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並沒有沉到海底,而是隨着起伏的波浪,漂到了船的旁邊。人們將其打撈上來,送到陶侃處。檢視佛像銘文,方知那是阿育王所造的文殊菩薩像。
阿育王(公元前303年—前232年)是古印度的一位君主,在他主政時期,稱霸南印度次大陸,孔雀王朝也在那時達到巔峰。根據阿育王的傳記上記載:「阿育王既統此州,命鬼王制獄,怨酷尤甚。文殊現處鑊中,火滅水清,生清蓮花,王心感悟,即日毀獄,造八萬千塔,建立形像,其數亦爾。」
自從阿育王厭倦戰爭,皈依佛門後,全力扶持佛教,並將釋迦佛的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送到當時的許多國家,其中包括中國。到了東漢時期(25年-220年),佛教開始在中國興起,在漢地皇帝的支持下,中國修建了許多阿育王寺,建塔供奉佛陀舍利。
佛像感應
陶侃是一代戰將,經常帶兵出征,見慣了戰場上的殺伐和生死。所以對佛門所說因果之事,起初他並不是很相信。當他見到這尊文殊菩薩像,心裡生出了喜悅和虔敬,於是恭敬地把佛像送到了寒溪寺。
後來,陶侃調任荊州,每天忙着處理政務。有一天,他想起了那尊菩薩像,於是派人去迎取。說起來,佛像不算太大,也不很重,只要幾個人合力就可以請得動。沒想到,原本輕而易舉的事情,現在也很難辦得到。幾十個壯漢居然抬不起來。即使又增加了許多人,才勉強挪動了地方。好不容易送上了船,人們發現那船幾乎快被壓沉了。
船還沒開呢就快沉了,萬一到了江心,船兒失事怎麼辦?使者很擔心,就趕緊回去稟報。陶侃一聽,只得命他們把佛像送回寒溪寺。
這時又出現了神奇的一幕。那尊金佛像好像能夠感應,知道眾人的心意一樣。因為眾人發現,先前挪動佛像時費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可現在抬起佛像卻非常輕鬆,不怎麼費力就送到寺里了。看來這尊佛像是自己選擇棲居的寺院呢。
東晉高僧慧遠(334年—416年)聽說了這件事兒,心裡敬重佛像,就把佛像請到了廬山。這次移動佛像也是一點也不費力。當時有兩句諺語說:
「陶為劍雄,像以神標。雲翔泥宿,邈何遙遙。」
佛像能夠感應人的起心動念,他想棲居在哪座寺院,人們只能敬拜,而不可人力強求。
雷擊惡 護老僧
到了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崛起,各自稱霸一方。到處都是兵荒馬亂的,很多寺院遭到了毀壞,僧人失去棲身之地,於是有不少僧人就紛紛離開了。
有一位老僧來到這尊菩薩像前,虔誠頂禮後,似乎和佛像說再見,要道別的意思。他剛要離去,忽然金佛像對他說:「你已經年老了,可以待在寺里,不要緊的。」佛像開口要他留下,老僧也很聽從,便住下了。
不久之後,一夥強盜帶領人馬來到江州(今九江)打家劫舍,四處搶奪百姓財物。這幫盜匪闖進寺院搜羅財物,強迫老僧拿出香火錢。老僧說:「沒有。」
那群惡賊便要用火燒他,老僧說:「我若死在寺里,會弄髒伽藍的,還是讓我到寺外去死吧。」
那伙惡賊就把他拉到寺外,老僧說道:「我已經七十了,一生不負神佛教誨,如今即使死也瞑目了。」說罷,便伸出自己的頭,打算引頸就戮。
惡賊剛舉起刀,準備往下砍時,居然刺中了自己的心臟,當場穿背而死。竟然會有這等奇事。那群賊寇頓時覺得不寒而慄,紛紛逃出了寺院。
他們剛經過慧遠的墳墓,忽然一陣天昏地暗,瞬間打下來陣陣霹靂,把這些惡賊都給劈死了。從此賊寇不敢輕易進山侵擾寺院。
那尊文殊菩薩像安置在東林寺的重閣上。到了唐朝武德年間,曾颳了一陣颶風,直接把閣樓給吹歪了,向北傾斜。僧眾一見,閣樓似乎有隨時要倒的危險。他們想把閣樓扶正,但僧人們不是瓦木工匠,不懂建築工藝,實在無法施工。怎麼辦呢?
寺里的僧人決定請求神佛幫助,各個都是虔誠祈禱,一心不亂的念經。不久之後,又颳了一陣大風,這次是從北面刮過來,就這樣閣樓就被大風吹正了,巋然聳立,還原如故。
出自〔民國〕釋煮雲著:《佛門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