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李安的《臥虎藏龍》打破美國市場大門,一系列功夫影片風靡世界,使西方社會逐漸認識了一個不同從前的中國。此類影片以其強大的明星陣容突現中華民族優越的形象,並強化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念。最近,喬治亞科技大學漢語教授保羅‧福斯特(Paul Foster)為《外交政策聚焦》(Foreign Policy In Focus)雜誌撰文,對這一現象進行了分析。文章稱,中華以一個充滿活力、快節奏、並且有著嚴於律己的儒家傳統道德文化的民族出現在功夫影片中,也暗示中國並不屈從於、而是多少優越於西方,它具有成為強大國家、多民族帝國和扮演國際重要角色的能力。
異國文化的魅力
長期的文化熏染為西方社會對於東方文化的接受與渴求奠定了基礎。七十年代,大衛‧卡拉丁(David Carradine)向電視觀眾介紹了少林武術的魔力,李小龍以傑出無比的功夫吸引了電影觀眾。八十年代,《星球大戰》的主戰力量運用的是中國功夫裡來自宇宙的力量-「氣」。
過去十年間,隨著好萊塢對影片製作技術、明星、導演和功夫風格的要求提高,功夫業終於全面走向國際化。功夫電影的風靡使中華文化價值被西方和亞洲大眾所接受。像《臥虎藏龍》這樣的影片在國際市場上的成就再一次肯定與堅固了中華文化的價值。福斯特認為,通過這些成就,中華功夫終於「賺」回了屬於它的文化寶藏之美譽以及世界對華人文化的欣賞。
視頻:少林功夫 精彩集锦
身份的象徵
從20世紀的後半期開始,武打小說在中國暢銷,以金庸及其他作家的小說為代表,一系列武打小說被改編為電視劇和電影。民族身份的象徵同時也包括種族象徵,金庸的小說頻頻亮起朝代間對國家主掌權的爭奪而引起的種族衝突,漢文化的優越性通過小說中的正義鬥爭再一次被突顯。
此外,功夫電影同時也向觀眾提供了一個複雜的社會價值觀,增強和挑戰觀眾對中國古代以及現代文化的解讀。文化價值觀,如儒家對王權、中央權威、教育、以及道德的尊崇,與劍術(類似書法)、擊敗敵人時吟誦的詩詞、以及對師父及國家的忠誠等交織一體,同時,這些電影也並列表現了個人的修養以及國家的精神抱負。福斯特說,中國人對「天下」二字的解讀(天之下所有)給讀者創造了一個想像空間,那就是中國正在上升為21世紀的工業力量的先鋒。
東方勝於西方?
中國優越於西方是電影裡一直常見的主題。例如在《西域威龍》裡,一個正直忠誠的皇家禁衛去野蠻、暴力的美國西部營救皇家格格的故事。《尖鋒時刻》裡講述的是一個勤懇、老實的香港警察用他的功夫和智慧巧勝笨拙、傻氣的聯邦調查局警探,營救出外交官女兒的故事。在這些電影中,西方的夥伴成為了中國武士忠誠、機智、廉潔、勇敢的襯托,打敗西方列強成為中國英雄的一大定義。
文章指出,中國功夫電影的發展,反映中國整個民族從帶有20世紀民族自卑感轉向對中國價值及能力的發掘,這表明了一種中國意識的成熟。
西方從功夫電影中瞭解中國,更正了以往認為中國弱小的觀念。通過成功出口明星、導演、風格和功夫,中國形成了一個推廣其文化價值的平台。由於同樣原因,西方觀眾看到的是更加正面、積極的中國,而不再盲目的接受19世紀、20世紀早期半殖民地時期對中國形成的偏見和狹窄認識。
《功夫》顯功夫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前40年裡,中國電影處於專制政策的嚴密控制之下,於是香港成為華語電影製作的中心。如今,在功夫電影大顯潛力後,許多有才華的中國導演也開始紛紛效仿角逐商業電影上的成功。
借鑒金庸的文學與電影相結合,周星馳的電影《功夫》是一部振奮人心的漫畫小說。《功夫》在台灣和香港贏得了至少21個獎項和提名以及2005年在北美獲得最佳外語電影的嘉獎。作為編劇、導演和演員,周星馳借用了李小龍變化多端的功夫動作和金庸筆下創造的角色。
然而,周星馳在《功夫》中表達的是中國可以超越狹隘的民族主義和國家認可的問題,充分擁抱自己的文化形式。文章指出,中國不再需要【像當政者那樣】用民族主義思想向現代國際社會宣揚它文化的優越性而封閉自己在21世紀的發展。功夫影片的民族主義和國際主義為中國和西方的觀眾們展現了一個強壯的、博大精深的中國武術與文化觀。(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