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
罗塞塔石碑,是一块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的花岗闪长岩石碑,高44英寸、宽30英寸,它是大英博物馆最为令人瞩目的藏品。
在这块石碑上,埃及人用三种不同的文字刻下三段内容一样的话。最上面是14行古埃及象形文(又称为圣书体)中间是32行埃及草书(又称为世俗体),最下方则是54行古希腊文。古埃及象形文字最早于公元前3200年左右诞生,逐步发展成为成熟的文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象形文字和它的草书便失传。虽然之后有许多古代的考古与历史学家极尽所能去破解,却一直解读不了这些古代神秘文字的结构与用法。直到时隔1400年之后罗塞塔石碑出土,它独特的三语对照写法,意外成为解码的关键。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古埃及文明之谜才被揭开。
罗塞塔石碑是由一群生活于埃及托勒密王朝时代的祭司所制作,作为当时的国王、年仅13岁的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时的纪念,其上的内容主要是在叙述托勒密五世自父亲托勒密四世处袭得的王位之正统性,与托勒密五世所贡献的许多善行,例如减税、在神庙中竖立雕像等对神庙与祭司们大力支持的举动。
2. 法老拉美西斯二世(Ramsete II)胸像
法老拉美西斯二世胸像是古埃及馆中最有价值的一尊,拉美西斯二世被认为是埃及最著名的法老之一。他10岁就担任军队首领,辅佐父亲,公元前1279年就已登基,在位67年。他酷爱土木工程建筑,在阿比多斯和拉美西姆兴建许多庙宇,改造卡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兴建了阿布辛拜勒神庙。拉美西斯二世在长达几十年的统治里有过八名王后和近两百名妃子以及超过一百多名的子女。
这座安放在大英博物馆埃及展厅内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胸像来自公元前1250年的底比斯祭庙,高2.67米,重达7.25吨。这座雕像面带微笑,表情庄严肃穆,头上戴着褶皱布料制成的头巾,顶端有眼镜蛇王冠。胸像由一块双色花岗岩制成,以区分头部和身体。
3. 帕台农神庙大理石(PARTHENON MARBLES)
帕台农神庙大理石在大英博物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视为收藏中的亮点之一。它是古希腊时期雕塑家菲狄亚斯及其助手创作的一组大理石雕,原藏于帕特农神庙和雅典卫城的其他建筑中。帕特农神庙于公元前447年至438年间建造,用于奉祭城市的守护神雅典娜。大约公元500年,这座神庙被改造成基督教堂,大量浮雕装饰和神像被移除和毁坏。1460年,奥斯曼帝国占领希腊大陆,帕特农神庙又被改造成清真寺。1687年,神庙被用作火药库,并在一场爆炸中严重损毁。昔日辉煌的神庙沦为废墟,仅一半帕台农雕像幸存。
1798年11月,埃尔金侯爵获封英王驻土耳其苏丹大使,临走前他询问英国政府是否有意雇佣一些艺术家临摹帕特农神庙的雕塑,但被拒绝了。于是他自己出资雇佣了乔凡尼·巴蒂斯塔·鲁西埃里在内的一批艺术家。开始他只是想临摹一些神庙里的雕塑作品,但随即发现神庙的保护状况相当糟糕,很多大理石雕塑被当地人拿走烧成了石灰以建造其他建筑。于是1801年埃尔金决定将帕特农神庙的雕塑搬回英国。
1812年整个搬迁项目完工,总共花去了7万英镑。他本想用它们来装饰自己在邓弗姆林的家,但由于和妻子离婚引发个人经济危机,所以不得不把这些石雕卖掉还债。他以不足7万镑的价格将其卖给了大英博物馆。帕台农神庙大理石于1817年起开始在大英博物馆展出。
大英博物馆的古希腊雕像占帕台农神庙所有残存文物的30%,希腊政府不断要求英国归还这些珍贵的雕像,然而大英博物馆认为这些雕像在此展出享誉全球,把雕像留在英国会让参观者对西方文明更加了解。
4. 萨顿胡头盔(SUTTON HOO MASK)
1938年,一位考古学家受邀来到英格兰的萨克福郡(Suffolk),对无数神秘的土丘进行挖掘,他的发现改变了对直到那时还被人称为“黑暗时代”的认知和理解。萨顿胡古墓遗址(Sutton Hoo)第一基地由此被发掘,其中这个萨顿胡头盔成为世界上最珍贵的考古发现之一。
头盔表面有点缀着动物和人物场景的装饰嵌板,这些图案在当时的日耳曼(German)社会很流行。其中一个场景描绘了两名武士,头戴有角的头盔,手持短剑和长矛。另一个场景描绘了一名骑马的武士正纵马践踏一个穿盔甲的武士,那名倒下去的武士在战马越过他时奋力向上刺去。这种场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Roman Empire)。
头盔最不寻常的特点就是面罩:它有眼眶、眉板和鼻子。鼻子下面开了两个孔,以便佩戴者呼吸。青铜眉板嵌入了银丝和石榴石,每一边眉板末端都刻有鎏金铜野猪头图案,这也许是力量和勇气的象征。靠着鼻头、在眉毛之间,是一个面对面卧着的镀金龙头,还有一个类似的从头盔顶部越过帽子的龙头。鼻子、眉板和龙构成了一幅张开翅膀飞行于头盔之上的大鸟的图案。
该头盔在墓室倒塌时被严重毁坏;现在通过三维拼图将残余碎片精确地拼合,头盔才被重新组合。
5. 埃及木乃伊(EGYPTIAN MUMMIES)
大英博物馆中最出名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埃及文物馆。它是大英博物馆里最大的分馆,有十万多件古埃及文物,包括了碑刻、雕像等,木乃伊无疑是其中最神秘也是最吸引人的。大英博物馆里收藏的木乃伊比现在埃及人自己收藏的木乃伊还要多、还要好,埃及本国收藏的木乃伊在价值上是无法比拟的。
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可以复生,复活的灵魂需要原来的身体,因此需要保存身体为来世的复活所用。公元前3700年到公元前3500年埃及人就有了对尸体进行防腐处理的能力。制作木乃伊需要先将尸体挖去内脏,在腹腔填以乳香、桂皮等香料,缝合后以干燥泡碱覆盖尸体,经35天取出,再裹上麻布,填以香料,涂上树脂,就做成了木乃伊。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奇怪,木乃伊不就是干尸吗?有什么好看的?其实木乃伊的技术及发展过程是很复杂的。开始保存尸体的方法非常简单,仅使用干燥、滚烫的沙土,慢慢的,出现用泥砖制作的坟墓,用草席或柳条包裹尸体,再后来就发展到今天看到的,被设计成人形的棺材,人们可以看到死者生前的模样。并推断出古埃及人的身高、体重和生活条件。透过随葬品,也能看到当时的工艺技术水平及宗教信仰和精神世界。
“Katebet”木乃伊是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Katebet 木乃伊生前是阿蒙神(Amun)的一位歌女,是在宗教仪式里唱歌、演奏的神职人员,她死时年龄已经很大了,嘴里只剩两颗牙。而这具木乃伊之所以特别出名,是因为陈列尸体的棺木精美绝伦。
Katebet 木乃伊,采用罩头的彩绘,一张镀金的脸上戴有一顶精心制作的假发和一副白色耳环,交叉的双手上戴着真正的戒指,而不是画上去的,整体雍容华贵。要知道,这具木乃伊是出自公元前1300年左右,在那样遥远的年代已有如此精美、令人叹为观止的制作工艺,古埃及文明的发达程度可见一斑。如果不是亲眼看到,真的很难想像。
6. 圣荆棘圣物箱 (The Holy Thorn Reliquary)
这是大英博物馆中藏品交易记录最昂贵的一件,也是最重要的藏品之一。大英博物馆馆长麦克格雷格形容它为,“一件物品便可以撑起一座博物馆”。
它高约30厘米、宽约15厘米、重1.4千克。整体由黄金制成,上面镶嵌有蓝宝石、红宝石、水晶、珍珠和珐琅。制作于14世纪的法国巴黎。
这是为一个特别遗物制作的圣物箱。从正面看透明的水晶箱内,正中心竖著一根尖尖的荆棘刺,荆棘刺的下端镶着一颗蓝宝石。据说耶稣受难时曾头戴一顶荆棘冠,荆棘的尖刺破了耶稣的额头,浸染了圣血,据说这根荆棘刺就是当时荆棘冠上的一根,是基督教最重要的圣物之一。中世纪的基督徒相信,逃脱地狱折磨的唯一希望就蕴藏在耶稣曾流下的救赎之血中。
7. 奥克瑟斯宝藏(Oxus Treasure)
奥克瑟斯宝藏(Oxus Treasure)是18世纪塔吉克斯坦塔的赫提库瓦德地区(Takht-i Kuwad)出土的一批波斯金属制品的总称,共计170件珍宝,包括了实用器具和宗教礼仪用品,如容器、雕塑、人像、马车模型、硬币、印章、臂钏、指环和祈愿用的牌匾等,大部分被划定为来自公元前5-4世纪,是波斯“第一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现存最重要的金银藏品,显示了该时期的金银工艺。
其中的四马金战车模型是奥克瑟斯宝藏中最著名的藏品之一。战车由4匹小马驹拉着,里面有2个身着米底国(Median,米底人来自阿契美尼德帝国的中心——伊朗)服饰的人像。战车前面用埃及的一位广受人们喜爱的守护灵——“侏儒神”贝斯作装饰。
8. 波特兰花瓶(Portland Vase)
波特兰花瓶(Portland Vase)制作于公元一世纪左右,可能是出自一位亚历山大港的工匠,因为亚历山大港是古代制作玻璃器皿最重要的中心之一,而且这种浮雕技术被认为源自那里。蓝色玻璃瓶身先被吹到只有3毫米那么薄,然后覆盖上一层差不多薄的白色玻璃,最后还有一番费尽心思的雕刻过程。
波特兰瓶花几经易主最后由波特兰家族第三代公爵收藏,1810年波特兰公爵将瓶子借给了大英博物馆。瓶子暴露在公众面前35年都安然无恙,然而1845年2月7日就在大英博物馆关门之前,花瓶和盛放它的柜子被22岁的醉鬼威廉·劳埃德——爱尔兰籍精神病人砸碎,波特兰花瓶成了125块碎片。肇事者被判打碎玻璃外罩,而非波特兰花瓶,只需交付罚金3英镑,但他因身上只有9便士而面临两个月的苦役。当时的英国法律不对破坏价值不菲的艺术品的行为定罪。但两天后一封奇怪的信连同3英镑寄给法官,希望不再追究劳埃德。他被释放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1845年9月,破碎成残片的波特兰瓶由大英博物馆的修复者约翰·道布尔迪复原后再次展出,但仍然留有细微的破碎痕迹,因为有37件小碎片不翼而飞。直到1848年,博物馆收到一位市民寄来的一个装有37个小盒子的大箱子,发现盒子里装的正是那些遗失的小碎片。修复工作漫长耗时,最后一次修复到1989年才完成。今天如果仔细查看,还能够看到裂缝,但它仍然是罗马时代幸存下来的最好的玻璃器皿之一。
9. 女史箴图(Admonitions Scroll)
大英博物馆中总计收藏了2.3万件来自中国的各种文物。其中《女史箴图》最为引人注目。《女史箴图》长卷据传为东晋顾恺之的作品。画卷内容根据晋代诗人张华所写的《女史箴》(原文十二节,所画亦为十二段)绘制,用历代贤妃的故事来告诫宫廷妇女需遵守妇德。此画是现存已知的最早的中国画长卷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国书画作品之一。最早见于记录是宋徽宗时期,传世几百年留下了大量藏家的印章,最后成为了乾隆皇帝的收藏。
大英博物馆藏《女史箴图》现存原作12幅场景中的九幅,历代又在画卷两端添加内容。现在画卷被分为三部分平放展示。第一部分:原作部分,长348厘米,高25厘米;第二部分:后世添加部分,长329厘米,高25厘米;第三部分:乾隆朝邹一桂所作松竹石泉,长74厘米,高24.8厘米。
10. 尼瑞德(Nereid Monument)纪念碑
尼瑞德纪念碑,又称“海之女神庙”,是大英博物馆里最完整最精美的神庙。尼瑞德纪念碑要追溯到公元前380年土耳其西南部的桑索斯Xanthos(今土耳其西南部), 是古代莱基亚和阿比纳斯王朝的一座陵墓纪念建筑。建筑形式受雅典娜卫城爱奥尼亚式神殿的豪华装饰影响,精美地融合了当时古希腊和波斯的人物肖像和建筑设计特征。底座的浮雕以希腊与波斯之战为基础,列柱中间3尊无头雕像是海神涅罗王(Nereus)和多丽丝(Doris)的女儿们,被统称为希腊神话里的海洋女神-尼瑞德(Nereid)。传说中她们乐于帮助被困于风暴中的水手。
关于大英博物馆的详细情况,有兴趣前去参观的朋友们可到大英博物馆官网查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