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林巧蓉台北報導) 你想成為一個科學家嗎?你能成為一個科學家嗎?你知道自己適不適合朝科學領域發展?科學深造是否一定要出國進修?
一場由大科學家台大醫學院院長陳定信、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洪蘭教授、清華大學分子與生物研究所李家維所長,以及15歲的徐安廬、14歲的徐安祺等小小科學人精彩的對話,9月18日的午後在台大集思會議中心舉行。
在家自學的安廬安祺兄弟
現年15歲的徐安廬,11歲即贏得華盛頓州高中組科學展大獎,成為歷屆年紀最小的大獎得主,12歲即進入華盛頓大學就讀,被稱為「台灣之光」、「台灣的驕傲」。
「多思考」,是所有科學家們對年輕學子的期許。安廬和安祺兩兄弟都是「在家自學」完成中學教育,媽媽提到為了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的確下了很大的工夫設計一些「思考技巧」。
「碰到任何事,就去想為什麼事情會這樣」,安廬和安祺的母親試著讓孩子從不同角度看問題,自己想辦法找答案,問老師,問同學,上圖書館找資料,一次又一次的討論,不會為了節省時間,就把大人現有的條條框框的觀念灌輸給小孩。
除了醫學,徐安廬還關心的是世界上受壓迫的兒童,他和弟弟徐安祺小小年紀即創立「世界兒童組織基金會」,希望能幫助世界各個角落的貧苦兒童,讓他們有接受教育的機會。
一個科學家具備的特質?
與會的所有科學家都不認為,學科資優生是成為一個傑出科學家的必要條件。
陳定信院長談到「要怎樣才能成為科學家」時說,科學最吸引他的地方就在「探索未知」,渴望嘗試新事物的「好奇心」加上客觀的觀察是奠定科學的基礎。
他表示,一個科學家必須很真誠,「誠實」和「正直」是成為科學家必要的人格特質。
洪蘭教授則說,想像力、毅力和領袖魅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教室裏學不到的。當然寬廣的背景知識,好的工作團隊都是必須的。
徐安廬以他在英特爾工作時學到的經驗分享了科學家正直、真誠和團隊精神的可貴。
身兼科學人雜誌總編輯,也是清華大學分子與生物研究所所長李家維則認為,科學工作是要投入很多時間,科學人的特質中,要有足夠的毅力挑戰自己。作為一個科學家,要有對科學的熱情,要認識自己,要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去研究,又須具備「挫折容忍力」,才有辦法接受實驗時一次又一次的挑戰。
清華大學分子與生物研究所李家維所長(左)台大醫學院陳定信院長(右)。(大紀元記者林巧蓉攝影) |
科學,是否一定要出國深造?
陳定信強調,他的求學過程都是在台灣完成,可見台灣的教育環境一樣能培養出一個科學家。李家維和洪蘭也同意科學家未必一定要出國深造,但是台灣的科學教育確實存在待改進的空間。
陳定信說,「但我們必須承認有些學科最好的實驗室不在台灣,出國深造應該是以能否找到更好的實驗室,獲得更多的知識來源作為考量。」
例如洪蘭從事的「brain science」領域,出國進修是必要的,國外才會有較完善的設備,參考資訊和共同研究的團隊。
洪蘭表示,台灣目前科學教育仍然存在許多不足。例如科學最主要的是「反證法」,而學生不去想問題,不去思考,滿腦子知識,換個方式問問題,就找不到答案,台灣的科學教育的確讓人憂心。
李家維同意洪蘭的說法,他指出,有一些高中學校的圖書經費和儀器設備好幾年來都是零,經費不足造成高中教育的失落,而且教師的基礎研究和培訓有待努力。
陳定信也認為中小學科學教育是不理想的,他提醒學生不要過於重視成績,要學會發問,常保持好奇心,並且主動查詢資料。
徐安廬(左)和徐安祺(右)都是人道關懷者,他們創立世界兒童組織基金會,希望幫助世界各個角落的貧苦兒童。(大紀元記者林巧蓉攝影) |
科學家養成路上的品德教育
談到科學家的生命教育,陳定信指出,科學家容許彼此熱烈的討論,但科學倫理與道德觀卻是每個科學家的溝通基礎。例如,「尊重生命,不傷害病人」是當醫生要具備的信念,倫理教育必須從小時候做起。
目前中國大陸正發生一群父母因修煉法輪功遭受中共當局的迫害,甚至被拘捕後慘遭活體摘取器官高價賣入器官移植市場,安廬安祺兄弟得知此訊息後,直呼不可思議。他們對這些流離失所,失去家庭溫暖和受教育機會的小孩,表達了關懷之意。
洪蘭則強調,人要守本分,壓低生活的慾望,不要老是去爭,就不會老是有挫折感。科學家是要有很高的道德標準,同學的品德教育是她最重視的。
李家維則建議,建立制度來規範科學家應守的準則,組織出成熟的科學社會。
「科學月刊」總編輯,同時是這次對談的主持人林基興說,科學家是社會上有成就的社群,科學家要發揮「善」的力量,同時重視整個社會的科學教育發展,期能對社會起到正面的影響。@*(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