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課
二、六首押「四支」韻的古代經典近體詩
3.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創作背景: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冬,李商隱接受劍南東川節度使柳仲郢的邀請[1],作為幕僚去四川任職。李商隱的妻子王氏在這一年的夏天去世。因為處理家事,所以李商隱本來在初秋就得到邀請,一直到冬月才成行。劍南東川節度使的治所在梓州(今四川省三台縣),李商隱在此地任職四年。這首詩是公元852年秋,李商隱寫給堂弟李羲叟的詩(回信)。李羲叟是唐武宗會昌六年(公元846年)進士及第,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作為幕僚在洛陽任職。李商隱雖是懷州河內人(今河南省沁陽市),但和家屬已移居洛陽多年。洛陽在梓州的北方。在中國古代「共剪西窗燭」的事情,不一定跟自己的妻子。好朋友攜手同遊,聯床夜話,秉燭夜談的事情太常見了[2]。
注釋:①寄北:指寄給洛陽的堂弟李羲叟。②歸期:在唐詩中,「歸期」一般指這三種情況,回家(常駐之處)、家鄉或首都長安城。如李白《送陸判官往琵琶峽》:「長安如夢裡,何日是歸期。」李商隱一家移居至洛陽已經二十多年,他兒子(李袞師,當時才六歲)還在洛陽,託堂弟李羲叟照顧。所以「君問歸期」,是堂弟李羲叟來信問。③巴山:泛指巴蜀地區。④秋池:本詩指作者住處附近的池塘、小河等;因為是秋天,所以稱秋池。古詩文中常見「春池」、「秋池」、「夏池」。「冬池」幾乎沒有。這是因為中原一帶冬天池水都結冰了。⑤剪燭:這個詞是唐代才出現的,後來多用來比喻促膝夜談。那麼為什麼要剪燭呢?因為蠟燭在燃燒的過程中燃點較低,蠟燭芯燃燒慢就會變長,修剪掉多餘的蠟燭芯可以恢復蠟燭的光亮,同時也可以避免因為燭芯過長使得蠟燭燃燒過快。
全詩大意:你問我回家的日子是哪天,我很難確定。現在大巴山這一帶秋雨綿綿池塘水暴漲。什麼時候我們才能相聚啊,一起剪燭於西窗旁。並告訴你,我在大巴山這段時間遇到的事情,特別是在這細雨綿綿的秋夜,我對洛陽親友的思念。
賞析及詩評:首句「未有期」說出了作為一名幕僚的無奈,唐朝的官員是「十旬休暇」,工作十天休一天。遇到大赦、改元,最長的假期也只有七天。而從梓州到洛陽,乘傳車走官道加水路,至少也要十五天,來回一個多月,節度使柳仲郢也不可能批給這麼長的假期。
第二句涉及到生活中的常識,古代熟讀四書五經的文人都知道。《詩經‧邶風‧匏有苦葉》:「匏有苦葉,濟有深涉。」大意:(黃曆八月)匏瓜的葉子開始變苦的時候,渡口的水也已經漫過膝蓋。其中的一個言外之意是說,秋天河水開始上漲,這時候乘小船出行,不會在河邊擱淺。所以杜甫當年客居成都時,在《南鄰》的詩中說:「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杜甫的言外之意是說自己想家了,因為秋天的河水開始上漲了,小船剛好能坐得下自己、妻子、兒子(不會在河邊或一些河段擱淺);乘小船到大的渡口換乘大船,然後路線是不是「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呢?客居在外地的古人,秋天了,誰不想回鄉過年!
因此「巴山夜雨漲秋池」言外之意是說,本身秋天因為天時的關係,河水開始上漲,河道開始暢通,就讓人有想回家的衝動,更何況是因夜雨河水都上漲了,河道已經暢通,路線當年杜甫已經規劃好了,這不是讓人更想回家嗎?特別是李商隱的兒子李袞師,從小就聰穎可愛[3],能不想念嗎?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重複「巴山夜雨」四個字,是為了告訴堂弟李羲叟,自己在這個時候最想家。清‧楊逢春《唐詩繹》評曰:「三四(第三句和第四句)於寄詩之夜,預寫歸後追敘此夜之情,是加一倍寫法。」
4. 題烏江亭 唐‧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注釋:①烏江亭:故址在今安徽省和縣烏江浦。相傳為霸王項羽兵敗自刎之處。②包羞:忍受羞辱。出自《易經·否》:「六三,包羞。《像》曰:『包羞,位不當也。』」唐‧孔穎達疏:「位不當所包承之事,惟羞辱已。」(大意)因為不配在那個位子上,所以必須忍受羞辱。③江東:長江南岸地區為江東。④才俊:才能出眾的人。⑤卷土:有兩種釋義,一,比喻大部隊經過,捲起塵土。「捲土重來」這個成語最早就是出自杜牧的這首詩。二,將地皮捲起來,比喻傾盡全力搜刮。出自唐末‧韋莊《秦婦吟》:「入門下馬若施風,罄室傾囊如卷土。」描寫了唐末長安城及周邊地區平民百姓被黃巢軍及官軍輪番搜括搶劫的亂象。
全詩大意:勝敗是兵家常事,有時很難預測。男子漢大丈夫就是應該有忍辱負重的勇氣。江東子弟有才幹的人那麼多,渡江回去召集他們,傾盡全力再打回來,至於能否成功就很難說了。
詩評:杜牧在最後一句用了「未可知」,而不是「捲土重來勝可知」,因為古人都知道,人算不如天算,天意難測。所以在寫詩時不輕易下定論,留有餘地。換一句話說,這首詩其實是借霸王項羽的事情說了這麼一個道理:認準了一件事情,那就努力去做好,任何時候都不要有輕生的念頭。跌倒了爬起來,重新做好,結果交給上天去安排。
5. 庭竹 唐‧劉禹錫
露滌鉛粉節,風搖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無地不相宜。
注釋:①露滌:用露水洗滌。②鉛粉:竹節上白色的灰塵。比喻塵世的污垢。③依依:依稀貌、隱約貌。④無地:不管在哪裡。
全詩大意:用天露來洗滌竹節上的塵垢,大風不管如何吹搖竹枝,它們始終能恢復筆直、青翠。竹子就好比君子啊,不管在哪裡,都能保持好的品德,並受到眾人的接納。
詩評:這首詩寓意深刻,「露滌」比喻用天理、道德對照自己的言行,淨化心身。「風搖」比喻君子不會因為生活上遇到的風風雨雨就改變自己的操守。君子在任何環境都能做個好人,所以說是「無地不相宜」。
6. 相思 唐·王維
紅豆生南國,秋來發故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注釋:①相思:在古詩文中,「相思」可以指男女之間的情思。對友人的思念也可以用相思。例如,南齊‧謝朓《和別沈右率諸君詩》詩:「望望荊台下,歸夢相思夕。」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陰崔少府國輔》詩:「山陰定遠近,江上日相思。」②發故枝:發,指花開或結果實[4]。|故枝:舊的(原來的)枝條上。紅豆樹一般是夏初開花,新秋果子成熟。有的版本是「春來發幾枝」,也說得通,是指暮春時節花開在枝頭上。但沒有「秋來發故枝」的內涵深。③採擷:採摘、摘取(果實、花朵等)。「擷」,《集韻》《韻會》奚結切,音穴,入聲。
全詩大意:紅豆樹多生長在南方,新秋時節紅豆果實大部分成熟,它們還生長在原來的枝頭上。希望您能多採摘一些紅豆,因為它最能勾起人的相思之情。
詩評:紅豆生長在南國,它的果實還生長在原來的枝頭上;以之比喻愛情或友情,君子相思的是故地的故友!君子不會喜新厭舊。「秋來發故枝」還隱喻有好東西願意跟好朋友分享。「願君多採擷」這些好的品德你要多多的保持;「此物最相思」有這種品德的君子才值得你交往和思念。
三、附注:
1. 《舊唐書‧李商隱傳》:「會河南尹柳仲郢鎮東蜀,辟為節度判官、檢校工部郎中。」「辟」指李商隱受柳仲郢節度使(正二品)徵召來授予官職。「節度判官」也稱「鎮軍判官」,與「鎮軍司馬」等同,為正六品。
2. 例如,唐‧李端《慈恩寺懷舊》:「倚玉交文友,登龍年月久。東閣許聯床,西郊亦攜手。」唐‧崔備《奉陪武相公西亭夜宴陸郎中》:「剪燭清光發,添香煖氣來。」唐·張祜《謹寄獻太原裴令公淮南李相公漢南李僕射宣武李尚書》:「擁爐香旋爇,剪燭豔重然。」南宋‧郭忠孝《寄張元德祕書》詩:「何時共剪西堂燭,尊酒論文剪野蔬。」南宋‧趙蕃《奉贈子冉議郎老兄》:「所期共剪西窗燭,卻值移家方借車。」宋末元初‧尹廷高《寄厚軒》:「何時共剪西窗燭,抵掌清談到夜分。」
3. 李商隱《驕兒詩》:「袞師我驕兒,美秀乃無匹。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四歲知名姓,眼不視梨栗。交朋頗窺觀,謂是丹穴物。」
4. 發,①當動詞時可表示「花開」;南梁‧何遜《答丘長史詩》:「黃花發岸草,赤葉翻高樹。」南梁‧蕭繹《詠梅詩》:「人懷前歲憶,花發故年枝。」②還可以表示「結果實」;《詩經‧大雅‧生民》:「實發實秀,實堅實好。」
點閱【跟我學唐詩】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