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寻梦”系列文章之三

【敦煌寻梦】丝绸之路上的明珠

作者:兰音
戈壁黄沙,长河落日,塞外的风光雄奇而壮丽。一队队商旅沿着绿洲的方向,一步步走出了贯通亚欧大陆的通道。(大纪元制图)
font print 人气: 2051
【字号】    
   标签: tags: , , , ,

戈壁黄沙,长河落日,塞外的风光雄奇而壮丽。一队队商旅沿着绿洲的方向,一步步走出了贯通亚欧大陆的通道。中华王朝珍贵的丝绸、瓷器及种种文明,西方奇特的物种、艺术、信仰,源源不断地往来、交融,人类的文明也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丝绸之路上的东来西往,那无畏风沙、干旱以及各种风险的行走,承载了人们对财富和异域文明的梦想。这条充满风险与商机的道路,东起汉朝长安,西至罗马王城,把这片土地上最强大的两大帝国连通起来。

由于商贸活动以精美的丝绸为主,后世的学者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在东方,那条狭长的河西走廊,正是这条商路上的咽喉要道,而敦煌,更是咽喉要道上的黄金重镇。

丝路重镇

如果把视野继续向西延伸,张骞的凿空西域,不仅仅对汉朝、西域,甚至对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大的亚欧大陆,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广袤的大陆西端,与汉朝并肩而立的,是另一个强盛的罗马帝国,它们既是超级大国,也是人类在东西方的文明源头。

早在汉朝向西开拓之前,亚欧大陆两端便有零星的贸易活动。此为敦煌莫高窟的五代第61窟表现商旅行人的壁画。(公有领域)

早在汉朝向西开拓之前,亚欧大陆两端便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大陆的腹地也就是包括西域在内的中亚地区,一直是东西两大文明互动的核心和枢纽地带。零星的贸易活动将中国的丝绸辗转送到了西方。罗马的贵族们很快为这种轻柔飘逸、流光溢彩的华丽织物所倾倒。

尽管一两丝绸有着价值一两黄金的天价,这依然没能阻挡丝绸成为风靡整个罗马的时尚奢侈品。罗马人每年为丝绸支付的费用,高达三千公斤黄金。早期的商人,精明而富有冒险精神,他们组成了一队队商团,奔走于东西之间,足迹遍布亚欧大陆。他们闯过最艰险的地带,同时攫取最高额的回报。

世代的商旅,用脚步开辟出了连接汉朝与罗马的大道,也就是后来闻名天下的“丝绸之路”。这条道路在汉朝掌控河西走廊之后,变得空前繁忙和热闹。汉朝在河西的建郡、屯军行动,保障了边陲地区的秩序和安宁,中原各种名贵的物产,也得以顺利地运往塞外。最初零星的商贸活动,渐渐汇聚到以河西走廊为主的贸易要道上。

敦煌,也因此一跃成为东西方往来的枢纽重镇之一。商队走进大陆的心脏地带,翻过帕米尔高原、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走过撒马尔罕、疏勒、于阗等城镇。一路上,他们可能要面对炎热、干旱、疾病、强盗等各种致命危机。在数月的艰辛跋涉后,他们终于抵达了敦煌。

商旅到达敦煌后,会稍作停留和修整,并买卖一部分名贵的货物。此为敦煌莫高窟的五代第61窟的壁画,表现的是行客到客栈求宿的情形。(公有领域)

由于河西走廊是通往中原的樽颈,最西端的敦煌,居于瓶口的特殊位置,是东来西往的各国使者、商队、传教士等各色人等进入中华王朝的第一个驻足地。接下来的旅途将在相对富饶的河西走廊上展开,这也是商旅最喜欢的一段旅程。而且,他们即将抵达东行的目的地——长安,距离财富的梦想越发的近了。

那时的商人,会在敦煌稍作停留和修整,并买卖一部分名贵的货物。因而敦煌城中,汇集了东西方各种奇珍异宝,以及纷繁多姿的文化艺术。各国人士在这里交往、杂居,彼此的价值理念和风俗人情在这里渗透、影响,最终共同创造了鲜明独特的敦煌历史与文化。

《后汉书》引用《耆旧志》,对敦煌这样描述:“国当乾位,地列艮墟,水有悬泉之神,山有鸣沙之异,川无蛇虺,泽无兕虎,华戎所交一都会也。”而当年汉武帝为敦煌所取的盛大辉煌之意,恰恰印证了这种多民族共存、东西文化交融的博大襟怀。

华戎都会

从自然条件来看,敦煌是个宜耕宜牧的绝佳地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祁连山的融雪汇成大大小小的河流,滋润着山前的旷野与两山之间的平地。因而,这里既有水草丰美的牧场,也有稻粱无际的沃土,为敦煌汇集从事农耕的汉族以及西域诸多游牧民族提供了条件。

从汉代开始,越来越多的中原内地的百姓迁入敦煌戍边、开垦,逐渐形成了以汉人为主体、多民族杂处的全新结构。此为敦煌榆林窟的五代第20窟的农耕壁画。(公有领域)

在汉代以前,敦煌一带是西北少数民族的牧场,从汉代开始,越来越多的中原内地的百姓迁入敦煌戍边、开垦,逐渐形成了以汉人为主体、多民族杂处的全新结构。敦煌居民也从纯粹的游牧过渡到农耕、畜牧并存的丰富生活,又因为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了举世瞩目的商业活动。

敦煌,也从异域风情蜕变成中西经济、物产、文化相互交融的国际化大都市。到了魏晋时期,敦煌出现新一波移民浪潮。动荡的时局和连年的战火,令中原大地满目疮痍,而远离战乱的河西走廊成了中原士人心中的一座世外桃源。一批批世家大族、儒生文人渡过黄河,留在了敦煌。在获得身心居所的同时,他们也为敦煌带来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

除了中华王朝势力所及,敦煌同样经历了诸多胡人所建的政权,原本盘踞河西走廊的月氏、匈奴等部落不必赘述,在那个风云变幻的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西魏、北周,氐人的前秦,匈奴支裔的后凉,都相继在敦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还有作为一方势力的吐蕃、西夏、回鹘、吐谷浑,也为敦煌历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此为敦煌莫高窟的五代第61窟的于阗王后供养像,她出身敦煌曹氏家族,母亲为回鹘公主。可见敦煌汉族和西域各族的亲密关系。(公有领域)

若有人在敦煌郡内做丝路的生意,打交道最多的一定是高鼻、深目、多须的外族商人,他们大多生活在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城,就是今天已经消失的粟特人。因从事丝路贸易,粟特人也在中华王朝的土地上立足,在河西走廊的张掖、昭武等地建立起自己的家园。

入籍中华王朝的粟特人,大多以“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为姓氏,因而亦称作“昭武九姓”。粟特人是一个纯粹的商业民族,好比是东方的犹太人。据《唐会要》记载,粟特男子从五岁起就要读书识字,学习经商之道。他们懂得如何将利润最大化,不仅贩售自制的工艺品,并且组建庞大的商团,频繁地往来于中亚与长安之间,在很长一段时间,垄断了丝绸之路上的国际贸易。

受商业活动吸引融入敦煌生活的,还有西亚的萨珊波斯人、阿拉伯人、南亚的印度人等等,他们向往东方大国的强盛、奇珍异宝的财富,纷纷涌入了这个丝路上的黄金城镇。所谓“华戎所交一都会”,敦煌的确是实至名归。

百国盟会

丝绸之路上的商贸与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并不是总是一帆风顺,如同潮涨潮落一般有它的盛衰轨迹。中华历史走到了东汉末年,中原的征伐与动荡也影响了敦煌乃至整个丝绸之路的繁荣。敦煌因战乱而与中原内陆隔绝,长达二十年缺失太守一职。失去了政令的约束,豪族大户称霸一方,兼并百姓土地,对客商更是百般刁难,丝路贸易亦随之萧条。

仓慈的举措,受到百姓和胡人的交口赞扬,中西方的贸易又迎来一个高峰。此为敦煌莫高窟的五代第108窟东璧的壁画局部,表现酒肆中热闹的景象。(公有领域)

敦煌的商业亟待复兴,西方的商旅翘首期盼着中原王朝的经营。曹魏时期,朝廷派遣太守赴任,然而那太守惧怕豪强势力,缺乏革除积弊的胆识和能力,无力改变治下的种种乱象。终于在太和年间,敦煌郡迎来了新一任太守——仓慈。这位以清廉简约、处事有方著称的官员临危受命,承担起复兴敦煌生机的使命。

仓慈治理敦煌的事迹,收录在《三国志》中。他上任后,就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抑制豪族,抚恤平民。他见土地兼并的情况严重,富者田地无数,贫者却无立锥之地,于是减免赋税,重新分配土地,改善了民生凋敝的局面。以往郡下各县的诉讼案件大量堆积,最终汇总到郡太守处,仓慈便亲自审理,权衡轻重,尽量从轻发落,释放了许多长年被扣押而得不到判决的犯人。

整顿内政后,仓慈着手恢复西方的贸易活动。首先他亲自慰问胡商,并承诺:欲前往洛阳做生意者,政府将协助他们办理过关文书等一应手续,并且开辟一条专用通道,派遣吏民沿途护送商队;在河西交易后返回西域的,官府用平价与他们公平交易,之后再将这些外贸物资公开交易。仓慈的举措,受到百姓和胡人的交口赞扬,中西方的贸易又迎来一个高峰。

而丝绸之路上最盛大的活动,要属隋大业五年(609年)的那场有着“万国博览会”之誉的贸易盟会。其主持者,正是那位在历史上极具争议的隋炀帝。隋王朝是结束中原数百年分裂的大一统王朝,国力强盛,好大喜功的隋炀帝在经营这个帝国时,也非常关注河西的发展。这时的丝绸之路,由于分裂和战乱,再次被阻隔。

隋炀帝主持有着“万国博览会”之誉的贸易盟会,让整个河西走廊都洋溢着浓郁热烈的欢快气氛。此为敦煌莫高窟的五代第61窟南壁表现的勾栏百戏图。(公有领域)

隋炀帝先是派出了干练的老臣裴矩,在河西走廊一带寻找恢复西北商贸繁荣的计策。裴矩将辛苦察访的成果汇编成三卷《西域图记》,整理出西域四十四个国家或部族的概况,并绘制大量珍贵的地图。他还第一次总结了从地中海东岸到敦煌的三条主要商路,呈现出古代丝路的全貌。

裴矩发现,河西地区的贸易,皆由民间自发经营,缺乏政府的管理和促进。同时,河西商路上驿站年久失修,不能为商旅提供食宿,而商路附近的突厥、吐谷浑等势力还会随时侵袭或盘剥过往的商队。因而数百年来,胡商们大多止步于河西走廊,不得进一步与中原进行贸易往来。针对这些问题,裴矩降关税、设驿站,为商人提供更多的优惠和便利。一度中止的丝路贸易,逐渐恢复活力。

根据裴矩的见闻,隋炀帝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亲率文武官员、后宫嫔妃及十万大军,疏通河西走廊、会盟西域诸国。隋炀帝大军浩浩荡荡从长安出发,在青海大败吐谷浑的军队,收降十余万人。随后,大军抵达张掖城外、焉支山下。裴矩和二十七国的首领、使臣恭迎大驾,高昌、伊吾等西域国家的贵族也来朝见中原皇帝,愿与隋朝交好。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国际会盟中,各国使者、商人、百姓涌入张掖城,随处可见盛装打扮的异族人士、琳琅满目的奇珍异宝。整个河西走廊,都洋溢着浓郁热烈的欢快气氛。盛会之后的第二年,隋炀帝下令开放从河西走廊到中原城镇的道路,西域的商人、王公贵族能够顺利进入京师与其它中原都市,为中原大地增添了异国风貌。

隋朝经营西北的创举,不仅让河西的商贸重新忙碌起来,更为敦煌及整个河西走廊的经济、艺术、文化在大唐的全盛与辉煌打下坚实基础。@*#

点阅【敦煌寻梦】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张宪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这条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往来的通道,辉煌历史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胜于唐代,止于元代,长达十五个世纪。其东起于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然后穿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
  • 为了削弱匈奴在西域的力量,也为了联合西域诸国对付匈奴,保证丝绸之路的通畅,汉武帝对西域国家采取和战并用、恩威并施策略,即对友好的西域国家实行“和亲”,对与匈奴亲密的国家则进行军事讨伐。
  • 敦煌石窟艺术中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部分是壁画,有4.5万平方米。其中最广泛的题材是尊像画,即人们供奉的各种佛、菩萨、天王及其说法相等,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古代建筑造型、音乐、舞蹈等艺术。
  • 两千多年前,在大汉王朝的西北方,沿着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南缘,有一块神秘瑰丽的地带。那里有几十个异域古国,由一位叫张骞的汉使历经千辛万苦而发现。从此这些国家被称作“西域”,它们也同时了解到在东方有一个富庶广博的天朝上国,叫大汉,有一位英明神武的皇帝——汉武帝。
  • 说起中国的神传文化,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如女娲补天、伏羲演八卦、仓颉造字、黄帝作乐等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其实,五千年来,上天并不间断着给予人间启示,在神州这片土地上留下神佛的遗迹,其中,自东晋十六国起开凿的敦煌莫高窟就是一个光耀夺目的明证。
  • 飞天是佛家文化中最为优美灵动的神明形象。她们凌空翩翩起舞,演绎梵音仙乐,在彩云香花之中,留下曼妙的身影。飞天的美,就如李白咏赞仙女的诗:“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 北魏正光元年的一天夜里,河西番禾县的望御山谷的上空,狂风暴雨大作。忽然,一道雷电凌空劈下,地动山摇,崖壁开裂,显露出一块丈八高的巨石。巨石的形态仿佛一位张开双臂、迈步行走的巨人,只是缺失了头部。
  • 敦煌石窟,既是中华佛教圣地,也是一座深藏于大漠的艺术博物馆。历史上许多艺术大师的真迹早已失传,而那仅见于文字记录的风华,都能在这里找到鲜活的踪影。
  • 这是一方恢宏瑰丽的佛国世界。慈悲禅定的佛陀、端庄秀美的菩萨、翩翩起舞的飞天、静默恬然的圣徒,用逼真而震撼的方式守护着荒原大漠中的净土。这是一部鲜活生动的历史相册。金戈铁马的北朝,富丽辉煌的隋唐,萧瑟动荡的五代,温柔简淡的宋元,跨越一千多年的历代王朝次第登场,留下了古老的时代印记。这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形神兼备的彩塑、笔法精妙的壁画、卷帙浩繁的经文、古朴灵动的建筑,在信仰和艺术的感召下,凝结成中华传统文明的永恒的巅峰。
  • 敦煌城,坐落在东西方文化交会的核心地带,千百年来接受着历史赋予它的种种美誉。它有许多称谓:佛教圣地、军事要塞、商贸重镇、河西走廊的咽喉要道、中原与异域文明交会的国际都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