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植卉木(1)而有取義(2)焉者,豈徒為玩好而已。故蘭取其芳,諼(音:宣)草(3)取其忘憂,蓮取其出汙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環以象(4),坐右(5)之器以敧(音:七)(6);或以之比德而自勵,或以之懲志(7)而自警,進德修業,於是乎有裨(8)焉。
會稽黃中立,好植竹,取其節也,故為亭竹間,而名之曰「尚節之亭」,以為讀書遊藝之所,澹乎無營乎外之心也。予觀而喜之。
夫竹之為物,柔體而虛中,婉婉(9)焉而不為風雨摧折者,以其有節也。至於涉寒暑,蒙霜雪,而柯(10)不改,葉不易,色蒼蒼(11)而不變,有似乎臨大節而不可奪之君子。信乎有諸中,形於外,為能踐其形也。然則以節言竹,復何以尚之(12)哉!
世衰道微,能以節立身者鮮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節立志,是誠有大過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節之時義(13),大《易》備矣(14),無庸外而求也。草木之節,實枝葉之所生,氣之所聚,筋脈所湊(15)。故得其中和(16),則暢茂條達,而為美植(17);反之,則為樠(音:蠻)(18)、為液(19)、為癭(音:影)(20)腫、為樛(音:糾)(21)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謂之節(22);節者,陰陽寒暑轉移之機(23)也。人道有變,其節乃見;節也者,人之所難處也,於是乎有中焉(24)。故讓國,大節也,在泰伯(25)則是,在季子(26)則非;守死(27),大節也,在子思(28)則宜,在魯子(29)則過。必有義焉,不可膠(30)也。擇之不精,處之不當,則不為暢茂條達,而為樠、液、癭腫、樛屈矣。不亦遠哉?
傳(31)曰:「行前定則不困(32)。」平居而講(33)之,他日處之裕如也。然則中立之取諸竹以名其亭,而又與吾徒遊,豈苟然(34)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釋】
1.卉木:花木。
2.取義:取用其意義。
3.諼草:萱草。
4.象:象牙。
5.坐右:座位右邊。
6.敧:攲器;盛酒的器具,虛則傾斜,滿則翻覆,適量則中止。
7.懲志:懲戒心志。
8.裨:助益。
9.婉婉:柔和的樣子。
10.柯:枝條。
11.蒼蒼:深青色。
12.以節言竹,復何以尚之:還有什麼比志節更適合形容竹子。
13.時義:時代意義。
14.大易備矣:易經的解釋已很完備。
15.湊:聚和。
16.中和:適中調和。
17.美植:美好的植物。
18.樠:植物名。一種樹木,樹心似松。比喻材質疏鬆。
19.液:脂汁滲出。
20.癭:樹木上突起的贅瘤。
21.樛:糾結、纏繞。
22.節:節令。
23.機:時機;關鍵。
24.中焉:適中與否。
25.泰伯:周太王長子,有弟仲雍﹑季歷。泰伯知太王欲立季歷,以傳其子昌,遂與仲雍奔荊蠻,以讓季歷。
26.季子:春秋吳王壽夢的第四子。壽夢見其賢而欲立為王,不受。
27.守死:遵守死者的遺命。
28.子思:孔子弟子原憲。
29.魯子:春秋魯國國君,名息姑,為魯惠公長庶子。在位十一年,後為公子翬(音:灰)所弒,諡隱,故稱為「魯隱公」。孔子作春秋,即自魯隱公元年始。
30.膠:拘泥不知變通。
31.傳:禮記、中庸。
32.講:研究。
33.困:困惑。
34.茍然:隨隨便便就如此。
【作者簡介】
劉基(1311—1375年),字伯溫,諡文成,明青田縣人。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使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亮。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
劉基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在政治、軍事、天文、地理、文學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明史本傳稱他的文章,氣昌而奇,與宋濂並為一代的宗匠。作品有:《郁離子》、《覆瓿集》等書, 文集為《誠意伯集》。
此外,民間亦有多部與劉伯溫有關的小說。當中,有說他經常微服出巡,體察民情。亦有說他很會占卜,並著有《燒餅歌》,向朱元璋暗示大明日後所發生的事,甚至明亡之後數百年的事。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