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德西烏斯(Decius 249年~251年在位)
據英國史學家愛德華‧吉本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中記載,德西烏斯在接受菲利普帝王委派平息梅西亞地區叛亂之前,曾多次拒絕接受委派,因為他知道有能力的將領出現在有野心的軍隊面前會引起甚麼樣的後果。
果然,順利平叛後,軍隊嘩變,擁戴德西烏斯為帝王。
德西烏斯作為軍人帝王,立志恢復羅馬帝國的昔日輝煌,只可惜他做錯決斷,選錯了方向。
德西烏斯認為,羅馬帝國多年來的衰敗與動盪,均緣於基督教的流傳,帝國只有返回傳統的諸神崇拜和帝王崇拜,羅馬才能復興。因此德西烏斯把基督徒視為帝國最大的敵人,把剷除基督教作為他執政的第一目標。
在羅馬帝國歷史上,德西烏斯執政期對基督徒的迫害,被當作一個重要的節點。基督教史書中也認為,之前的迫害並未達到如此全面有系統。德西烏斯把剷除基督教當作一項重要國策,對基督徒的迫害變成遍及帝國全境的系統行為。
他授意在全國布下網路,按照城區街道,挨門挨戶搜捕基督徒。他還頒布敕令,要求所有公民都必須當著特派員的面作一次崇拜,往往只是對著帝王半身像上一柱香,之後人們才會得到一份證明已獻過祭的證書。若有人拒絕獻祭,則會被投入監牢,或被賣作奴隸,甚至處以極刑。這顯然是針對基督徒所為,因為基督教的教義是嚴禁崇拜異教神的。
公元251年,羅馬帝國遭遇了哥特人的入侵。德西烏斯領兵出征,同年任命其子赫倫尼烏斯為共治帝王。這是哥特人第一次出現在歷史上,有史書說他們是東日耳曼人的一個分支部族。
251年6月,阿伯里圖斯戰役中,哥特人在其國王尼瓦的指揮下,打敗了羅馬軍隊,德西烏斯與其子赫倫尼烏斯均於戰鬥中陣亡,成為羅馬帝國歷史上第一位對蠻族戰爭中死亡的帝王。
有史學家稱,造成三世紀危機的原因之一,就是當時羅馬帝國沒有出現一位能夠拯救帝國於水火的強有力的領袖。其實不然,有能力的帝王不是沒有,德西烏斯就可以算作一位,但人的能力再強,也強不過天意,所謂「審時度勢」就是能認清天意所向,順天而動才能所向披靡。
德西烏斯死後,軍隊推舉將領加盧斯為帝,而羅馬城中元老院推舉德西烏斯另一個兒子霍斯蒂利安為帝王。正當帝國面臨內戰之時,霍斯蒂利安感染瘟疫而死,元老院只得承認加盧斯的帝位。
霍斯蒂利安成為三世紀危機中唯一一位算是自然死亡的帝王。其餘均為被殺而死。
加盧斯繼位後,為了盡快趕回羅馬鞏固政權而與哥特人簽訂屈辱的和約,全盤接受敵方的條件,不僅哥特人帶走掠奪的全部戰利品和俘虜,還答應每年向他們繳納貢金。
於是加盧斯成為帝國史上第一個向哥特人納貢金的羅馬帝王。這種示弱的舉措不僅令哥特人變本加厲地掠奪侵擾,也使其它的蠻族覺得羅馬帝國軟弱可欺,也開始向各行省總督索要貢金,如果不給就大舉入侵。阿拉曼人的入侵就是一個例子。
加盧斯對外的委屈求全引起羅馬軍團的強烈不滿。公元253年,潘諾尼亞的將領埃米利安努斯率軍打敗哥特人,將其趕過多瑙河,並截取加盧斯支付給哥特人的貢金,賞賜給自己的部下。於是梅西亞的軍隊擁立埃米利安努斯為帝。
埃米利安努斯率軍打回意大利,加盧斯倉促應戰,兩軍還未對壘,加盧斯便被自己的部下所殺。一同被殺的還有他被任命為共治帝的兒子沃魯西安努斯。
埃米利安努斯得到元老院承認,成為帝王。但隨即便被趕來的瓦勒良所殺。
加盧斯在位二年,埃米利安努斯僅在位三個多月。@*
責任編輯:畢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