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之上,少年鐵木真,正騎著瘦弱的禿尾甘草黃馬疾馳,焦急地尋找丟失的牧馬。從不兒罕山的桑沽兒河畔到阿兒剌部附近,他已經三天三夜沒有休息。
途中,鐵木真遇到大量馬群,和一個年紀相仿的正在擠馬奶的英俊少年。鐵木真詢問:「朋友,你有沒有看到八匹銀褐色的牧馬從這經過?」少年停下手中的活,熱情地為他指路。他自稱博爾朮,得知鐵木真在尋馬,便自告奮勇要幫助他。
博爾朮說:「你一路來得很辛苦了,男子漢都要經歷磨難,我來給你作伴吧!」正說著,他讓鐵木真換上自家黑脊梁的白馬,自己也騎上一匹淡黃色的快馬,一同循著馬蹄痕跡,向前方飛馳而去。
草原英主——「成吉思汗」鐵木真,與蒙古名將博爾朮的相識,正源於這次少年微時的鼎力襄助。成吉思汗的大帳內,開國功臣的名單中,四獒、四傑、四弟、四養子等人,都是鐵骨錚錚、馳騁疆場的勇士。名列「四傑」的博爾朮,堪稱追隨成吉思汗時日最久、關係最親厚的第一人。
少年初遇,生死之交
蒙古族號稱馬背上的民族,馬是蒙古人的重要財產和生活良伴。那時,少年鐵木真剛剛從泰亦赤兀部中逃脫,和母親、弟弟們隱居在不兒罕山中,靠捕食土撥鼠、野鼠維生。牧馬突然被盜,讓這個本就脆弱的家庭,生活更加艱難。少年鐵木真為了一家人的生計,獨自外出找回馬匹。
他與博爾朮換上快馬後,並轡疾行,又經過三天三夜的辛苦奔波。黃昏時分,他們發現一處隱蔽的營地,外面有八匹馬正在悠閒地吃草,正是鐵木真千辛萬苦尋找的牧馬。
鐵木真不忍心讓萍水相逢的博爾朮涉險,說道:「你留在這裡,我去把那群馬趕出來。」博爾朮卻說:「說好了來給你作伴,我怎麼能一個人留在這裡呢?」兩個人便一同衝進馬群,將鐵木真的牧馬趕了出來。
營地中的盜馬賊發現後,紛紛騎馬出來追趕,為首一人騎著白馬、揮著套馬竿,幾乎衝到兩個少年跟前。博爾朮立刻說:「你把弓箭給我,我來和他對戰。」鐵木真卻說:「不要為了我再讓你受傷害,讓我自己來對付吧!」說罷返身迎戰。
博爾朮迅速分析戰局,認為自己和鐵木真寡不敵眾,只有出奇兵才能制勝。於是,他瞅準時機從旁偷襲,配合鐵木真夾擊盜馬賊。少年們愈戰愈勇,加上天色漸晚,盜馬賊只好捨棄剛剛掠奪的牧馬,匆忙逃跑了。兩人成功搶回牧馬,又連續走了三天三夜,才安然到達博尔朮家中。
回來的路上,鐵木真非常感激博爾朮襄助,要以牧馬相贈。博爾朮反駁說:「因為我把你當朋友,歷經磨難跑了那麼遠,我才決定幫你,難道我是為了發財嗎?」他又表示,自己是阿兒剌部有名的富家子弟,父親置辦了豐厚的家產,他再要鐵木真的馬有什麼意義呢?
他們到了博爾朮家裡,他的父親正為博爾朮失蹤而落淚,看到兒子突然回家,一邊哭一邊責備他:「我的兒子,這是怎麼回事?」博爾朮就把幫助鐵木真搶馬的經過講述一番。他的父親聽了也很高興,囑咐兩人:「你們兩個年輕人,以後要互相扶持,不離不棄。」
鐵木真臨行時,博爾朮特意宰殺一隻羊羔給他做口糧,又把皮桶裝滿了食物,讓他隨身帶著。鐵木真回家後,很快迎娶了孛兒帖夫人,特意邀請博爾朮來作伴。從那以後,仗義而慷慨的博爾朮,成為鐵木真的第一個「伴當」。
君臣相契,猶魚水也
或許很難想像,為何家境富裕的博爾朮,僅僅通過幾句對話,就甘願陪著素昧平生的鐵木真,連續幾日幾夜風餐露宿,以身涉險。鐵木真身上,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王者風度。儘管風塵僕僕,他卻在言談舉止中,展現出堅毅果斷的精神和敢作敢當的魄力,讓身邊的人由衷產生強烈的信任感,並心甘情願追隨於他。
對於成吉思汗來說,博爾朮不僅是部將、功臣,更是過命的兄弟、人生的知己。在他生命最黯淡的時候,在他只有影子作伴的時候,博爾朮僅憑一面之緣,就義無反顧地拋下優渥的生活,忠心地追隨於他。這份信任和支持,也給予了成吉思汗許多鼓舞和溫暖。
後來,越來越多的草原英雄匯集到成吉思汗帳下,變成他行軍打仗時的利刃飛箭,治理部落時的左膀右臂。博爾朮也和木華黎、赤老溫、博爾忽四人並稱「四傑」,在歷次戰事中東征西討,立下赫赫戰功,也打出了所向披靡的聲名。
當王汗被乃蠻部打敗,全部牲畜都被搶走,四傑奉命相救,還奪回了所有牲畜;在大赤兀里的戰場上,成吉思汗下令拼死作戰,不得後退,博爾朮就把馬繮繩拴在腰上,雙腿跪立、上身挺直,拉弓射箭,猛攻敵軍。他作戰時,不避風險,更不離原地一分一寸,鐵木真見了,都不禁讚賞他的勇氣和膽略。
在《元史》中,博爾朮被評價為「志意沉雄,善戰知兵」,這對君臣之間的相處,更被生動地描述為「共履艱危,義均同氣,征伐四出,無往不從」。博爾朮追隨成吉思汗,共同經歷許多艱難險阻,彼此意氣相投,只要是成吉思汗領導的戰事,一定有博爾朮英勇作戰的身影。
除了擔任將領,博爾朮還是成吉思汗的貼身保鑣和顧問。在蒙古統一之前,各部落之間征戰、偷襲事件不斷。不過,只要是博爾朮在夜間執勤守衛,成吉思汗一定高枕無憂,一夜安眠。博爾朮在內宮值班時,還經常和成吉思汗探討政治大事,有時甚至通宵達旦。「君臣之契,猶魚水也。」成吉思汗與博爾朮,成為歷史上又一對聖主賢臣的典範。
風雪護主,患難忠臣
由於博爾朮深受成吉思汗的寵信和器重,他常常隨侍大汗左右,即使是出征也是輔助督領中軍,很少有獨當一面領兵作戰的機會。因而,博爾朮未能在歷史上建立卓著的戰功,反而在史書中留下許多感人至深的護主事蹟。
比如,在決戰克烈部的王汗之時,成吉思汗的戰馬被射死,成吉思汗本人也從馬上墜落,幸好身邊的博爾朮及時趕來抱住他。博爾朮又帶著成吉思汗共乘一匹馬,和木華黎突圍而出。他們一路狂奔,不知逃到了哪裡。入夜後趕上雨雪天氣,他們更是迷失道路,找不到軍營所在。
兩位武將只好帶著成吉思汗夜宿荒野,為抵禦嚴寒,他們請成吉思汗臥於草地沼澤中,自己卻分站於大汗兩側,拉開一件寬大厚重的皮襖充作氈帳,為大汗遮蔽雨雪。一整夜過去了,雪越下越大,積了幾尺厚。萬里雪原中,一座用皮襖搭建的小帳篷最為醒目,正是博爾朮和木華黎為成吉思汗撐起的一方溫暖的天地。
他們兩人,就像屹立不倒的山峰,一直保持挺立撐帳的姿勢,就連腳步都不曾挪動寸許。由於博爾朮和木華黎一心護主,成吉思汗才免受嚴寒之苦。
還有一次和蔑兒乞人作戰,大軍又遭遇漫天風雪,陣勢大亂。成吉思汗卻在這時不見了蹤影。這可急壞了博爾朮,他不顧個人安危,來來回回好幾次孤身衝進敵陣,一邊擊退敵軍的進攻,一邊尋找大汗。直到拼盡最後一分力氣,博爾朮也沒有見到成吉思汗。最後,他失望地回到己方陣營,卻意外發現成吉思汗早已回到輜重部隊的車內休息。
成吉思汗聽說博爾朮已趕來會合,驚喜地說:「這是天助我也!」博爾朮遍尋大汗的赤誠精神,頗有三國名將趙雲衝陣扶危主的風範。其忠勇之心,天地可鑑。
在蒙古帝國的開國名將中,若要選出一位功勞最大的人,或許有很多爭議,但若論與成吉思汗情感最親厚,護衛、輔弼之功最顯著的,非四傑之一的博爾朮莫屬。
公元1206年,蒙古帝國正式建立,成吉思汗遍賞開國功臣,聲情並茂地歷數每位功臣多年來的汗馬功勞。在給博爾朮的旨意中,成吉思汗細細回顧了博爾朮對他的每一次鼎力襄助,那些往事猶如一幅幅畫面,在成吉思汗君臣眼前掠過,展現著博爾朮的武勇與忠義。
同時,成吉思汗感慨地稱讚他和木華黎的輔政之功:對的事情,儘力幫助自己執行;錯的事情,同樣竭力勸諫。成吉思汗把他們之間的關係,比作「車之有轅,身之有臂」,決定封給他們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尊位。博爾朮,便擁有九次犯罪免受刑罰的特權,以及右翼萬戶的爵位。
教導皇子,勸諫帝王
與其他功臣相比,博爾朮的獨特之處,還在於他像文臣一般,既能教導皇子,也能像諫官一樣,正直不阿地跟成吉思汗提出懇切的諫言。比如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台,即將離京去鎮守西域,成吉思汗讓他在出發前,向博爾朮請教處世之道。博爾朮就告訴他:「人生經歷了艱難險阻,一定會獲得好的境遇;路途中經過的地方,不要輕易留宿止息。」
質樸無華的兩段話,包涵了深厚的哲理,這也是成吉思汗和他風風雨雨、一同走過的人生道路。因而,成吉思汗聽說後,讚歎道:「我要教導你的,也不過如此了。」
成吉思汗的親叔叔答里台,曾叛附王汗、乃蠻部;走投無路時,又重新投靠成吉思汗。答里台為人反覆,不講信義,成吉思汗決定下密令,將其處死。博爾朮、木華黎和失吉忽突忽連忙勸阻。
他們心知答里台的行徑,便對大汗動之以情:「您殺了他,就像是破壞自己的家庭。您的父親亡故之後,您就只剩下這一個叔父了,怎麼忍心取他性命?他行事不端,您就看在您父親的份上,不要同他計較了。」
博爾朮等人磨破了嘴皮,苦苦相勸。重情重義的成吉思汗聽了他們的話,傷感之情勝過怒意,便寬恕了答里台。
還有一次,成吉思汗的三個兒子朮赤、察合台、窩闊台,率軍攻入了玉龍傑赤城後,就瓜分了城內百姓,而沒有想到留給他們的父汗。成吉思汗得知此事後,大發雷霆,一連三天都不肯召見這三個皇子。
博爾朮三人又出面勸諫:「雖然城裡的百姓都被皇子們分走了,但是子承父業,他們的財產不也是您的嗎?蒙上天保佑,我們征服了強悍的敵人,全軍上下都在歡呼雀躍,大汗您還有什麼不高興的?」
他們又說,皇子們已經知錯,也得到了教訓,希望大汗開恩,准許皇子們前來謁見。成吉思汗這才平息了怒火,召見皇子們,並引用陳言古訓斥責一番,以示懲戒。
從少年相識到一生輔佐,博爾朮追隨成吉思汗走過人生的大半旅途,見證了他統一蒙古、創建帝國的千秋功業。然而再長久的陪伴,也終有緣盡而散的那一天。公元1226年,六十多歲的博爾朮因年老多病而逝世。
同樣步入晚年的成吉思汗,以沉痛的心情悼念這位忠誠的夥伴。到了公元1301年,元成宗感念他的功績,追封他為廣平王,諡號「武忠」。博爾朮的後代,也繼承了他忠君報國的素志,一心事元,滿門忠烈。特別是博爾朮的孫子玉昔帖木兒,正是元世祖忽必烈的一位股肱之臣。
關於博爾朮的評價,大概只有成吉思汗的描述才最為準確,而且他從不吝嗇用熱忱的辭藻來讚美:博爾朮在部落的時候,如花牛犢一樣溫順;遇到敵人時,變得像獅虎一樣勇敢。他遊戲的時候,如秋日早晨的霧靄般祥和;遇到暴徒時,又像海東青一樣勇猛。
在成吉思汗心中,博爾朮正是:「我的密友,我的戰友,百折不撓的大汗護衛者!」
參考資料:《元史》《蒙古祕史》
點閱【忠義傳】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張憲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