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大爆炸理论中,最初的40万年里,宇宙是一个类似于太阳内部的热等离子体的大锅。在重力和辐射力量的拉扯下,这些等离子会振荡并向外扩散,就像涟漪一样。等宇宙冷却后,它就不再是等离子体,而会固定下来,并留下巨大而立体的涟漪。
接下来的亿万年中,星系在密度的高峰开始出现,并形成巨大的气泡状结构。
昆士兰大学天文学家卡兰·豪利特(Cullan Howlett)说:「这个惊人的气泡,是130亿年前宇宙形成时大爆炸时的化石」。
现在这个宇宙气泡被命名为「Ho'oleilana」,它就在离地球约8.2亿光年的位置,宽度则达到惊人的10亿光年。
卡兰表示,由于它的结构是如此大,所以虽然没人寻找它,但它还是溢到了团队正在分析的太空区域的边缘。「它使许多目前已知最大的宇宙结构相形见绌,例如「史隆长城」(Sloan Great Wall,简称SGW)和牧夫座超星系团(Boötes Supercluster)。甚至它们实际上只是这个气泡的一部分。」
「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它所处的位置就相当于我们的后院。」
专家表示,这种类型的结构是由大爆炸理论预测的,作为早期宇宙密度分布中的一种模式,称为重子声学振荡(BAO)。
BAO提供了一种独立的方式,来测量宇宙的膨胀率,以及该膨胀率在整个宇宙历史中是如何变化的。
「这个发现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宇宙膨胀的速度,」卡兰说。「我们的分析表明,因为这个泡沫比预期的要大,意味著宇宙的膨胀比最初预测的要大。」
卡兰认为,目前天文学最大的难题,可能就是如何测量宇宙的膨胀率。Ho'oleilana的出现,也让专家离天文学领域的重大变化又近了一步,甚至整个宇宙模型可能必需重新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