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 logo
https://www.soundofhope.org/post/799249https://www.soundofhope.org/post/799249
五代 周文矩(传)荷亭奕钓仕女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 周文矩(传)荷亭奕钓仕女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古代《消夏图》中的避暑秘诀!

古代《消夏图》中的避暑秘诀!

【希望之声2024年5月30日】(编辑:李文涵) 根据流传下来的“消夏图”来看,古代人们避暑休闲的方式,或坦胸露腹摇扇生风;或躲避乡间暂做山野村夫;或泛舟湖上采莲弄荷;或悬帆出海寻觅清凉;或只身大漠看长河落日等等。这些“消夏图”栩栩如生地描述了古人消暑的情景,而在闲暇时看看这些“消夏图”,也能使烦躁不安的心情平静下来,心静自然凉,从而起到一定的消暑效果。

佚名《槐荫消夏图》  纵25cm*横28.4cm  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些“消夏图”栩栩如生地描述了古人消暑的情景,而在闲暇时看看这些“消夏图”,也能使烦躁不安的心情平静下来,心静自然凉,从而起到一定的消暑效果(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幅不知出自何人之手的宋代小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副悠然自得的景象。盛夏的槐树绿荫下,一位文人坦胸赤足仰面而卧。人物、床榻、条案、文房清玩刻画入微,极富艺术表现力。行笔飘逸柔美、气韵清新优雅,人物和背景勾勒细致,烘染细腻,体现了画家细致的观察力和深厚的绘画功底。

佚名《槐荫消夏图》  纵25cm*横28.4cm  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佚名《槐荫消夏图》 纵25cm*横28.4cm (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在宋画中,文人士子消夏大多是配上古玩文房的酣睡场景。虽是酷暑,也能让观画之人体会到一丝闲适带来的清凉。所谓慢生活,大抵就是如此吧。

佚名 《草堂消夏图》
佚名 《草堂消夏图》(网络)

在宋代的夏天,避暑的最好去处莫过于草堂,约三两好友,在林间茅屋中席地而坐,喝茶消暑,再惬意不过!

宋苏汉臣《荷塘消夏图》
宋苏汉臣《荷塘消夏图》(网络)

苏汉臣,北宋画家。曾为北宋宣和画院待诏,师刘宗古,擅画佛道、仕女,尤精儿童,用笔工整细劲,着色鲜润。

《荷塘消夏图》描绘了两位在荷塘边纳凉的仕女,画中的荷塘碧水涟漪,荷叶田田,红荷灼灼,白荷皎皎,粉荷盈盈,岸边垂柳依依,两位仕女衣着素雅,凭栏观荷乘凉,从画中好似感受到一阵阵热风经过荷塘、拂过水面吹来,顿时变得十分凉爽。

佚名《采莲消夏图》
佚名《采莲消夏图》(网络)

夏日莲花盛放,莲叶碧绿。与二三好友,划一叶扁舟,在四时之夏,采五莲六藕,有七重碧波,八面莲叶,九天清风,凉气十足。躲在莲塘深处消暑,实是自在又雅惬。

佚名《柳荫高士图》
佚名《柳荫高士图》(网络)

南宋《柳荫高士图》,描绘的是柳荫之下,高士头戴葛巾、袒胸赤足,席坐豹皮之上,微微醉意之中,俯首品读。如此大口喝酒,快意赏玩的夏日场景,反映出归隐田园后怡然自得的心境,不谋荣利、超尘脱俗的精神世界。给观赏者带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人文情趣和超远理趣。

刘贯道《消夏图》  纵29.3cm*横71.2cm  收藏于美国纳尔逊·艾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刘贯道《消夏图》 纵29.3cm*横71.2cm (收藏于美国纳尔逊·艾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刘贯道,元代画家。其所画道释人物,宗法于晋唐,山水师从李成、郭煕,花竹鸟兽亦能集诸家之长。

消夏图》画的是一个种植着芭蕉、梧桐和竹子的庭园,其左边横置一榻,一人解衣露出胸、肩,赤足卧于榻上纳凉。另有两人在对面的桌旁,一个手拿蒲扇,另外一名双手抱一包裹似乎是主人需要之物。人物衣纹爽劲流畅,起止转折略有顿挫,室内的各种古器物及陈设品被刻画得细致入微、精准无误,画面显出静谧幽雅的氛围,使得“蕉风袭袭消暑气,吟过小诗敲竹眠”的即视感扑面而来。

作者把三幅主题不同、情景各异的画面,用“重屏”方式绝妙地组合在一起,这种画中有画的“重屏”样式,是五代以来画家喜欢采用的表现手法,大大增强了画面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仇英《竹梧消夏图》  纵45cm*横37cm  收藏于武汉市博物馆
仇英《竹梧消夏图》 纵45cm*横37cm (收藏于武汉市博物馆)

仇英,中国明代绘画大师,吴门四家之一。擅长画人物、山水、花鸟、楼阁等题材,画法苍秀,构思巧妙,笔墨俊雅。

作品描绘了夏日于山水之间消暑的别样情趣。画中绘青山、竹林、亭台、池塘,林中两位士人相对而坐,仿佛正在倾心交谈,气定神闲、举止洒脱,亭中一翁持扇纳凉,目视溪流若有所思。

画面远山近景、虚实相生,布局爽朗开阔、井然有序。一根根细竹迎风摇曳,观此画,仿佛已置身于世外幽境之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山野凉爽幽情,充满了文人画的传统笔墨韵致。

仇英《凉亭消夏图》
仇英《凉亭消夏图》(网络)

同样是仇英的作品,这幅是青绿山水,让人一眼看过去就觉得凉爽,作为消夏图来讲,再合适不过了。

唐寅《石林消夏图》
唐寅《石林消夏图》(网络)

唐寅,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吴门四家之一。绘画宗法李唐、刘松年,融会南北画派,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

此图写石林消夏,画的似是吴门天平山景色。画中二人身上的衣纹都以柔和、匀速的笔线刻画,桥上的老者衣领松散下垂,暗示出酷暑的热度。构图跳出了以往“消夏”题材的固有图式,没有表述人文环境的建筑和文房等,只是单纯地绘制了林泉和高士,将人物置于自然山水之间,好似天地之间只剩下人的心灵世界在慢慢拓延,独与天地精神往来。通体画境渊雅典正,布局严整而不失通透,沉吟画前半晌,可待清气徐来。

文征明《纳凉图》
文征明《纳凉图》(网络)

文征明,明代杰出画家、书法家、道家、文学家。其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吴门四家之一。

文征明的《纳凉图》颇有高士隐逸山间的味道。山野隐士时而就地而坐,望山川树木,时而听泉间流水,心静自然凉。纵观作品,画风细致温雅,笔墨精锐,气韵神采,在粗简中表现出多种层次。

宋旭《美人消夏图》
宋旭《美人消夏图》(网络)

宋旭,明代画家,字初穤,号石门、石门山人,后为僧,法名祖玄,又号天池发僧、景西居士。师沈周,为吴门派支流,善山水,兼长人物。

画中描绘古代女子消暑,半卧于榻上,一柄扇在手,赏窗外莲叶何田田,鱼鸭戏水间!画面右边微微飘扬的树枝、树叶让人觉得此处凉风习习,一派清凉雅致。

石涛《江村消夏图》
石涛《江村消夏图》  (网络)

石涛,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原姓朱,名若极,“清初四僧”之一。工诗文,善书画,尤擅画山水,兼工兰竹,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又能独特、和谐地统一为自己的风格特色,画风新颖奇异、苍劲恣肆、纵横排奡[ào]、生意盎然。

此幅《江村消夏图》画面前部有杂树数株,间出以山石,一隐士高人坐卧其上,仰眺瞻望,似为作者本人高怀之写照。山后又有渔村茅屋数间,淡墨勾勒,隐约山水之间,场景平实清新而又悠远简淡。这一切正如作品上的石涛题诗:“水郭江村首夏凉,绿荫深处旧茅堂,新茶嫩笋消闲日,更爱荼靡落雪香。”

袁江《骊山避暑图》
袁江《骊山避暑图》 (收藏于北京博物馆)

袁江,清代画家,字文涛,号岫泉,原为宫廷画家。他的绘画素材多为古代宫苑,尤长于界画。他将雄伟壮阔的山色与富丽堂皇的楼阁,很好地融为一体,既精细入微,又气势磅礴,有力地提高了“界画”的表现能力,被推为清代“界画”第一。

《骊山避暑图》全图运用以遥摄全景的构图法,展现雄伟壮丽的宫阙建筑群落。画中穿插的众多人物,如紧张忙碌的宫女,在丹墀上进进出出的太监,使气氛显得紧张迫促,也使宫门外出现的车马行列更加引人注目,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技巧和雅俗共赏的绘画风格。骊山并不临海,而画家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在图中避暑宫前平添了一片波涛汹涌的海波,除了达到隐喻的目的外,更加使人感到骊山深处宫殿的阴凉。

董邦达《乾隆皇帝松荫消夏图》
董邦达《乾隆皇帝松荫消夏图》(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董邦达,清代官员、书画家,字孚存、争存,号东山、非闻。好书画,山水取法元人,善用枯笔。其风格在娄东、虞山派之间。与董源、董其昌并称“三董”。

画面描绘崇山峻岭、溪水潺潺的郊外,乾隆皇帝身着汉装坐于石案旁,目视着童子烹茶的情景。此图构思巧妙,作者并没有将贵为天子的乾隆皇帝画得身高体大,而是将他融入于自然山水之中,然后又通过山环水抱、苍松围绕的构图方式,将其自然地归笼到了画幅的中心部位,从而突显了其个人形象及至尊无上的皇权地位。图中的山石结构繁复而错落,笔法尖峭,皴法松秀,既有元人遗韵,又得宋人笔墨之工,因而成功地渲染出世外桃源的清幽雅境。

金廷标《莲塘纳凉图》  纵56.9cm*横65.1cm  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金廷标《莲塘纳凉图》 纵56.9cm*横65.1cm (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金廷标,清代画家,字士揆[kuí]。人物仕女及花卉皆可妙绘,善取影、白描,亦能界画,后受命入内廷供奉,所绘写意秋果及人物,皆得高宗题咏。

《莲塘纳凉图》将图中景物与杜甫诗意相结合,笔墨工细,人物动态幽闲自在,衣褶用浓墨勾勒,略似折芦描法,起伏转折,回肠荡气,笔势流畅。其布景简洁,设色雅淡,山石似用小斧劈皴,锋棱多姿,墨色富有层次,别具一格。

邓文举《焦荫纳凉图》
邓文举《焦荫纳凉图》(网络)

此画左上有三棵巨大的芭蕉树,树叶自然延展,几乎横贯画面上方,蕉叶下是一位袒胸裸足的高士,他双腿交叠,抚膝斜倚在竹床之上,暂将书卷置于一旁,悠然自得地享受这树荫下的清凉。画面左下的太湖石旁有三名童子,其中一人正在烹茶,另外二人则在沏茶与上茶。整幅画面不讲透视,近小远大,主体突出,画面右侧几乎全白,给人以想象空间,是一张典型的中国文人式审美杰作。

宋《纳凉观瀑图》
宋《纳凉观瀑图》(网络)
 
清 吴历《墨井草亭消暑图卷》
清 吴历《墨井草亭消暑图卷》(网络)
南宋 佚名《柳院消暑图》
南宋 佚名《柳院消暑图》(网络)

责任编辑:李智

本文章或节目经希望之声编辑制作,转载请注明希望之声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

相关文章

更多 >

最新文章

更多 >
中国广播台
美国联播网
粤语台

热门文章

更多 >

最热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