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17年08月28日讯】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为超度战死的将士亡灵,下旨铸造永乐大钟。由明成祖御制的经文也铭铸在铜钟之上。警世洪鸣的永乐大钟,雄浑旷朗万里江山。崇佛慕道的大明王朝,映着融融的白玉光辉,将天外法音遍传人间。
洪声震十方,法音遍大穹。当皓色凝空,侧磬悬钟。此时此刻,大隐于朝的明朝王子,小隐于庵的少林僧人,彼此谈经讲偈,尽扬宗风。
龙兴佛院 绽放明灯
大明开国,旷然复古。明太祖朱元璋龙兴佛院,拉开王朝华丽的帷幕。在他的一统下,大明呈现出崭新的信仰文化。历经元末兵祸的少林古寺,也从枯落凋敝,展现出欣欣向荣。
元朝至正四年(1344年),朱元璋17岁时在濠州(安徽凤阳)于皇觉寺出家为僧。他在寺中待了五十天,就离开寺院,云游天下。茫茫天地,身如飘蓬。朱元璋云游天下,荒山古寺成为他的栖身之地。
朱元璋云游三年,尝尽人间冷暖艰辛后,再次回到皇觉寺。他开始立志发奋读书,青灯古卷,早功晚课无一疏漏。朱元璋遍尝尘寰艰苦,归来后,身上自然多了几份豁达神气。据《皇朝本纪》所载,朱元璋居住的僧房,晚上远远望去,常常会发出一团红色的辉光,等到走近时,红光便消失了。众僧都感到很惊讶。一天,有一位红衣道人望着皇觉寺说:“将来这里会出现一位至尊。”
至正十一年(1351年),朱元璋接受汤和的建议,归附郭子兴,共建大业。他于乱中投军,驰骋沙场,统领千军万马,所向披靡。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国号大明,成为明朝的开国之君。因为朱元璋龙兴皇觉寺,因此寺名改为“大龙兴寺”。
朱元璋认为佛法有助于辅佐王朝教化。他说:“人皆在家为善,安得不世之清泰?” 为防止僧俗混淆,朱元璋制定颁布了《申明佛教榜册》,诏令各地僧司查验清理天下僧寺,出家人务必恪守清规戒律,欲还俗者任其还俗。
洪武十五年(1382年)六月,马皇后去世。朱元璋下诏,选择各地高僧入宫陪侍诸位皇子,以诵经祈福。明成祖在《御制大乘妙法莲花经序》中表示,佛法是“济海之津梁”、“烛幽之慧炬”。世人如果能够得到佛法,就像饥之得食,渴之得饮,寒之得火,热之得凉,贫之得宝,病之得医,子之得母,渡之得舟。
明英宗朱祁镇时期,拨出数十万内帑,修建大兴隆寺,寺院闳丽冠绝京都。明宪宗朱见深在位期间,曾经赐封437名法王和禅师,仅在京师一地就有数万名游方僧人。
明武宗朱厚照即位后的第二年(1507年),曾在一天之内,度四万名僧道出家修行。明神宗朱诩钧曾经下令,凡是皇室王子诞生后,都要剃度幼童作为王子出家的替身。大明京师,梵刹林立,伽蓝相连,蔚为壮观。
大明皇帝礼敬各派佛门,垂范天下,犹如点亮千盏明灯,照亮天下寺院,将全民向道推向高峰。在王朝光辉的笼罩下,少林寺也逐渐绽放光芒。
无言正道 锐志修行
大明万历年间,颇有名望的少林僧人是无言正道。正道16岁那年,先后目睹了奸臣严嵩罢官,其子严世藩下狱,郭希颜因犯颜直谏被杀,朱某臣自焚这些系列的世事,因而感到世事无常。他无心出仕官场,而是雅慕世外佛道,于是决定出家。
正道在上兰寺恰逢知休禅师,便向其询问出世的要旨。知休对他略为开示,天资聪颖的他,即刻颖悟。
正道参学三年后,知休教他到少林寺继续参学。临行前,知休禅师赠诗一首。诗云:
“世道如醪(音劳)饮者多,欢之孰不困沉痾。
弊囊安得百年共,旧习终难一旦磨。
白碧可轻时可竞,残编宜宝物宜和。
长途惜我无为赠,半幅遗程谩自哦。”
正道进入少林后,不分寒暑,孜孜不倦地锐志参修,心境颇为宏阔。他曾数次刺血,抄写经书,学佛志向非常精诚。据传说,他在睡梦中,目睹观音大士用净瓶中的水为他净洗身口意、眼耳鼻。
大明官绅 向禅成风
大鹏展翅振八极,浩浩乾坤荡雄风。当时在大明京师,官吏豪绅向禅之风,非常风靡。无言正道到京师后,提唱公案,他将许多晦涩难懂的经典讲解得妙趣横生。他每次开筵说讲,都有僧俗大众上千人到场,但人人恪守清规,场面庄严肃静。
明朝大臣董其昌邀请正道讲解禅意。焚香煮茶、习静作画、参禅奉佛、忏悔放生等等,成为官绅每日生活的主要课题。当官绅听说正道要离开京师,返回少林时,许多王公大臣竞相书赠诗文,惜惜道别。据说,当时有二三百人陪同正道,将他恭送到郊外,依依辞别。
无言正道戒行冰洁,辩词机敏,无论升堂说法,还是为众人解惑,都能以犀利的言辞摧毁众人心中的疑城。正道以大德震动京城,成为皇室贵族的座上宾客。龙华敖公赠诗,以“予章多宝气,一道烛中天”,表达他对正道的尊敬。
王子慕佛 显扬少林
周端王朱肃溱(音真)请正道禅师前往开封,恳求保寿的方法。正道说:“王位为宝,货财非宝;心王为宝,玩好非宝。心驰玩好,则心血耗竭,寿何可宝?心营货利,则怨诅丛生,寿何可保?” 正道建议他凝神养心,专心礼佛。心神宁正,时日长久自然体态安康。周端王当即慧悟佛在心中的意义。
周端王的世子周恭枵(音消)患有严重的脚疾,平日需要拄着拐杖才能行走。周端王请正道为其子治病。正道就牵着世子走了七圈,但见世子因疼痛浑身颤栗,须臾汗流如注。世子走完七圈后,就能扔下拐杖独自行走。正道叮嘱他们,平日起居要清心寡欲,精气充足,身体才会安康,也才会繁衍子嗣,安享福德。
周王府为正道在少林寺的南园修建了一座周府庵。当时,有八位王子先后跟随正道出家为僧,因此周府庵又称为“八王子院”。宫廷御医、名流才子以及武功高人,都跟随八位王子来到少林寺。少林禅学、武功和医药集于一身,于此时显扬天下。
端靖世子 绘制奇图
梧桐枝上凤凰鸣,凌风展翅舞翩翩。这世外的美景,会落入几人心桓?谁在拂青莲,谁又唱着警世的预言?
大明王室提振少林,还有一位王子也留下传奇。他就是“端靖世子”朱载堉(音玉)。朱载堉是朱元璋的九世孙,他精通数理、乐律,工于诗歌书法绘画,既是科技达人,也是艺术大家。朱载堉身在尘世,念在方外,留下许多警世篇章。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郑恭王朱厚烷被嘉靖皇帝削去爵位,关禁在安徽凤阳。郑恭王之子朱载堉当时年仅15岁。仁孝的载堉看到父亲无罪被监禁,非常痛心。于是,他就在监禁父亲的殿门外,修了一座土屋,里面只铺着一张席子。他一个人在那里生活了19年,只为陪伴父亲。一直到皇上赦免郑恭王,载堉才陪父亲返回王府。
这位传奇的世子为后世留下一件珍宝“混元三教九流图”,一直保存在少林寺内。“混元三教九流图”与《“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由朱载堉亲自创作,画面寓意深刻,令后世道奇。
混元,是指万物起始,浑然一体。朱载堉从宇宙的宏观角度,阐述出世间各门各派,都是从宇宙中所产生。整幅图案由三个圆组成,其中最大的圆,象征宇宙。第二个圆,即圣者的身体,从画面来看,他的身体和宇宙一样大,里面包含着释儒道三教。从正面看,秃顶的长者,代表佛家。稍换一个角度,左面头挽高髻的侧面像,代表道家;右面头戴儒巾的侧面像,则代表儒教。第三个圆,即圣者手中的圆环,呈逆时针旋转,由九片轮状型叶片围绕圆心组成。朱载堉形象的描绘出,三教九流在宇宙中,仅是沧海一粟。
这幅图的言外之意是,三教九流都在宇宙的造化下产生,而主掌万法之源的圣者,乃是一切智慧的源头。世人真正寻找和等待的,是那位缔造宇宙、包容佛道两家的宇宙之主。
明朝《永乐大典》记载了《帝师问答歌》,也称《烧饼歌》,是大明军师刘伯温向朱元璋讲的后世预言。刘伯温说,末法时期真佛不在寺院中,济世救人的弥勒佛掌握着“元头教”,意思是掌握着万法的源头,一切的根本。未来佛(弥勒佛)下世传法时,届时万法归宗。刘伯温的预言和朱载堉的绘画表现的内涵,不谋而合。
《混元三教九流图》一直保藏在少林寺中,为后世探知万法之源,认识宇宙的造化之功,提供了一条线索。
昊天空阔,鸿雁翩翩;银河耿耿,碧空流转。浩气清盈的嵩山,历经隋唐、宋元、大明,依然保持着坦荡的淳风。在远离人烟的地方,与清风为邻的少林古寺,随历史的车轮一起驶过大明的晔晔重阳,继续前行。
参考资料:
1.《御制大乘妙法莲花经序》(明)明成祖朱棣,永乐十八年(1420年)四月十七日
2.《河南通志》(清)王士俊等监修
3.《烧饼歌》(明)刘伯温
4.《明史》卷128 列传第16,刘基传
5.《明史》卷119 列传第7,诸王四
6. “混元三教九流图”及《“混元三教九流图”赞》(明)朱载堉
7.《少林史话》温玉成,金城出版社出版,2009年。#
(大纪元原创作品,请勿侵权)
责任编辑:张宪义、李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