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正述】夏之十三:夏道中興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正述(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291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夏朝:夏代諸王之三

夏道中興

后羿逐太康,開啟了夏初的一段亂世。至寒浞弒帝相,可謂夏道中絕。然而,夏道中絕,天命未改。先君之子少康與忠於夏朝的諸侯和臣子們,在夏道中絕四十年後,終於滅亂復國,再繼夏統。

少康復國

少康作為先君遺腹之子生長在母家有仍國。長大後,在有仍國做「牧正」。牧正是牧官,負責管理牲畜。史載少康「殊才異略,至德至仁」。寒浞之子奡派人去有仍國索要少康,少康於是投奔有虞國,在有虞,少康任庖正之職,並娶有虞國國君的兩個女兒為妻,他們在綸城定居下來。此時,少康所轄之地不過十里,其地之人不過五百,但少康因為能夠施恩布德、有謀有略、善於用人,於是很快獲得夏人的擁護。

少康(大紀元製圖)

在寒浞發動叛亂滅斟灌和斟鄩二國、弒帝相時,還有一位夏朝舊臣靡逃奔有鬲氏。此後四十年間,靡在有鬲等待時機,未嘗一日忘夏。西元前2079年(少康四十年)靡收整斟灌、斟鄩二國之餘部,奉少康為天子,興師討浞。少康下令誅殺寒浞之子奡(亦稱澆)與豷。於是少康之臣女艾滅奡(亦稱澆)於其封國「過」,少康之子季杼滅豷於其封國「戈」。有窮氏由是遂亡。少康終於在夏道中絕四十年後回到故國。

少康中興結束了禍亂夏朝近百年的羿浞之亂。其中從寒浞弒相到少康復國,夏道中絕長達四十年。而夏主少康能於困厄艱難之際提一旅之師滅賊復國,此固然是少康之功,更肇起於大禹之德。大禹治水乃是「地平天成」之功,必然明德遠播、福澤後世,所以夏統幾近斷絕之時,又絕而復續,此天命所在,非是權臣作亂逞一時之賊智所能改變的。

此外夏之遺臣靡以及輔佐少康復國的諸侯斟灌、斟鄩、有仍、有鬲、有虞氏等也都留下了忠義的一筆。至於后羿、寒浞、澆等幾個亂臣賊子的形象也成為一種反面的參照留在歷史中。八百多年後的楚人屈原在《離騷》中這樣寫道:「羿淫遊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固亂流其鮮終兮,浞又貪夫厥家。澆身被服強圉兮,縱慾而不忍。日康娛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顛隕」,羿之享樂、浞之貪狠、澆之暴虐躍然紙上。

夏道中興

夏後氏自太康失德以來,夷人發生叛亂,萬邦來朝的一統盛況已然不再。然而,少康復國之後,再繼夏統,重正法度,依照大禹所定下的五服制度,使天下恢復了秩序。

此外,少康為了能夠世代延續對大禹的祭祀,將其庶子封到大禹陵墓所在的越地,號曰無餘。無餘到封國後,與當地人民過起山居的生活。租貢所入僅供宗廟祭祀的費用,於是無餘帶領人民在山地上開墾耕種,捕獵禽獸作為肉食補給。無餘過著一種質樸的生活,居住的環境沒有多餘的裝飾,一如民居。每逢春秋無餘都會在會稽莊敬地祭祀大禹。

由於少康能延續禹祀並繼承大禹留下的基業,使得諸侯來朝,四夷來賓獻上樂舞,共尊夏道,世代服從夏天子的教化。

最新一期《科學》(Science)雜誌的一篇研究論文,證實中國4000年前的大洪水及大禹治水。(Gisling/維基百科提供

帝杼、帝孔甲、帝癸

少康駕崩後,夏祚又傳十一帝。是為帝杼、帝槐、帝芒、帝泄、帝不降、帝扃、帝廑、帝孔甲、帝皋、帝發、帝癸。這十一帝中,需要特別一提的有三位。

一位是夏朝第七代君主、少康之子帝杼。在史書上杼又被記載為予、季杼等。季杼造甲作矛,提升了軍隊的作戰實力。在少康復國的過程中,季杼滅掉寒浞之子豷,立下大功。《國語》評價杼「能師禹者也」,可知季杼不僅能輔佐少康復國,在他踐天子之位後,亦是一位能繼承並守護大禹鴻業的明君。

第二位則是夏朝第十四代君主帝孔甲。如果說太康失德開啟了夏朝第一段亂世,那麼孔甲踐位後,不能尊奉正統祭祀,反執迷於鬼靈亂神,諸侯們認為夏后氏德衰,紛紛叛之,夏朝第二段亂世由此發端,並且這一次,夏朝未能衰而復振,相反,註定天命在身、將要開啟新朝的一個叫湯的人,在孔甲二十七年,即西元前1853年出生,他就是商國國君癸的兒子。

孔甲之世也曾有兩龍降世,一個叫劉累的人替孔甲養龍,一天,兩條龍戰於庭中,雌龍戰死。劉累將雌龍做成肉醬,獻給孔甲。可以說,從龍戰於庭相爭而死以至龍為人食,於大夏國祚而言,都是不詳之徵。

第三位需要提到則是有夏末代之君帝癸。帝癸亦即夏桀,是家天下出現後,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因昏暴而亡國的君主。後世常將夏桀與商紂並論。

夏桀無道,西元前1766年(夏後桀五十二年),成湯誓師伐桀,將桀放逐於南巢。大夏至此退出歷史舞台,前後共歷十七君,享國四百多年。

參考文獻:
1. 《綱鑑易知錄》
2. 《史記三家注》
3. 《繹史》
4. 《漢書》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反饋信箱:zglszs@feitiancollege.org

點閱中國歷史正述】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就是中央、中心之國。這個「中央」,隨不同朝代之地域、文化的變化而變化。所不變的是其含義,仍然是君主、天子承其天時、地利、人和居中央而統攝、教化四方。
  • 神農氏除了嚐百草,開創農業、中藥治病和茶道外,還留下了許多偉大的文明成就。
  • 三年後,堯將帝位禪讓於舜,舜在正月的一個吉日,於堯的太廟中接受了禪讓。舜向上天報告了繼承帝位之事,祭祀了天地四時與山川、眾神,並接受了四方諸侯的朝拜,將圭玉頒發給他們。
  • 堯舜禹被稱作古代的三聖王。神人共在的聖王時代是華夏神傳文明中一個令人心嚮往之的時代。上古三代夏商周繼唐堯、虞舜之後而起,其中夏朝便是由聖王大禹所開創。在這一章中我們所要講述的,正是這上古三代中的第一朝:夏朝。
  • 顓頊帝時共工氏怒觸不周山,使地陷東南,引發了一場大洪水。由於洪水一直未得到根本的治理,上古先民自此時常為水患所困。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帝嚳之世,又延續到帝堯之世。洪水的規模之大,在《尚書‧虞書‧堯典》中如此記述:「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
  • 帝堯在位七十二年,大禹受命平水土,輔佐大禹一同治水的還有伯益與后稷、夔。諸侯百姓們在大禹的帶領下,登高山,跨深谷,伐林開路,鑿山疏河,踏上了治水的漫漫長途。
  • 大禹治水,周行天下,丈量大地,同時,還做了一件開天闢地的大事:給天下山川命名。上古之世,名字被視為萬物生命的一部分,事物之名是掌握萬物的鑰匙,連通著駕馭萬物的力量。能夠給山川命名的人必須是君王或能溝通天地神明的有聖德之人。所以命名一事牽連深遠。大禹治水後因給山川萬物命名,被尊為山川神主,背後有著深厚的文明意涵。
  • 舜帝十四年,在隆重的祭祀大典上,樂工們奏起了簫韶之樂。簫韶,又稱九韶、大韶、韶樂、九招,是舜帝時的大樂舞,旨在頌揚帝舜之德。這韶樂雖為舜樂,其實也是大禹奉舜帝之命而創作的。當簫韶之樂第一次奏響時,在舜德的感招下,天降祥瑞,連鳳凰也從遠方飛來,偏偏起舞。
  • 在道德高尚的上古之世,樂是人神溝通的重要途徑。改朝換代時,上古聖王都要作樂,以順應天地之氣,達到與天地同和。此外,樂在上古時代還有和萬民、廣教化的作用。如果說後世帝王是以禮樂刑政來治世,那麼上古之世則是一個樂治天下的時代,而禮、政、刑則為其輔助。
  • 大禹踐天子之位後,遵循古制,踏上了巡狩天下的長途。所謂巡狩,是指天子定期巡視四方諸侯所鎮守的地方。帝禹第一次巡狩是南向而下,直到淮水之畔的當塗山,在這裡帝禹大會諸侯,史稱塗山大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