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德遐被的永樂大帝

【文史】明成祖仁孝皇后 同勤開國母儀天下

文/劉曉

明成祖的皇后仁孝徐皇后以寬厚博愛的胸懷關愛天下臣民,人人稱頌。(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429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古代,皇帝是承天命、代天行事的天子,而皇后自然是萬民之母,要行禮數規定的為母之道,恩慈黎民,母儀天下。而「母儀天下」的內涵是皇后要以慈母的寬厚博愛胸懷來關愛天下臣民,做天下為人妻、為人母的榜樣,維護江山社稷的穩定。取得輝煌政績的明成祖就有這樣一位人人稱頌的皇后。

明成祖的皇后徐氏是開國大將、中山王徐達的長女。《明史》載,她天資聰穎,幼年時便貞潔嫻靜,喜歡讀書,堪稱女中儒生。明太祖朱元璋聽聞後,便將徐達召來說道:「朕與你是布衣之交,自古以來君臣相互投合的,一般都成了姻親。你有這麼好的女兒,朕想將兒子朱棣與她相配。」徐達馬上叩頭拜謝。而朱元璋將開國大將之女許配給朱棣,顯然讓朱棣得到了更多的助力,這樣特殊的待遇在其他諸王(朱元璋的其他兒子)身上並沒有出現。

徐達。仁孝徐皇后是明朝開國功臣徐達的女兒。(製圖:羊妹/大紀元)

燕王妃協助艱難 同勤開國

洪武九年,徐氏被冊封為燕王妃,其待人處事體貼謹慎,深受明太祖和馬皇后的喜愛。其後,徐氏跟隨朱棣前往藩地,為孝慈高皇后守喪三年,她按照禮制素食淡飯。高皇后遺言中可以誦讀的部份,徐氏都能將其一一列舉不忘。

靖難起兵後,朱棣率軍出征,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乘機進圍北平。當時朱高熾以世子的身份留守北平,凡是部署防禦之事大多受命於徐氏。李景隆猛烈攻城,而城中兵力缺乏,徐氏便激勵將校、士兵、百姓的妻子,發給她們鎧甲,讓她們都登城據守,北平城這才得以保全。

《明太宗實錄》曾記載說:「徐氏,中山武寧王徐達之女為朕正妃,內助藩國二十餘年,朕躬行天討無內顧之憂,濟朕艱難同勤開國。」大意說的就是徐皇后協助保衛北平之事,使出征在外的朱棣沒有後顧之憂。

仁孝徐皇后著大衫半身像(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進諫施仁政 拒封親弟

朱棣登基後,燕王妃被冊封為徐皇后。她向朱棣進言,如「每年南北征戰不止,兵民都已疲憊不堪,現在應當讓他們休養生息」、「當今賢才都是高皇帝所留,陛下不應當以新疏舊」、「堯帝施行仁治是從自己的親人開始的」等等,朱棣對這些建議都予以接納。

徐皇后的弟弟徐增壽在靖難之役時,常常將國家的情報送到燕地,因此被建文帝朱允炆殺害,朱棣想追贈爵位給他,徐皇后極力表示反對。朱棣不聽,還是封徐增壽為定國公,命其子徐景昌繼承爵位,然後才告訴徐皇后。徐皇后說:「這是皇上的大恩德,但並非臣妾的意願啊。」她終歸沒有表示感謝。可見其高識如此。

徐皇后與朱棣生有三子,分別為太子朱高熾(明仁宗)、漢王朱高煦及趙王朱高燧。除長子朱高熾性情溫和好學之外,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則都生性驕橫。徐皇后主張立朱高熾為太子,曾屢次向朱棣進言,指出漢王、趙王兩人品性不良,應當選擇敢於監督他們的廷臣兼任其官屬僚臣。

徐皇后的判斷果然不錯,其後,漢王、趙王果然圖謀不軌謀害太子。

告誡命婦們當好賢內助

有一天,徐皇后問道:「陛下與甚麼人一起治理國家?」朱棣回答說:「六卿管理政務,翰林的職責是研究問題、草擬文告。」徐皇后因此請求召見解縉、黃淮、胡廣、胡儼、楊榮、楊士奇等人的夫人,賜給她們冠服及錢幣,並對她們說:「妻子侍奉丈夫,哪裏只是為他準備飯菜、衣服而已,應該還有別的幫助。朋友的話可以依從,也可以違背;而夫婦之間的話則委婉順耳,容易聽進去。我朝夕侍奉皇上,惟以百姓生計為念,你們也要鼓勵你們的丈夫。」

徐皇后摘錄《女憲》、《女誡》,寫成《內訓》二十篇。(Fotolia)

寫《內訓》與《勸善書》

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徐皇后根據夢中菩薩所說,寫了一部《夢感佛說第一希有大功德經》頒行天下。

第二年,為了教育宮中女官,徐皇后還摘錄古人的《女憲》、《女誡》,寫成《內訓》二十篇。

徐皇后在序言中說,夫人之所以克聖者,莫嚴於養其德性,以修其身,故首先要重視「德性」,次之重視「修身」;而修身要謹言行……因此,《內訓》流傳至今的版本共有德行、修身、慎言、謹行、勤勵、節儉、警戒、積善、遷善、崇聖訓、景賢範、事父母、事君、事舅姑、奉祭祀、母儀、睦親、慈幼、逮下、待外戚等二十章。

在開篇第一章《德性》中,徐皇后明確提出「貞靜幽閒,端莊誠一」是女子的德性。「孝敬仁明,慈和柔順,德性備矣」,強調女子修身養德的重要性。而徐皇后正是身體力行的實踐者。

後來,徐皇后又類編儒、釋、道三教的嘉言善行,寫成二十卷《勸善書》,頒行天下。

朱棣再未立后

永樂五年七月,徐皇后病重,她仍不忘提醒朱棣愛惜百姓,廣求賢才,對宗室要以恩禮相待,不要驕養外戚。又告誡皇太子朱高熾說:「以往北平將校之妻為我負戈守城,我很遺憾沒有機會隨皇帝北巡,去對她們一一加以慰勞了。」

當月初四,徐皇后去世,年僅46歲。朱棣十分悲痛,為她舉行大齋,接受群臣的祭祀。其後,朱棣封其諡號為仁孝皇后。徐皇后去世後,朱棣沒有再立皇后。仁宗時,尊仁孝皇后諡號為「仁孝慈懿誠明莊獻配天齊聖文皇后」,附祭於太廟。

永樂十一年二月長陵地下玄宮落成,朱棣將仁孝皇后的梓宮從南京遷至北京葬於長陵。徐皇后是入葬明十三陵的第一人。十五年後,即永樂二十二年,壯志未酬的朱棣病逝於征討漠北的途中,享年65歲。朱棣與徐皇后合葬長陵。@*

點閱【威德遐被的永樂大帝】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謝秀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史》上說明成祖「智勇有大略」,「智慮絕人,酷類先帝」。(惠美 繪圖/大紀元)
    明成祖的「永樂盛世」是明朝的鼎盛時期,足以媲美漢唐盛世。此時,明朝的綜合國力無論在亞洲還是世界,堪稱首屈一指。《明史》上說明成祖「智勇有大略」,「智慮絕人,酷類先帝」。漢武帝是以「通西域」而著稱,唐太宗因被尊為「天可汗」而聞名,明成祖則以「下西洋」而傳世。
  • 明史》記載,道衍本名姚廣孝,出身於行醫世家,14歲時廣孝剃度為僧,法名道衍。他曾跟隨道士席應真學習陰陽術數。道衍在嵩山寺時,偶遇當時著名的相士袁珙。袁珙一見道衍相貌,目如三角,形如病虎,當下驚言此為奇僧,未來當如劉秉忠一般。
  • 明成祖,朱棣,惠美
    當讓歐洲人為之驚歎的蒙古王朝帶著昔日的輝煌走入歷史後,1368年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拉開了又一個大幕。在序幕中,勤政愛民的朱元璋師法漢唐,對百姓施以仁政,讓飽受戰火摧殘的山河得到修復,而其後的明成祖朱棣,這位承天命再創中華文明輝煌的聖明君主,為後世留下遠邁漢唐的大明,留下太多的驚歎,在政治文化等領域再次書寫濃重的一頁。
  • 明成祖,朱棣,惠美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終年71歲。長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是懿文太子的第二個兒子,穎慧好學,性至孝,生性仁厚。不過,《明史紀事本末》認為建文帝「仁柔少斷」,這大概也是受其父親的影響,書生氣十足,溫文爾雅,仁愛但缺乏自信和治國理政的經驗和能力,而且論才能和胸襟,朱允炆也無法與朱棣相比。
  • 402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南郊祭祀天地,正式稱帝,改明年年號為永樂元年,一切沿循明太祖時制度,是為明太宗(後改為明成祖),他也是有明一代最卓有建樹的偉大皇帝。作為最高的統治者,雄才大略的朱棣繼承了父親朱元璋勤奮、節儉、體恤百姓的長處,但卻摒棄了其父晚年猜忌、武斷的短處。他為人果敢英武,馭臣威嚴,但並不武斷,而是善於納諫,主張「用法當以寬」,「待人當以誠」;他不僅注意守成,而且勵精圖治,使明朝在永樂年間進入繁榮輝煌時期。
  • 明成祖朱棣著袞龍袍像。(公有領域)
    成祖得天下後,選拔了一批親信大臣「並直文淵閣,預機務」。對待功臣和追隨自己的,他採取與明太祖不同的做法,即善待他們,並且只要是自己選中的就用人不疑。他曾對群臣說:「君臣不能保全者,常始於不相信。苟不相信,即父子將為秦越,況君臣乎!吾於諸功臣,報之厚而待之誠,常見其善,不見其不善,惟其才而任之,保功用人,可以兩得。」如御史曾彈劾西寧侯宋晟專權,不經報告就處理事情,成祖就對御史說:「任人不專能辦成事情嗎?況且一個大將遠在邊關,怎麼能要求他事事都根據朝廷的旨意呢?」為此,成祖還特意下了一道敕令,讓宋晟便宜行事。
  • 方孝孺,明朝著名文學家,曾拜大儒宋濂為師,為同輩人所推崇,即便是一些長輩學者,也自嘆不如。明太祖時,召見了方孝孺,見其舉止端莊,學識淵博,十分欣賞,便命其為陝西漢中府教授。後太祖的兒子蜀王朱椿聽說他很賢能,就聘為世子師。建文帝即位後,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並處處聽從他的建議。可以說,建文帝對他有知遇之恩。
  • 永樂時期,明成祖朱棣在政府部門設置上,基本延循明太祖時的架構,不過他命侍讀解縉和胡廣、編修黃淮等親信大臣直接進入文淵閣參與政務,內閣機制由此形成,並成為常制,成為穩定的官僚機構。明成祖亦明確規定其職責是參與政務,注意負責掌獻、復檢奏章、票擬批答、起革詔令、申署司奏、巡以扈從、經庭講讀、主持大典等。
  • 明成祖朱棣著袞龍袍像。(公有領域)
    《明史》在評價明成祖時,有這樣的評語:「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顯然,明成祖在位期間,五次親征漠北,護衛北方邊境是其重要功績之一。日本著名漢學家那珂通世的《東洋小史》中說,昔日的漢武帝、唐太宗,雖然屢破北方侵擾部族,但都是派遣大將而不是親征,漢人天子遠渡沙漠者,唯有明成祖一人。
  • 西晉的華麗深宮內,住著一位特殊的皇妃。她既沒有顯赫的家世,也沒有傾國的容貌,反而姿陋無寵,體弱多病。但她憑藉獨一無二的才德,位居眾妃嬪之首,深受宫人禮敬。當三千佳麗湮沒於歷史洪流,人們卻記住了她美好的姓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