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還鄉
兵部尚書吳琳,在明代洪武六年改任吏部尚書,曾與詹同(人名)輪流主持吏部事物。第二年,吳琳請求辭職,退休回到家鄉。
對此,明太祖朱元璋有點不能理解,便派使者前去暗查實情。使者來到吳琳的老家湖北黃岡,悄悄借住進一個素不相識的的農戶家中,看到一位老農,坐著小凳子,在田間拔起秧苗,撒向沒有插秧的稻田,樣子十分細微認真。
使者上前問道:「此地有個當過尚書的吳琳,他住在何處?」
這個拔、撒秧苗的老農,停下手裡的活計說:「我就是吳琳。」
使者回到朝廷,把見到吳琳的情況,稟報給朱元璋。朱元璋對吳琳讚歎不已:「真是一位高人啊!」(事據《明史》)
【附言】
倚靠著欄干欣賞月亮,心思早已飄向銀白無瑕的境界;打開山居的門扉,坐看山間自由舒展的雲煙,別是一番情趣。
難道真要看到一切都煙消雲散,宴殘狼藉,直至累倒、忙死在名利場上,才肯閉眼嗎?
少年太學生
王充小的時候,是個文靜的孩子,而且有點孤僻,他喜歡一個人待著,不喜歡好多人在一起打打鬧鬧。
他的父親見他這樣,感到很奇怪,就問他說:「你看別人家的孩子,都在一起玩,多熱鬧啊!你怎麼不跟大家在一起玩呢?」
王充說:「他們總是上樹逮鳥,要不就是捉蟬,還耍錢,沒多大意思。我不喜歡跟他在一起玩。」
「那你喜歡幹甚麼?」父親又問。
「我喜歡看書寫字。」王充回答。
父親聽了很高興,就開始教他認字。那時候,王充剛六歲。
過了兩年,他八歲了,父親就送他進書館去念書。
有一回,老師給他講《論語》和《尚書》這兩部書。講完以後的第二天,教師讓他背誦。他一字不錯地背了出來。教師又驚又喜,問他:「別的學生都怕背這兩部書,你怎麼這麼快就背下來了?」
王充回答說:「你講一段,我就背一段。一天就能背下一千多字。所以,你講完後,我也就背下來了。」
因為王充學習進步快,十五歲的時候,他被送到京城洛陽,進了最高學府:太學,當了一名「少年太學生」。(事據《後漢書》)
【附言】
程子教人以靜為本,朱子教人以敬為本。靜的人,心中沒有妄動的念頭;敬者的心中,則常常保持覺醒的狀態。而且靜能使人延年益壽,敬能使人日益強大,做學問的功夫在此,養生之道也在此。靜與敬,對人有很大的益處,學者們不可不在此下功夫。王充便是得益於靜敬二字。
宋代和明代,有許多文人,受佛家影響甚深。靜敬二字,遠遠不只學者在這上面獲益匪淺。就是一般人,只要學、做到這兩個字,也能得到不少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