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新中國》第二章 在線電視(MTV)戰爭(8)

伊森‧葛特曼
font print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我從來不去問魏為什麼這部片子對她有這麼大的影響,直到後來我逐漸對她有所瞭解後,才意識到她真是一個有趣的中國新一代,「紅色角落」中讓她落淚的並非與中國政府鬥爭的艱辛,或是那些貧苦的受迫害的中國老百姓,而是影片中白靈飾演的女律師。在這個角色中,魏彷彿看到了自己理想的化身:自信、積極進取、充滿理想且具有堅定的信念,在制度所允許的框架內為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中國而奮鬥;雖然事業還未成功,但是個人相當獨立;能與美國保持密切的聯繫,同時又不為這種關係所左右。

我開始為魏工作。一段時間後,我們成為了朋友,她向我講述她的故事。六十年代初期,魏出生在南京,她是一個地主資產階級或「黑五類」家庭的第一個孩子。她的祖母來自地主家庭,而祖父則擁有數間紡織工廠、貨倉,甚至兩個妻子。因此,魏出身富貴,享有高人一等的社會地位;但就在她四歲的時候,這些優越的條件在文化大革命浪潮的衝擊下變成了沉重的負擔,壓得她喘不過氣來。魏的父母被批鬥,魏也被送給親戚撫養。

就像其他在文革中受到迫害的人一樣,魏積極地投身共產主義理論,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想以此洗刷烙在自己身上的印記。她自豪地回憶起曾經有一次,她代表自己的學校獨唱了一首「東方紅」。但是,她始終未能擺脫「黑五類」的身分,無法享受進一步學習的權利,所有的機遇都向她關上了大門。當她還是少女的時候,她被送到山東南部偏遠的農村,與農民一起勞動,接受「再教育」。

魏靠著自身的努力克服了常人難以忍受的困難,身子弱小的她賣命地工作,博得了周圍人們好感。在某種意義上,她既吸收了毛澤東的集體主義思想,又接受了農村勞動的磨練,但仍未放棄個人的抱負。在她的回憶中,有一件事情令我感到非常諷刺。那是在一九七六年,當時她與朋友走在路上,公社的廣播公布了毛澤東的死訊,魏一下子跪在地上嚎啕大哭起來,彷彿自己的苦難到了盡頭。顯然,她的第一個機會開始向她敞開雙臂;四人幫被打倒後,大專院校恢復招收學生。她努力爭取這個應得的平等權利,為能進入大學而奮鬥。

魏終於如願以償地成為了一名大學生,在校園裏觀看了生平第一部令她激動不已的美國電視節目「海洋世界」。當時還有一位住校任教的美國教授,她逐漸成為美國教授的常客。就像所有在文革中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人一樣,她變成了理想主義者和嚮往美國式自由以及公平的人。同時,魏早已學會了如何適應現存的制度。曾經有人說過,只有加入這個制度才能改變它,魏直到現在都還堅信這一點。

需要再次說明的是,魏的故事其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很多中國人都從文革的經歷中學到了許多不同的教訓。有些人對當局失去了信心,成了革命分子或抱持不同政見,其中相當多的人離開了這個制度。有些人則是不斷掩飾心中的無助,成了拜金主義者或性解放主義者。這些在文革中倖存下來的人可能都有一個共同點:常年沒有安全感,無論說話還是做事都小心翼翼。而魏把自己所面對的問題處理得很好,甚至保持了非常積極進取的心態,她總結出的教訓是:要想成功,就必須做最壞的打算。這意味著要不斷地發掘多餘的可供選擇的新計畫,要像松鼠收集堅果那樣不斷地更新自己的商業運作網絡,營造有利於自己的氛圍,就像守衛在帝王陵墓入口的武士雕塑,將爭鬥、肅反和羞辱隔擋在外。

就在她第一次接觸美國文化後,魏決定逐步離開中國。為了通過托福考試,她在冰天雪地裏騎著自行車去英語補習班上課。為了拿到美國的學生簽證,她來到北京,在美國大使館前排了好幾天的隊。八十年代中期來到美國後,她沒有費力在有關美國學術研究或資本主義體制方面發展,而是把自己變成了罕有的美國電視紀錄片領域的中國專家,最初是在「西北太平洋」,然後是紐約市。在有關中國的作品中涉及的通常是具有政治敏感性的主題,比如人權狀況和天安門事件等。相應地,魏有了新的轉變,也就是在看完「紅色角落」後,我從她身上發現的轉變,她抱持的是不同的政見。魏在電視紀錄片這個行業中獲得了許多榮譽(特別是關於天安門屠殺事件的作品),在這當中她與天安門事件的流亡者、美國學者以及中國政治家都建立了關係。但這還遠遠不夠,她還有更遠大的目標,那就是重新回到中國,創立一個獨立的最終主導中國電視業的電視製作集團。

一九九四年,她搭飛機回到了中國,住進了酒店,開始到處打電話應徵中國電視業執行主管的職位。她發現在自己離開後,北京有了很大的變化,成了創業的熱土,在索尼和其他一些企圖在中國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的企業的大力贊助下,中國的傳播業在技術設備的更新上有了很大進步。被允許在電視上播出的作品反映的卻是另外一種主題,在獵獵飄揚的五星紅旗下,沿著黨的政策前進,不斷進取,節目的內容沒有任何創意。滿足容易使人不思進取;因此,魏決定再次調整她的人生定位,她不再是一個持不同政見的勇於揭露真相的電視紀錄片製作人,而是一個純粹的美國電視娛樂節目製片人。

當時,中國政府並不鼓勵獨立的電視製作公司,傳播業是禁止引入國外資金的;因此,魏只能悄悄地進行運作。魏認識一個交遊廣闊但毫無商業頭腦的高幹子弟,他擁有一家瀕臨破產的製作公司和允許外國人為中國電視行業製作電視節目的特許經營牌照。魏想辦法接下了這間公司並取得特許經營牌照。有了這個平台後,她很快就與中央電視台簽下合約,獲得幾個體育節目的製作權和一場包括西方電影在內的電視雜誌展覽會的舉辦權。

魏所採取的方法是,帶著一群年輕的北京雇員到歐美舉辦的電影節進行採訪。在當地的拍攝過程中,她會攔住一個美國的影視明星,直截了當地問他的收入是多少,並追問確切的數位,因為這是財迷心竅的中國觀眾所關心的話題,而不是去追問他的政治態度或是性生活的細節。中國觀眾欣賞魏的那種帶有東方特色的美國式的冒險舉動。她逐漸成了下一代中國人模仿的偶像。

(待續)

轉自【博大出版社】
更多訊息……(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這個號稱「資訊爆炸」的時代,威脅要以「非和平手段」對付台灣的那個自稱「和平崛起」的中國,卻以舉國之力「封鎖資訊」,讓人性貪、惡的一面在黑暗中得到滋養與掩護,產生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新」中國。
  • 在這本書中您或許會發現有些詞句、想法及一些作業上的假定是非常美國式的。那是難免的,因為我是美國人而且待在中國的時間不夠久,無法改變這個基本的事實。但同時我也是故意這麼寫的。
  • 一九九八年的感恩節,寒風掠過大西洋沿岸,但是在南安普頓(Southampton)海邊的房子裏,卻是溫暖而明亮的。我與泰瑞.哈爾塞(Terry Halsey)一家人在一起,傳統時刻已經來臨,桌子上擺著一隻巨大的火雞,泰瑞的母親在旁邊看著;身穿白襯衫、打著領結的男孩子都爭先恐後地搶占有利位置。他們站在桌子的周圍,面龐泛出馬提尼酒的紅暈。到了晚上,我們還要舉行一場閉著眼睛品嚐美酒的派對,作為慈善的叔輩,我還要為孩子們辦一場品嚐佳得樂(GATORADE)飲料的競賽。我們陶醉在歡樂之中,這時泰瑞示意我低下頭,他想對我說一些悄悄話。
  • 如果不是妻子堅持的話,我真的沒心思去參加這個被稱為「即興表演」的現代藝術展。我們倆騎上自行車,妻子說,藝術館座落在紫禁城正西一個不顯眼的庭院裏。我們並排騎著車,我很認真地問她「你覺得我們過得開心嗎?」她給了我一個肯定的回答,眼神裏帶著微笑,春天的空氣裏似乎充滿了兩個外國人在一種陌生的文化中獲得的滿足感。
  • 我開始意識到應該做些什麼,我催促妻子趕緊與其他來賓打招呼和交換名片。然後我們和那名南斯拉夫記者一起出發,騎著自行車朝東直奔美國大使館而去。路上我們向一名叫湯迪的中國朋友打招呼,她當時正要去做按摩。現在想起當時的情景就像夢境一樣,途中我們幾乎改變主意到書市去,但就在那時,南斯拉夫記者的手機響了起來,他被告知,大使館附近確實有事情正在發生。
  • 嚴冬過後迎來了一九九九年的早春,王感覺到校園裏瀰漫著越來越緊張的氣氛。天安門大屠殺發生在一九八九年的六月四日。隨著天安門事件十周年日子的來臨,整個城市的電腦螢幕上經常彈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電子郵件,特別是在校園網上。他們稱之為「傳單郵件」,是持不同政見的團體透過中國大陸境外的伺服器發送過來的。也許在網路還不甚發達的中國,這種在網上主動提供資訊的做法對大學生來說是新鮮事。大學生對這種傳單郵件進行了譏諷,王也不例外。這樣的舉動無疑是為了自我保護。但是王還是想知道,這些不同政見人士怎麼會有別人的電子信箱位址呢?
  • 現在,在這個周六的下午,王高舉著他的標語,帶領著北京大學的學生來美國使館前示威。每次經過美國使館前,他都會異常興奮。但是,當他呼喊口號和揮動拳頭時,他感到自己好像赤裸裸地暴露在陽光下。他的勇氣和突出表現使他成為關注的焦點,也許中國共產黨可能再次鎮壓,那時候自己豈不也會跟著倒楣嗎?遊行示威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他借了一個手機,找到一處相對安靜的角落給自己的母親打電話。他在電話裏與母親告別,他預感到即將有事情發生,但請不要忘記他所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然後他回到了示威的人群中繼續進行抗議,就在這時候,他的北京大學的同學向美國使館投擲了第一塊石頭。
  • 從一開始我認識的所有美商代表中,美國商會主管麥可‧佛斯特(Michael Furst)是我最喜歡的一個人。部分原因是他在官僚內部爭鬥中非常頑強,部分原因則由於他到北京的金山不完全為了錢,而是為了領略攀登的挑戰。邁可喜歡危機,對美國商會所扮演的第三方溝通角色和起到的撫慰作用尤為自豪。他並不把這些純粹看做是為了自身商業利益的舉動。他會注視著你的眼睛,笑著問:中國人反美能對誰有利呢?我們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與中國人打交道,所達到的親密程度根本不是美國外交使團能想像的。我出去到山裏邊,和這些人一起喝白酒。我們知道該做什麼。(暗示國務院一竅不通。)
  • 接下來的星期一是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妻子已經從緊張的狀態中擺脫出來。使館區的示威事件簡直占據了我們的整個周末,與每一個中國人接觸的過程中都使我們有血債血償的感覺。妻子是一個性格堅強的女人,但那天她竟然懇求我不要去上班。我只好安慰她:只要我跨上那輛破舊不堪的自行車,人們都會認為我只是一個在北京打工的外國人,而不是一個在錯誤的時間和錯誤的地點出現的美帝國主義者;我的墨鏡將會遮擋我那惶恐不安四下張望的眼睛;我會非常小心保護自己的。雖然如此,她還是把幾張寫有「深表遺憾」和「一場意外」等漢字的卡片放進我的衣服口袋裏,以備不時之需。
  • 這並不是我首次看到這樣的節目。一個月前,魏的電視公司為了製作一部促進中美兩國合作和相互理解的片子,曾經與一個北京電視台的新聞攝製組舉行過茶會,探討在這個專案上進行合作的可能性。對方私下讓我們觀看了他們最新製作的短片。故事以新聞報導的形式開頭,一個戴著像賽馬選手的護目鏡般眼鏡的主持人敍述主題:柯林頓轟炸伊拉克系列。片中有一個簡介,主要是介紹波灣戰爭的背景,以及美帝國主義在科索沃和世界各地暴行的內在關聯,並指出這一切都是為了經濟利益;然後是兩分鐘的動畫,配上同樣傷感的背景音樂:美軍轟炸機、黑壓壓的美國大兵、驚恐萬分的伊拉克兒童,以及哭泣的中國兒童。這種風馬牛不相及的剪輯方式好像是中央電視台一貫的手法。他們甚至給這部短片起了一個我在中國電視台系統中首次聽到的名字:「在線電視戰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