惩罚,投生到您李家当您的儿子。”

接着,李长松说到自己将要赴任当地城隍:
“长松此生虽然没有大善功,然而三十年来,朝夕小心谨慎,不敢为非,天帝悲悯我能改过自新,就在今夕完结轮回果报,死于金陵,赖朋友收殓了,当下即将赴本地城隍之任,因此特地过来探望您。”

临别前,他特地叮咛李翁:“往日那些让您远走他乡的事已经平息了,您宜早早归去,归乡后茹素,不问外界的事,还有两个孙子可保无恙。否则您寿年不永,两个孙子也不能保了!”
李长松反复叮咛,才拱手辞别上轿而去。

长松离去后,李翁感到如梦初醒般,不敢再睡下。天一亮,他走到厅堂,看见桌几上留有昨天的那张名片,熟悉的笔迹写着“李长松”三字,的确是他的儿子长松(子鹤)的手书。梦中长松告诉他的赴乡试的种种细节,诸如他中举第几名和考题等等,都一一证实无误。

注释
[1]方鲁生有一怀友诗云:“吾友李长松,三生何奇哉?死为南海尉,生恨袁简斋。”他在李长松死后几十年,一直记得他那奇特的三次轮回转生。咸丰丙辰、丁巳(公元1856—1857年)之间,方鲁生在安徽宣城黄家山的邑绅马氏家设馆,住在宣城官塘,每月必访好友朱鲁岑先生,逗留两三日,故旧遗事无所不谈。一日他给朱鲁岑门下的学生萧穆(萧敬孚)讲了故友李长松乃袁枚转生的遗事。当时萧穆22岁,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己亥(1899年)冬至前二日夜间,萧穆在任职的上海广方言馆记下了这件轮回转生的历史轶事。后来曾刊登在《佛学半月刊》广传世间劝善(收于无母居士编《轮回集》中)。

[2]袁枚有“风流才子”之誉,亦有无行之谤。他对朋友有义,对女色纵情,自喻为“护花使者”,赵翼曾经戏控他“虽曰风流班首,实在名教罪人”。他的才情极高,一生毁誉参半,因“好色”累其德,“倡魔道妖言,以溃诗教之防”得骂名。(参见:清‧钱泳《履园谭诗》及清‧朱庭珍《筱园诗话》。)

资料来源:《聊斋志异‧第一卷》、无母居士编《轮回集》

─点阅【天道有知】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子夏从孔子“绘事后素”的比喻悟到,先天的素质固然重要,后天的努力也不可或缺;学礼必须以仁心为基础,或者说虽有仁心善意,必有礼以成之。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 怎么做才叫君子呢?本章以射为例。射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传说很多,从“后羿射日”到春秋时的神箭手养由基百步穿杨、一箭射穿重叠在一起的七副盔甲等等。不同于古希腊的体育,古中国的射是与礼仪结合在一起的。
  • 这阕《南乡子 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是苏轼在重九涵辉楼头饮宴相酬的作品,情景交融中,苏轼抒发了自己以顺处逆的胸襟怀抱。在其中,你是否看到他的旷达乐观,是否又感受到一些惆怅与哀愁?
  • 泰山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具有崇高的位置,封禅是帝王最高的祭祀天地典礼。
  • 连夷狄皆有君主,不像中国的君主已经名存实亡了。这是孔子伤时之乱而叹之也。“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
  • 盖俭啬无文,虽未合于礼之中,而犹不失为淳古之风,是即本之所在也。居丧者与其习熟于仪节,而无惨怛之诚,宁可过于哀痛,而少品节之制。
  • 鸟儿为何来到他们身边?真有因缘吗?(孙明国/大纪元)
    看看这些故事,想想世间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聚首,像不像是恩与债的交会呢?施恩与欠债都有报!万物有灵,受人之恩涌泉相报。当下的善缘来自过往善行的善报。
  • 如果给你一千个不重复的字,把它们排列组合成一篇新文章,并且只能四个字为一句,还要句句有意义、富含典故,你能够做得到吗?
  • 到了孔子的时代,礼坏乐崩,孔子要救世,怎么救?只能从归正人心着手。怎么归正人心?首先厘清礼乐的本源。这个本源就是人心,要有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