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 logo
https://www.soundofhope.org/post/496607https://www.soundofhope.org/post/496607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千古佳句(图片:〔元〕夏永《岳阳楼图》局部)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千古佳句(图片:〔元〕夏永《岳阳楼图》局部)

范仲淹给后代积攒了多少财富?你恐怕没想到

范仲淹给后代积攒了多少财富?你恐怕没想到

【希望之声2024年8月31日】(编辑:程书语) 范仲淹(989年─1052年)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虽官至宰相,但家中用度十分节俭,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够充饥、御寒。他死的时候,穷得「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就是连丧葬费都不够。

他真的那么穷吗?其实不是的,因为在中国历朝历代,就属宋朝官员的俸禄最高了。不说蔡京那类利欲薰心的贪官,就是清官,日子也是可以过得奢华滋润的。那么他那份丰厚的俸禄,还有皇帝的赏赐都去了哪里?他慷慨地、乐此不疲地送人了!不过,从他的故事里,我们会发现,他挣的工资虽然基本没花在自己身上,却给后代带来绵延八百年的福泽。人常说「富不过三代」,原来范仲淹是最会花钱的一个人啊!

话说范仲淹这个人从小就能吃苦,他年少时到醴(lǐ)泉寺寄宿学习,每天用小米煮一锅粥,隔夜后粥凝固了用刀一切为四,早晚各吃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一吃就是三年,这就是成语「断齑划粥」的故事。后来他又到应天府读书,冬天用冷水洗脸,食物不够,还是吃粥。一位同学告诉了父亲,给他送来些美食,他竟一口不尝,并说:「感谢长官深厚情意,我已习惯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食,日后怕吃不得苦。」

范仲淹(图片:维基)
                                  范仲淹(图片:维基)

别看范仲淹生活过得如此寒苦,其实他是很有点财缘的。

屋里的一坛白银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去世,母亲谢氏孤苦无依,只好带着他改嫁朱家。后来他离家在醴泉寺里读书时,过着每天吃粥的生活,一次偶然发现自己的房间中埋藏着一坛子白银,他一声不响地仍把它掩盖好。

后来范仲淹做了大官,寺里僧人向他募捐,他写信回去告诉他们银子一事,僧人们果真在他原来住的房中找到了白银,由衷地赞叹他的品行,说:「他做官,百姓放心了。」

方士的炼银方与白银

范仲淹随母在朱家时,曾结识了一位方士,这位方士弥留之际,把一份炼银方和炼好的白银交给他说:「我懂得炼银术,我的孩子尚小,不能传授给他,就留给你吧。」

十多年后,待这位方士的儿子长大成人,范仲淹将这份炼银方与方士所给的白银,一并交还给方士的儿子。这么多年来,范仲淹从来就没有看过方士的炼银方一眼。

资助孤儿寡母

范仲淹在任越州(今浙江绍兴)知州时,下属有个姓孙的职员病逝,丢下年轻的妻子和两个幼儿,因缺路费不能回乡,景况十分凄凉。范仲淹便「以俸钱百缗周之」,拿出自己的俸禄接济他们母子三人。在范仲淹的感召下,其他官员也纷纷捐助。后来,范仲淹又派了一位干练的老吏护送他们回原籍。

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副使(副边防长官)时,有效地防御了西夏的侵扰,朝廷赏赐很多金银,他却全部分给部下,自己未留分文。

开办苏州郡学

他在苏州做官时,买了苏州的南园,本打算作为自己的住宅,听风水先生说:「此地风水极好,后代定会公卿辈出。」他想,这里既然会出公卿,不如当作学堂,让全苏州人的子弟在此受教育,可使更多的人都兴发显贵。于是他在这里创设苏州郡学,并请来名师授课,一时盛况空前,各地纷纷仿效。苏州郡学后来成了当时闻名的学校,培养了不少人才。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绘制的苏州府学图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绘制的苏州府学图

创设「义庄」

范仲淹晚年,用自己多年节省下来的俸禄,在苏州近郊,购买了千亩良田,置为「义庄」,用收来的租米救济贫穷的族人。他选出一些办事公道的人主持义庄的事务,给贫穷的族人每人一天一升米,一年一匹布,并为他们的婚丧嫁娶、科举考生提供资助。此后虽经朝代更迭,范氏义庄依然运作良好,到了清朝宣统年间,义庄田地已达五千三百亩,一直持续了八百多年。

范仲淹买良田千亩,救济贫困的族人(示意图片:〔明〕仇英画作局部)
范仲淹买良田千亩,救济贫困的族人(示意图片:〔明〕仇英画作局部)

儿子的绸缎幔帐的下场

范仲淹不仅自己俭朴,还把它当作家风传代代相传。

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也是一代名相,在他长大成人即将迎娶妻子进门前,用绸缎做了个幔帐,用以装饰家居,在别的官宦人家本是极其普通的事情,可范仲淹却很不高兴,对儿子说:「绫罗绸缎是用来做幔帐的吗?咱们家素来清寒俭朴,怎么能随便坏了家风?你要是敢把绸幔帐拿出来,我就在庭院中一把火烧了它!」

一船麦子

范仲淹为参知政事时,曾命范纯仁将俸禄五百斛麦子,用船载回苏州老家。那时范纯仁还很年轻,船过丹阳,纯仁上岸见父亲的老友石曼卿,得知石家当时处境十分艰难,三个家人去世都没有下葬的钱,就将五百斛麦子和船悉数送给石家。范仲淹闻知此事,连连称赞儿子做得对。即从此事,就可知范仲淹的家风,已经传给了他的儿子。

范仲淹的言传身教,对后代影响很深,范纯仁继承父风,他从布衣一直做到宰相,一直象范仲淹一样保持着其廉洁俭朴的家风,人称「布衣宰相」。他的俸禄大多用来扩大范仲淹创设的「义庄」。并对子孙要求也很严格,始终保持俭朴的门风。

中国人有句俗话:「富不过三代。」给子孙留下钱财,子孙却未必能守;留下诗书,子孙未必去读;但留下阴德和正直俭朴、乐善好施的家风,却能护佑子孙平安幸福,富贵绵长。范仲淹的四个儿子都做到公卿,孙曾辈又再发达,代生贤良,历八百年(至清朝)而不衰!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千古佳句,也留下了他以身垂范,以德传家的故事

 

责任编辑:净音

希望之声版权所有,未经希望之声书面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相关文章

更多 >

最新文章

更多 >
中国广播台
美国联播网
粤语台

热门文章

更多 >

最热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