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宫廷舞(五):两宋时期

作者:茹之
font print 人气: 216
【字号】    
   标签: tags: ,

在经历了大唐宫廷舞高度发展时期后,宋代宫廷舞走入一个新阶段,即高度规范化。

宋代宫廷舞表演形式有别于唐代的一个最重要特征是“队舞”,和有情节、表述人物故事的“大曲歌舞”的出现,共同特点是典雅规范。虽然在唐代已经出现了队舞,如《菩萨蛮队舞》和《叹百年队舞》,但宋时出现的队舞高度规范化,不过基本是承袭唐代舞蹈,缺乏创新。

根据《宋书.乐志》记载,队舞分为“小儿队”和“女弟子队”,每类又分为十个独立的队舞

“小儿队”共七十二人,一为柘枝队,跳舞的人穿五色的绣罗宽袍,戴胡帽,系银带;二为剑器队,跳舞的人穿五色的绣罗襦,头上裹交脚襆头,红罗绣抹额,带器仗;三是婆罗门队,跳舞的人穿紫罗僧衣,绯色的褂子,执锡樯拄杖;四是醉胡腾队,跳舞的人穿红锦襦,戴毡帽;五是诨臣万岁乐队,跳舞的人穿紫绯绿罗宽衫,头裹簇花襆头。

六是儿童感圣乐队,跳舞的人穿青罗生色衫,系勒帛,总两角;七是玉兔浑脱队,跳舞的人穿四色绣罗襦,系银带,头戴玉兔冠;八是异域朝天队,跳舞的人银束带,头戴夷冠,手执宝盘;九是儿童解红队,跳舞的人穿紫绯色绣襦,系银带,头戴花砌凤冠;十是射雕回鹘队,跳舞的人身穿盘雕锦襦,手持射雕盘。

“女弟子队”共一百五十三人,一为菩萨蛮队,跳舞的人穿绯色窄砌衣,戴卷云冠;二为感化乐队,跳舞的人穿青罗生色通衣,背梳髻,系绶带;三为抛球乐队,跳舞的人穿四色绣罗宽衫,系银带,奉绣球;四是佳人剪牡丹队,跳舞的人穿红生色砌衣,戴金冠,剪牲丹花;五是拂霓裳队,跳舞的人穿红仙砌衣,碧霞帔,戴仙冠,红绣抹额。

六是采莲队,跳舞的人穿红罗生色绰子,系晕裙,戴云鬟髻,乘彩船,手执莲花;七是凤迎乐队,跳舞的人穿红仙砌衣,戴云鬟凤髻;八是菩萨献香花队,跳舞的人穿生色窄砌衣,戴宝冠,执香花盘;九是彩云仙队,跳舞的人穿黄生色道衣,紫霞帔,冠仙冠,执旌节、鹤扇;十是打球乐队,跳舞的人穿四色窄绣罗襦,系银带,裹顺风脚簇花襆头,执球杖。

上述二十个队舞分别在宋代宫廷祭祀、典礼、宴享时表演。

除了上述队舞外,宋代还出现了溶诗歌、念白、队舞和故事情节于一体的“大曲歌舞”,而且有了角色的分工与名号,如手执竹竿、指挥舞队上下场并念诵致辞的人叫“竹竿子”,大概相当于今天的节目主持人。

“竹竿子”又 叫“参军色”,在表演时,引导舞队上场叫“勾队”,表演完毕,招呼舞队退场叫“遣队”或“放队”;舞队后面的乐队叫“后行”;独舞演员叫“花心”,与“竹竿子”有台词对白…等。

唐代大曲还是单纯的歌舞套曲,分为“散序”、“中序”和“破”,一般长几十段。而宋代大曲则比较短小,只截取一部分表演,称为“摘遍”。演出时,歌舞通常从“中序”开始,也有的从“入破”以下截用。仅以《剑舞》为例,来了解一下宋大曲的表演程序。

《剑舞》表演开始,“竹竿子”最先上场念诵词,然后指挥舞队上下场。表演内容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
“乐部唱曲子,作舞剑器曲破一段”。(舞罢,二人分立两边。又有两个穿着汉装的人出来,对坐,桌上设水果)“竹竿子”介绍舞蹈的背景,介绍楚汉相争时的鸿门宴。接着乐部唱曲子,曲剑器曲破一段。

又有两人上场,一人舞蹈,想要行刺右汉装者;另一人舞蹈进行阻挡。二人舞毕,两跳舞的人退场,两穿汉装者也退场。从上述的介绍和舞蹈可知,这段表演讲述的是什么内容。两个穿汉装者,一为刘邦,一为项羽;舞剑者,行刺者为项庄,阻挡者为项伯。

第二部分:
(复有两人唐装出,对坐。桌上设笔砚纸。跳舞的人一人换妇人装立)“竹竿子”念白。然后乐部唱曲子,曲剑器曲破一段。二跳舞的人,一男一女对舞。这段表演讲述的是盛唐著名舞蹈家公孙大娘舞《剑器》的故事。

着妇人装的跳舞的人,即公孙大娘,舞剑“做龙蛇蜿蜒曼舞之势”,英武矫健。两个穿唐装者,一为著名书法家张旭,一为诗圣杜甫。桌上所设笔砚纸,既表现张旭“草书大进”,也表现杜甫“丽句新成”,指其名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通过《剑舞》的表演程式,可知大曲表演一般都有一个主题,并展示一定的历史故事内容,配以简单的人物扮演,再辅以与故事情节相符的抒情歌唱和音乐伴奏,就构成了一种以歌舞为主的简单舞剧。

当然,并不是所有宋代大曲都重视人物、情节,也有一部分大曲不含人物和情节,只有对白、音乐和舞蹈,与唐代大曲更为接近,所不同的是具有“队舞”的程式。比如《采莲舞》。

除了上述二十队队舞以外,大曲中也包含着相当的队舞,如《太清舞》、《渔父舞》、《花舞》、《剑舞》等。史料记载,宋代大曲至少有四十套,著名的还有《南吕薄媚》、《降黄龙》等。

宋代宫廷除了队舞、大曲歌舞外,许多唐代优秀的舞蹈如《胡旋》、《白纻》、《前溪》、《绿腰》等舞蹈依然独立存在。

宋代舞蹈高度规范化为戏曲舞蹈奠定了基础,但消极影响却是限制了舞蹈情感的抒发。

辽代在会同九年(公元946年)从汴梁得到中原雅乐、散乐,自此有大曲,成为宫廷宴享、庆祝活动中的重要表演节目;金太祖阿骨打于天辅年间 (1117~1122年)攻打辽国,得到辽大曲,后金人灭北宋,又得到北宋大曲。因此辽、金大曲也十分兴盛。金人大曲的舞旋表演已发展为以两人对舞为主。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王书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宫廷舞是伴随着古代宫廷的出现而形成、确立和发展,在中华璀璨的文化史上留下了绚丽多彩的篇章。
  • 随着民间俗乐舞在春秋战国时期进入中国宫廷,自西周以来提倡的中国宫廷雅乐舞在保留以往庄重、崇高的同时,也开始吸收俗乐舞;俗乐舞在中国宫廷舞中开始占有一席之地,这首先体现在管理俗乐舞机构的设立。
  • 汉代宫廷舞的发展,为中国宫廷舞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而介于这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是高潮来临前的准备阶段。
  • 大唐宫廷舞种类之繁、式样之多、分类之细、技巧之高超,非是以往历代王朝可比。
  • 唐朝乐舞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了最为绚丽多姿的一页。
  • 元朝是由蒙古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宫廷舞蹈除了具有浓郁的本民族特点外,还融入、吸收宋代宫廷大曲歌舞的形式,形成自己的特色。
  • 明代宫廷舞蹈的程式化和礼仪性随着满清帝国的建立有了新特点。由于清朝亦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其宫廷舞蹈除了因袭前朝之外,还融入了满族和其它少数民族的特色。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 怎么做才叫君子呢?本章以射为例。射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传说很多,从“后羿射日”到春秋时的神箭手养由基百步穿杨、一箭射穿重叠在一起的七副盔甲等等。不同于古希腊的体育,古中国的射是与礼仪结合在一起的。
  • 这阕《南乡子 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是苏轼在重九涵辉楼头饮宴相酬的作品,情景交融中,苏轼抒发了自己以顺处逆的胸襟怀抱。在其中,你是否看到他的旷达乐观,是否又感受到一些惆怅与哀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