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十六年春閏二月甲子,余遊巴黎蠟人館。見所製蠟人悉仿生人,形體態度,髮膚顏色,長短豐瘠,無不畢肖。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藝雜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於館。或立或臥,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飲或博,驟視之,無不驚為生人者。余亟歎其技之奇妙。
譯者稱西人絕技,尤莫逾油畫,盍馳往油畫院,一觀普法交戰圖乎?其院為一大圓室,以巨幅懸之四壁,由屋頂放光明入室。人在室中,極目四望,則見城堡,岡巒,溪澗,樹林,森然布列,兩軍人馬雜遝(音:踏):馳者,伏者,奔者,追者,開槍者,燃炮者,搴(音:千)大旗者,挽炮車者,絡繹相屬。每一巨彈墮地,則火光進裂,煙焰迷漫;其被轟擊者,則斷壁危樓,或黔其廬,或赭其垣;而軍士之折臂斷足,血流殷地,偃仰僵仆者,令人目不忍睹。仰視天,則明月斜掛,雲霞掩映;俯視地,則綠草如茵,川原無際。幾自疑身外即戰場,而忘其在一室中者。迨以手捫之,始知其為壁也,畫也,皆幻也。
余聞法人好勝,何以自繪敗狀,令人喪氣若此?譯者曰:「所以昭炯戒,激眾憤,圖報復也。」則其意深長矣。
夫普法之戰,迄今雖為陳跡,而其事信而有征。然者此畫果真邪,幻邪?幻者而同於真邪?真者而同於幻邪?斯二者蓋皆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釋】
光緒十六年:西元1890年。
盍:何、為何,表示疑問。
普法戰爭:西元一八七○至一八七一年,普魯士與法國因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而引發的戰爭。普國以毛奇為將軍,大破法軍於色當,法皇拿破崙三世被擄,後簽訂法蘭克福條約,法割讓亞爾薩斯﹑洛林兩地給普國,並賠款五十億法郎。
雜遝:紛亂。
搴:扛舉。
絡繹相屬:前後相連,繼續不斷。
黔:黑,此作動詞用。
赭:紅,此作動詞用。
征:證據。
【作者簡介】
薛福成(1838年-1894年),字叔耘,號庸庵,祖籍無錫縣西漳寺頭,後遷城內前西溪。咸豐八年(1858年)中秀才。咸豐十年(1860年)撰寫《選舉論》上、中兩篇,揭露科舉制度的種種弊端,同治四年(1865年),入曾國藩幕僚。光緒五年(1879年)作《籌洋芻議》,提出變法主張。清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期間,任浙江寧紹台道,在寧波以電報遙控鎮海之戰擊退法艦。出使歐洲各國,曾盛讚歐洲君主立憲制,回國後不久,病死於上海。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