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健康養成記】

有過性行為者8成機率感染HPV? 2招速效抗病毒

文 / Amber Yang

專家表示,有過性行為者,八成機率會感染HPV病毒,如何透過中西醫合治療,讓身體快速康復?(David A Litman/Shutterstock)
人氣: 2624
【字號】    
   標籤: tags: , , ,

醫學發現,子宮頸癌、肛門癌、口咽癌,甚至菜花(尖銳濕疣),都跟HPV(Human papillomavirus,人類乳突病毒)有關。台大醫院婦產科醫師黃佩慎表示,有過性行為者,八成機率會感染HPV病毒;台灣上璽中醫診所院長余雅雯分享,如何透過中西醫合治療,讓身體快速康復!

在世界範圍內,宮頸癌是女性第四大常見癌症,絕大多數宮頸癌(超過95%)是由HPV引起的。但不是只有女性才會被HPV感染。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2017年公布的一項數據顯示,在2013-2014年國家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期間,共有1868名年齡在18至59歲之間的男性接受了檢查,其中,生殖器HPV感染的總體患病率為45.2%,已經高於女性的42.5%。此外,據估計,僅在美國,每年新增超過9000例HPV相關癌症發生在男性中,占陰莖癌的63%、肛門癌的91%和口咽癌的72%。

HPV你認識多少?

黃佩慎表示,有一半患者會感染到致癌型HPV。但一般來說,病毒會被人體的免疫功能代謝掉,如果患者免疫力弱,病毒就會長期潛伏,當免疫力差或年紀愈長、代謝力愈差時,就容易發病。

不幸罹患菜花型HPV患者,可透過西醫的藥膏塗抹、電燒或手術將表面的突起物消除;對於罹患致癌型HPV患者,黃佩慎建議,需要每年做抹片檢查追蹤癌前病變情況。通常感染致癌型HPV,要經過數月、數年甚至幾十年,經過輕度、中度跟重度癌前病變,才會變成真正的癌症,在此前透過檢查割除癌變部位即可。

但黃佩慎強調,手術只能割除病變處或突起物,而真正代謝掉病毒,或不再發作,還是需要靠自身的免疫力,老年人、睡眠不好的人、孕婦跟小孩都是免疫力低下族群,所以平日應有規律的運動、睡眠、飲食,必要時補充一些維生素,來提升免疫力。

HPV的相關知識。(健康養成記/大紀元)

 

中醫怎樣看待HPV感染

余雅雯表示,中醫將HPV所造成的病症統稱為下焦濕熱,下焦就是肚臍以下的部位,凡泌尿系統、生殖系都屬於下焦,而發生在生殖器的感染,多屬濕熱所造成的慢性發炎或急性發炎。

在中醫看來,許多疾病是由環境中的力量引起的。這些力量被稱為六大外邪,分為風、寒、暑、燥、濕、火。中醫認為很多疾病都是外邪入侵所致。

雖然每年都有夏天,每年都會滿身大汗,但病毒就是當我們的免疫力不佳時伺機而動,余雅雯表示,脾腎兩系統掌管人體免疫,腎跟免疫球蛋白相關,脾跟營養吸收相關,先天免疫系統要跟後天營養吸收互相搭配,才有辦法抵抗病毒。

七類族群容易感染HPV病毒。(健康養成記/大紀元)

 

除了前面提到的族群外,健康成年人在感冒、嚴重疾病過後、懷孕及熬夜、出差時都容易出現免疫力低下。這些人在感染HPV後可能出現以下症狀,都可能是患病警訊,應該留意:

1.女性陰道分泌物變多;

2.反覆發炎;

3.下腹常覺得悶痛或感到腰酸。

中西醫合治一週見效

清除HPV所造成的癌變或突起物,余雅雯認為,中西醫分階段合併治療效果最佳。她分享病患透過中西醫治療的一個案例。第一階段先清除癌變或突起物,該病患透過西醫的手術及藥膏,同時搭配中藥調理治療,一週就可見效。

第一階段:薏仁清除斑疣痣

余雅雯利用薏仁清除斑疣痣的特性,以大劑量薏仁協助身體代謝不良贅生物。斑疣痣在中醫來看屬於痰濕(一種病症名,指體內的氣血津液運化失調)引起的皮膚突起物,所以無論是青春痘、性器官黏膜的突起物或是病毒疣,都可以藉由薏仁,去除表面症狀。

另外,中藥的黃芩、黃蓮、黃柏、半枝蓮,其實都有內服外洗抗病毒的作用,可作為替代方案。

中西醫合治HPV 一週見效。(健康養成記/大紀元)

 

第二階段:補脾胃、強化免疫力

清除掉表面看得見的贅生物後,還需要幫助身體代謝掉體內的病毒,第二階段重點是補脾胃、強化免疫力。

補脾胃的中藥包含四君子湯,另外針對不易入睡、睡眠品質不佳或常熬夜的患者,肝功能比較弱,容易累積毒素,直接影響脾胃代謝,因此提供安眠中藥,提升睡眠品質,也可以增加免疫力。

其實婦產科診所有大比例患者為HPV病毒苦惱,余雅雯提醒,夏天天氣濕熱,平常保健一定要將環境除濕,保持乾燥,也不要吃過多的冰品涼飲,累積身體濕氣,如果不幸罹患HPV病毒也不需緊張,輕鬆的心情面對病毒,才能增強自己的免疫力,身體康復更快。

以上提到的草藥中的一些可能聽起來很陌生,但很多都可以在保健食品店、亞洲雜貨店買到。@◇

了解更多HPV相關信息,請點擊下方視頻: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責任編輯:劉曉真、李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