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讀三國」系列十六:七擒孟獲 以德服人

【讀三國】七擒七縱 諸葛亮仁德服蠻王

作者:柳笛
font print 人氣: 3980
【字號】    
   標籤: tags: , , , ,

諸葛武侯領兵作戰,善以智勝,而非蠻力;攻心為上,注重心戰,因而留下火燒博望、巧借東風、空城計等著名戰例。在他的軍事生涯中,有一場特殊的戰役,數次與敵周旋,將勝券在握的戰事變為一場出生入死的硬仗。

當今流傳著一副數字對聯,涵蓋諸葛亮一生盛事,上聯爲:「收二川,排八陣,七擒六出,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其中頗為複雜「七擒」,便是那場七擒七縱、以仁義感化反叛蠻王的特殊心戰。

自蜀漢先主劉備病逝後,諸葛亮為報三顧之恩、託孤之重,一力擔負起振興漢室的重任,悉心治蜀,實現米滿倉廒、財盈府庫的富庶盛景。後主建興三年,戰事又起,西南邊陲的蠻王孟獲起兵十萬造反,並勾結三郡太守犯境侵略。諸葛亮立志統一中原,然南蠻不服,實為國之內患,無法專心討伐吳、魏;南蠻遠在邊境,不如漢人受禮樂教化,平叛容易,收服甚難──遂決意領兵出征。

諸葛亮點兵五十萬,略施巧計便收服三郡太守,在永昌城得賢士呂凱輔軍,並得《平蠻執掌圖》,如虎添翼。接下來,諸葛亮將展開南征重任──收降孟獲。

元末明初羅貫中《三國演義》插圖。(公有領域)

一擒一縱  言激大將

孟獲那邊派出三路洞主,各引五萬蠻兵抗蜀。諸葛亮聞訊,即遣諸將分頭迎擊,故意不用先鋒趙雲、魏延,以激將法激其鬥志。兩人果然一鼓作氣,點精兵奇襲三洞主大寨,令其一死兩逃,這才收軍回見諸葛亮。眾人因惋惜走脫兩洞主時,諸葛亮卻大笑說,二人已被拿下。

原來,諸葛亮觀圖本,早知蠻兵各寨的方位,故意激起趙、魏二將之銳氣,深入敵腹,先破一寨,再分兵進攻另外兩寨,並暗中吩咐伏兵以接應。若二洞主趁亂脫逃,預設的伏兵便可一舉擒拿。諸葛戰術,不僅知己知彼,更善設連環妙計,令敵無處可逃,無怪諸將得知真相後皆拜服於地:「丞相機算,神鬼莫測!」

那被俘的二洞主董荼那、阿會喃意外受到蜀軍優待。諸葛亮賜以酒食衣物,吩咐他們勿再助惡,後放其歸洞,教二洞主感恩義而泣拜。蠻、蜀初戰便遭大敗,孟獲必不甘心,諸葛亮算準他會親征,遂設計擒拿。

果然,孟獲披紅錦袍、跨赤兔馬,大起蠻兵迤邐出兵。迎敵的先鋒是王平軍馬,佯作軍陣不整之態,以輕敵心,並一路敗逃,引蠻兵至伏兵處。約二十里,兩路蜀軍突然殺出,與王平前後夾攻,令蠻兵大敗,孟獲死戰得脫。孟獲潰逃之際,又遇三路追兵,並與趙雲、魏延二將衝殺,終於力盡被擒。

漢營中,諸葛亮念及俘兵的親眷日夜懸心,下令全部釋放。蠻兵大感恩德,拜泣而還。而孟獲心高氣傲,不肯服輸。他說:「山僻路狹,誤遭汝手,如何肯服!」諸葛亮卻不急不怒,賞賜衣食、給予鞍馬後「放虎歸山」。孟獲臨行前放言,若諸葛亮能再擒他,才肯拜服。

孟獲畫像(公有領域)
孟獲畫像(公有領域)

心戰為上 欲擒故縱

諸葛亮滅蠻兵,易如探囊取物。若在生擒孟獲後便處置蠻人,戰事即可告終。而諸葛亮偏做起「無用功」,釋放蠻兵,延長毫無懸念的平叛之戰。而在出征前,蜀將馬謖一席話已道明諸葛亮的良苦用心。他認為蠻兵自恃身處偏遠險要之地,若僅用武力強行鎮壓,待蜀中有變,將再次造反,危及蜀漢統一大業。

用兵之道,在於「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只有令蠻人心悅誠服,蜀漢才可真正獲得南方的安穩,諸葛亮北伐討敵,方無後顧之憂。

孟獲此時卻如懵懂孩童,不識丞相仁心,復糾集十萬餘眾,意欲憑藉瀘水天險,深溝高壘與諸葛亮持久作戰。哪知諸葛亮早識破玄機,派出一隊壯兵,在當地嚮導指引下夜半渡河,截斷孟獲糧道。曾受諸葛亮大恩的洞主董荼那,不忍負漢,不戰而還,被重責一百軍棍。蠻兵聚而商議,大家皆因被孟獲逼迫而反,而諸葛亮神機莫測,當世無雙,對俘兵更有活命之恩。他們決定聯合董荼那,趁孟獲醉酒時捉拿,押送至諸葛亮處。

人心盡向蜀漢,唯獨孟獲冥頑不靈。再次被擒,他認為諸葛亮「勝之不武」:「此非汝之能也;乃吾手下之人自相殘害,以致如此。如何肯服!」諸葛亮亦不計較,賜酒食後,帶他觀看寨中糧草、軍械布置,並依禮送回。

兩番被擒的孟獲,自以為知曉漢營虛實,也學著用計取勝。他派弟弟孟優詐降漢營以作內應,而自己將夜襲蜀漢大營,誓擒諸葛亮。而諸葛亮早在帶他參觀營寨時便設下三擒之計,孟優詐降無異於自投羅網。果然,諸葛亮將計就計,將投降者灌醉,孟獲趕來時,只見一座空寨。

寨外,三路蜀漢精兵殺出,大破蠻軍,孟獲隻身潛逃,三次被擒。孟獲以弟弟貪杯之故強行狡辯,繼續出爾反爾:「此乃天敗,非吾之不能也,如何肯服!」諸葛亮反如師長一般,笑勸他勤攻韜略,早用良策,第三次將他放回。

五擒五縱  神兵下凡

孟獲三番落敗,更失去瀘水屏障,忿忿然退回本洞銀坑洞,不惜重金聚合多方部落,得兵卒數十萬,準備他日大戰。而諸葛亮不辭艱險,深入險地,繼續為收服蠻夷之心、報答先主之恩而夙夜憂勞。蜀兵巧渡西洱河後,築起三個大營,以待蠻軍。

兩軍於西洱河畔相會,一方是披犀甲、頂紅盔、執刀乘牛的孟獲,口中辱罵不止;一方是綸巾鶴氅、羽扇輕搖、乘駟馬車的諸葛亮,儒雅飄逸由眾將簇擁而出。諸葛亮見蠻兵凶悍,氣勢正盛,下令退兵堅守,暗中已布下擒敵計策。待蠻軍懈怠時,表面上棄寨而逃,實則繞到蠻軍後方,斷其後路。

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其中第四次,孟獲騎著大紅牛,率領蠻兵吶喊著衝向蜀軍營寨,結果中了諸葛亮的計謀,全跌進陷阱裡。(繪圖:古瑞珍/大紀元)
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其中第四次,孟獲騎著大紅牛,率領蠻兵吶喊著衝向蜀軍營寨,結果中了諸葛亮的計謀,全跌進陷阱裡。(古瑞珍繪圖/大紀元)

在諸葛亮的巧妙布局下,蠻軍大潰,孟獲逃入樹林,見諸葛亮,怒而猛攻,不料還未近身便墮入陷坑中,四番被擒。孟獲自以為誤中詭計,死而不服,揚言:「若敢再放吾回去,必然報四番之恨!」諸葛亮依舊笑而遣之。

時近盛暑,孟獲兄弟心生毒計,投奔朵思大王的禿龍洞。因洞外僅有兩條路通行,蠻軍便將可通人馬的「生路」封堵,獨留一條「死路」給蜀軍。「死路」山險路狹,毒物叢生,更有瘴霧與毒泉害人性命,孟獲此番設計,竟是要陷諸葛亮等人於絕境。

果然,諸葛亮率軍走進「死路」而遭遇阻遏。路經一座古廟,原來是為曾經平亂至此的漢將軍馬援所立。縱然逃生之事一籌莫展,諸葛亮卻暫駐軍隊,向馬援英靈誠心禱祝。其敬仰之心感天動地,竟引來山神顯靈相助,指引蜀軍尋一位萬安隱者,其居所附近的泉水與藥草正是毒泉與瘴氣的剋星。

不施巧計,不靠心戰,諸葛亮在絕地中,憑藉一顆為國為民的仁義之心,便成功走出「死路」,毫髮無傷,可知平南之行乃是人心所向,天意所授!朵思大王獲知,更為驚歎:「此乃神兵也!」蠻軍氣勢已衰,猶作逆天之爭。豈料早有棄暗投明的楊鋒洞主假意助戰,卻在筵席中生擒孟獲等人至蜀寨。

孟獲仍不醒悟:「非汝之能,乃吾洞中之人,自相殘害,以致如此。」並賭誓,如果諸葛亮能在擁有三江之險、重關之固的祖居銀坑山擒拿他,願子子孫孫傾心歸漢。諸葛亮依然不計前嫌,允諾釋放。

覆巢之後  又遭火攻

蜀軍攻打三江城時,遭守城蠻兵的毒箭,中箭者即死。諸葛亮即刻下令閉寨五日,卻於第五日黃昏準備反擊,命十餘萬軍士各備衣襟一幅、包土一包,置於三江城下,堆砌幾處斜台。蜀軍登台而攻城,而蠻兵數日懈怠,未及放毒箭而城破。孟獲妻祝融夫人請纓出戰,擒拿蜀將兩名。祝融氏本欲斬之,幸被孟獲攔下。

此時的孟獲已有感於諸葛亮放生之德,認為殺蜀將是不義之舉,決定生擒諸葛亮之時,再光明正大地處置蜀軍。祝融氏再戰,蜀將得諸葛亮授計,輕易將其生擒,並用她換回俘虜的二將。孟獲則再請高人,派出善驅猛獸的木鹿大王。

趙雲、魏延引兵對戰,見敵軍皆是裸身赤體、佩戴尖刀的醜陋蠻兵,木鹿大王更是騎著白象,持怪異法器而來。只見木鹿口念咒語,搖動法器,頃刻間風沙大作,無數虎豹凶獸向蜀軍進攻。趙、魏上陣無數,也未見此陣仗,只得倉促收軍,回營請罪。

諸葛亮卻笑言,已備下破陣寶物。再次對戰時,蜀兵乘著外刻彩畫巨獸、內裝煙火之藥的紅油櫃車對陣,待猛獸出擊時,驅動櫃車口吐火焰、張牙舞爪迎擊,令眾惡獸畏懼而逃。蜀兵鼓角齊鳴,奮勇衝殺,一舉攻占銀坑洞。

孟獲敗而不餒,欲再用詐降計矇騙蜀軍,卻被諸葛亮一眼識破,就地擒拿。孟獲說:「此是我等自來送死,非汝之能也。吾心未服。」只道若是第七次被擒,方能傾心歸服。兼具智、仁、勇的諸葛亮第六次放走了孟獲。

第七戰,即最後一戰,孟獲令殘部投奔烏戈國。國王兀突骨有日食惡獸之癖、刀槍不入之能;手下兵卒更有神器藤甲防體,渡江不沉,刀箭不侵,可謂一支虎狼之師。蜀軍初會藤甲軍,果然敗退而還。諸葛亮遍觀地理,選定盤蛇谷為破敵之地,布下完美的火攻計。

再次出戰,魏延之師且戰且退,連敗十五陣、棄七寨,兀突骨不疑有他,一路追擊至盤蛇谷。谷中早已設置火藥與引火之物,待蠻兵入谷,立即引燃。谷中火光亂舞,三萬藤甲軍被烈火焚燒,皆死於谷中。孟獲引兵助戰而來,才知藤甲軍大敗,與蜀軍在混戰中大敗而逃。

孟獲逃至一處山凹,羽扇綸巾端坐小車的諸葛亮卻在此等候多時,輕易將其擒拿。雖有七擒孟獲之功、火攻藤甲之勝,諸葛亮卻無半分喜悅,反而為烏戈國戰死的將士而悲嘆:「使烏戈國之人不留種類者,是吾之大罪也!」

而孟獲那邊,卻有一人傳達丞相之命:「丞相面羞,不欲與公相見。特令我來放公回去,再招人馬來決勝負。公今可速去。」孟獲七次戰敗,得七次放還,終於大徹大悟,決議忠心歸降。他垂淚道:「七擒七縱,自古未嘗有也。吾雖化外之人,頗知禮義,直如此無羞恥乎?」便肉袒匍匐至諸葛亮帳下,發誓永不反叛:「某子子孫孫皆感覆載生成之恩,安得不服!」

之後,諸葛亮令孟獲永為洞主,蜀漢南方悉平。《論語》有言:「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蜀漢南征一行,不求戰事成敗,只為教化民心而來,最終以博愛重諾之舉啟迪蠻王善心,將仁德治天下的理念遠播蠻荒,其功德更甚於平亂之績。而諸葛亮在戰爭中,七擒七縱,識英惜才,力保其類,彰顯其寬仁高德之行;深入不毛,無懼生死,以誠動天,更演繹忠貞報國之義!@#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饅頭以麵粉和水發酵後蒸煮而成,一般圓形,大小從直徑4釐米左右到直徑15釐米左右均有。饅頭是中國傳統麵食,是中國北方傳統上的主食之一。
  •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該書緊緊圍繞一個「義」字,深刻的表現了魏、蜀、吳三股勢力之間鬥智鬥勇的較量,生動的描述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個世紀的歷史風雲,成功的塑造了一批鮮明生動的歷史英雄人物,包括劉備的仁義、曹操的奸詐、關羽的忠義、張飛的勇猛、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周瑜的忌才妒能、孫權的委曲求全、袁紹的優柔寡斷等等。
  • 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已經為劉備規劃了北伐中原、復興漢室的願景。劉備託孤之後,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更是以「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復興漢室,還於舊都」作為他報答劉備、忠於劉禪的職分。然而,蜀國大後方「南中」並未平服。三國時的南中,主要指今四川南部和貴州、雲南等地。這裏居住著一些少數族裔,漢代統稱為西南夷。
  • 英雄的力量有多大?武則屢出奇兵,攻無不克;文則運籌帷幄,縱橫雄辯。三國的「智絕」諸葛亮正是這樣頂天立地的大英雄。作為開蜀軍師,他一人之計策可退曹操數萬大軍;而在治國謀略方面,更展示出超凡的智慧與辯才。
  • 撥開裊裊瀰漫的大霧,衝破拍岸卷雪的驚濤,但見江心月白,舳艫千里,絕代奇才諸葛亮馭二十輕舟,直趨曹營重地。任舟中人驚慌失措,舟外擂鼓喧天,諸葛亮則氣定神閒,舉杯小酌,靜待一場絕妙好戲。
  • 三國時期有一場最重要的戰爭,奠定三足鼎立的格局;演義小說裡也有一雛濃墨重彩的重頭戲,既有千軍萬馬、英雄雲集的壯闊,亦有連環奇策、風助火攻的神采。這便是被歷代文人爭相傳頌的赤壁大戰。
  • 傲慢與偏見
    《傲慢與偏見》故事中,伊麗莎白的偏見產生於她的視角和觀念。當她站在自己的生活圈子裡、用自己僅知的生活經驗和思考方式為標準去衡量達西時,達西怎麼看都是傲慢的、不招人喜歡甚至是令人氣憤的。
  • 老話講「妖不勝德」,在《西遊記》中,作者對一些小妖出場的描述也很真實生動且耐人思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