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 logo
https://www.soundofhope.org/post/782440https://www.soundofhope.org/post/782440
孔子弟子中 他最矮 当官次数最多 活得最长 (图片:希望之声制作)
孔子弟子中 他最矮 当官次数最多 活得最长 (图片:希望之声制作)

孔子弟子中 他最矮 当官次数最多 活得最长

孔子弟子中 他最矮 当官次数最多 活得最长

【希望之声2024年8月12日】(编译:程书语) 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二贤人,也就是学霸等级的了。其中有一位长得最矮,还曾被孔子认为傻,却当官次数最多,活得最长,竟然活到128岁。着实是让人出乎意外的一位了。他是谁呢?

大家都知道子路在卫国做大夫孔悝的家臣时,遇到了一场内乱。那时同在卫国做官的子羔曾让子路跟自己一起逃跑,子路不听劝,冲进城去拯救孔悝,不幸遇害身亡。子羔看他不听,就自己逃走了。他就是本篇的主角——子羔

子羔,姓高,名柴,子羔是他的字,比孔子小三十岁。在鲁、卫两国先后四次为官,历任鲁国费宰、郕宰、武城宰和卫国的士师,是孔门弟子中当官次数最多、最久、最得民心的人,也是孔门中最长寿、最大智若愚的贤孝之才。由他创办的「高柴书院」(亦称兰陵书院)影响很大。

不过当初他刚到孔门求学的时候,孔子并不看好他,认为他愚。

子羔长不盈五尺,受业孔子孔子以为愚。——《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高柴

有人觉得,这事儿跟子羔的长相脱不了干系。子羔出身高贵,是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文公的世孙。按理说,国君的后代应该有点气宇轩昂、英俊潇洒的贵公子影子吧?但现实却有些残酷。高柴不仅颜值严重缺憾,身高也严重偏矮,连五尺都不到。要按秦国的尺度算,大约只有1米15左右。而且开始的时候,他也没展现出矮个子的智慧或机敏,以致让孔子一度觉得他愚笨。

其实,孔子未必真的觉得他愚笨,更可能是觉得他愚直,也就是做事太死板,不懂得变通。

当子路推荐他去当鲁国「费邑宰」——就是费邑的县令时,子羔只有二十四岁,年事太轻,不熟悉政令,孔子不赞成子羔为费宰,况且还没看好这位徒弟,甚至还嘀咕了一句:「这不是要坑害人家孩子吗?」

子路使子羔为费郈宰,孔子曰:「贼夫人之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高柴

但谁能想到,高柴在官场上的表现简直是大反转,让孔子对他彻底改观,证明了自己绝不是靠封面就能评断的书。

他不仅好学,还非常厚道、正直,懂得体恤民情。在费邑当县令期间,他表现出色,以公正廉明著称,深得民心。

随后,不论是在郕宰还是武城宰的职位上,子羔都能一如既往地关心民众,推行仁政,执法公正,赢得了当地百姓的爱戴,让孔子对他刮目相看。

跑路

公元前480年,卫国发生了内乱,卫国王室家族内部为争夺王位而起纷争。子路讲义气,觉得既然做了孔悝的家臣,拿人家的俸禄,就应侍事以忠。子羔认为,既然是大夫的家臣,王室的内斗跟自己没关系。再说这场内斗是谁有理也说不清,根本没必要掺和,所以选择跑路,他第一时间逃离了卫国,最后安然无恙。忠勇的子路执意去救孔悝,惨遭不幸。

在这起事件中,还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子羔要出城时,发现坏了!城门已经关了,而且这个守城门的还很面熟。一下子想起来了!原来,子羔在卫国作士师,就是执掌禁令刑狱的官,对一个犯人判处刑罚,砍去了他的一只脚。

可是这时他发现,门卫不是别人,正是那个被他下令砍了脚的家伙。子羔心想:这下完蛋了!他肯定会记恨我呀!后面还有追兵,这可怎么办啊!

但出乎意外的是,这人反而关切地告诉子羔:「那边有个缺口。」

子羔说:「君子不可以翻墙。」

那人又说:「那边有个洞。」

子羔说:「君子不可以钻洞。」

眼看追兵就要到了,那人急忙说:「这里有间屋子。」

于是子羔躲进屋子里,追兵找不到人就回去了。

子羔逃过追捕,非常感激,忍不住问:「当初我不能违反君主的法令,而砍了你的脚。现在我处在危难中,正是你报怨的时候,你怎么还再三帮我呢?」

那人回答:「被砍了脚是因为我自己犯了罪,无可奈何!当时您执行刑罚,先对其他人执行,最后才轮到我,是希望我可以幸免。但我知道案子已经查清,刑罚也已确定。临执行时,看见您忧心忡忡的样子,我就想,难道是对我特别好才这样吗?我知道不是的,是因为你本性就是个君子,这正是我敬重您的原因。」

孔子听说这件事情后,赞叹道:「太好了,子羔这官做得好啊!法令是一样的,但实施时如果心怀仁慈和宽容,就能树立美德;相反,如果施行过于严厉和残暴,就会招致怨恨。怀着仁慈之心,同时公正无私地执行职责,子羔就是这样做的呀!」

高柴逃亡到了陈国的阳夏梁乡,也就是今天的太康县高贤乡,在那里定居了下来。他以尊老孝亲闻名,拜孔子为师后从未违反礼节,这也深深影响了周围的人,赢得了当地人的尊敬。

高柴出生于公元前521年,去世于周安王九年(公元前393年),享年128岁。

尽管他身高不足1.15米,长相也不出众,但他凭借努力和人品赢得了孔子及世人的尊重。即使在他去世以后,他的事迹代代相传,被后人称颂缅怀了二千多年。

参考资料:

《史记·衞康叔世家第七》巻三十七

孔子家语·致思》卷二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高柴》卷六十七

责任编辑:白瑿

希望之声版权所有,未经希望之声书面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相关文章

更多 >

最新文章

更多 >
中国广播台
美国联播网
粤语台

热门文章

更多 >

最热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