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筆談》簡介
沈括,字存中,浙江錢塘(今杭州)人,生於宋仁宗天聖九年(西元1031年)。三十三歲考中進士。作過縣令,擔任過管理全國財政的最高長官三司使,兼任過提舉司天監,職掌觀測天象,推算曆書。他博學多才,研究的領域極其廣泛。為了發展農業生產和興修水利,他寫了《圩田五說》、《萬春圩圖書》等關於圩田方面的著作。為保衛北宋的疆土,他編成《修城法式條約》和《邊州陣法》等軍事著作,他還提出了用「十二氣曆」(純粹的陽曆)代替原來的曆法(陰陽合曆)的主張,這個曆法既符合天體運行的實際,也有利於農業活動的安排,等等。
沈括晚年在夢溪園以筆記體裁形式完成了聞名中外的科學巨著《夢溪筆談》。《夢溪筆談》涵括了中國宋朝以前在天文學、數學、物理學、地理學、地質學、氣象學、生物學、醫藥學、考古、語言、史學、文學、音樂、繪畫以及財政、經濟等等領域的巨大成就,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應有盡有。《夢溪筆談》原有二十六卷,後來增加《補筆談》三卷,《續筆談》一卷,總計三十卷。全書分成十七類,計有:故事、神奇、異事、諺謔、雜誌、人事、辯證、樂律、象數、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藥議。
活字印刷的發明
《夢溪筆談》中詳細記載了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的工藝過程。活字印刷的出現比西方約早400年。以下是書中所述的活字印刷工藝過程。
北宋慶歷年間,平民畢升發明活字印刷。用膠泥刻印,每字一印,用火燒印,使其變得堅硬。排版時先準備一塊鐵板,板上舖一層由松香、蠟和紙灰混成的粘合劑,板周圍用鐵範框住,然後取所需的字排版,排滿鐵範後把鐵板放在火上加熱,待粘合劑稍微熔化,用一塊木板按在字面上,使字面平齊,同時與鐵板黏牢,即可印刷。如果只印三、二本,製作過程並不簡單;如果印數上百上千本,就極為神速。通常準備兩塊鐵板,一板排好字進行印刷,另一板進行排字。第一板印完,第二板已排好字,這樣交互使用,瞬息可完成。每一字皆有幾個印,像常用的「之」、「也」等字,則有二十幾個印,以備排版時遇到重複的字。活字厚薄如錢唇,不用時用紙貼上,每韻為一貼,貯存於木格之中。如果遇到事先沒有準備的字,就隨時刻字,以草火燒,瞬息可就,非常便捷。印刷完後取字的方法,是把印版拿到火上加熱,使粘合劑熔化,把活字取下。因是泥字,不會被黏合劑沾污。
由上述的活字印刷工藝過程可以看到,活字印刷的工藝簡單,使用和保存方便,工效又高,它的發明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原文】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版。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版,其上以松脂臘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範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範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只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板內有重複者。不用則以紙貼之,每韻為一貼,木格貯之。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保藏。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