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正孩子偏差行為 這一招比懲罰更有用
懲罰是羞辱,它是違背教育意義的。它建立的是成人對孩子的控制權,而不是孩子對錯誤的意識。一般來說,它和「錯誤」無關,強調的是孩子的罪惡感,而不是如何修補。
親子互動八大教戰守則 正向面對孩子的情緒
孩子情緒失控,是我的問題嗎?親子互動八大教戰守則,讓我們正向面對孩子情緒。
孩子常吵架怎麼辦?衝突是機會教育好時機
孩子們常吵架該怎麼辦?問「怎麼了?」既沒幫助又有風險。「誰先開始的?」也是一個陷阱問題,只會讓孩子開始替衝突辯解。面對孩子吵架,除了讓許多父母感到煩躁、頭痛外,還可以做些什麼來修復手足關係呢?
教寶寶收拾玩具 爸媽親自示範效率更高
整理房間常常是親子關係衝突的來源。但父母如能一步步幫助孩子建立收拾玩具的好習慣,不僅能節省父母花在家事上的時間,對於孩子更是有意想不到的幫助。當孩子學會了收拾玩具,我們幫助孩子在幼兒時期建立的好習慣也隨之而生。
62%的父母感到倦怠 緩解壓力的三個祕訣
「職業倦怠」(burnout)這個詞通常與職業相關的壓力聯繫在一起。但是,為人父母的工作對人的心理健康造成的傷害並不亞於一份有償工作,而這種工作往往是無形的。
爸媽強迫分享?千萬別讓孩子誤以為是搶劫
六歲之前還是處於自我為中心的時期,沒有所謂的「他我概念」,如果這時強迫孩子分享,其實是搶劫的行為,要讓孩子懂得「分享」,應該先滿足孩子的占有欲,然後藉由模仿、身教、品格教育,逐漸成形。
兩代教養不同調?「三明治說話術」一招化解
教養不同調的照顧者,有時候是老公或老婆,更多的情況是上一代長輩,甚至是保母。因此當教養不同調的時候,騎虎難下,父母該怎麼辦呢?
孩子愈大越難管教 專家提醒千萬不要硬碰硬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媽媽管教小孩時 其他人千萬別任意插手
記得之前路過「天才領袖」的大廳,看到一個孩子上演肯德基+大法師,哭鬧不休,同事問我:「你怎麼不親自露兩手搞定小孩?」,我翻個白眼說:「真正的高手,是不輕易出手的。」雖是一句玩笑話,但,管教,不了解前因後果,真的不要任意插手。
手足間無法事事公平 爸媽5招化解衝突
過去不少人認為,獨生子女從小就曝露在大人的世界中,可能得到較多父母的注意力;反觀有手足的孩子,從小就必學會分享,對發展未來的社交生活是有幫助的。但真的是如此嗎?手足對孩子發展的影響真的有這麼重要嗎?
4個快樂用餐提案 讓孩子「想吃飯」!
現代父母經常為孩子的挑食或食慾不好等問題而感到煩惱,但其實問題沒那麼大,完全不需要想太多。分享以下四個快樂用餐的提案,讓孩子「想吃飯!」
親子關係漸行漸遠 身為父母「批評適可而止」
當孩子表現得不如我們所預期,我們感到生氣,而對著孩子指責、批評、責罵或威脅……但我們如此反應,除了宣洩自己的情緒外,對孩子的幫助到底有多大?
孩子老愛對立反抗?教養祕訣3招可化解
不少父母師長總是摸不透:為何孩子老愛對立反抗?也常為這種行為的教育問題而犯愁。針對這類惱人的問題,臨床心理師釐清常見的教育迷思與誤區,並提供三招教養祕訣,指引如何有效經營良好互動,化解劍拔弩張的危機。
孩子愛唱反調 臨床心理師談4個管教技巧
對立反抗的孩子,不只是容易暴怒,甚至屢屢挑釁師長,表現出種種情緒失控行為。王意中臨床心理師指引教師看透這些行為背後的動機,跳脫對立反抗孩子設的陷阱,並針對問題,提供實際可行的解決方法、輔導策略與正向管教技巧。
孩子尖叫哭鬧 古老智慧如何讓孩子平靜下來?
世上很多文化中的父母都認為他們的主要職責之一就是幫助孩子學會讓自己冷靜下來的方法,教他們冷靜沉著地應付日常生活中的挫折,他們看待這項責任就像教孩子其他技能一樣認真,好比如何閱讀、算術或吃健康的食物。
孩子總是予取予求? 臨床心理師談五個教養策略
為什麼孩子總是予取予求?如何遠離這個無底洞?不少家長為此困擾不已。臨床心理師談到,孩子索求無度,不能單純地期待孩子改變,事實上,問題往往出在父母身上。他建議家長先反思:自己如何看待孩子的要求?每當孩子哭鬧發脾氣,為何就迅速妥協?對此,提供相應的親子教養策略。
「真心分享」讓孩子養成愛閱讀的好習慣
你有喜歡做的事嗎?例如下廚。所以每次走進書店,你會往食譜區前進,打開電視就會轉到做菜的節目,因為你想精進自己的料理能力、想要挑戰不同的菜色⋯⋯這些行為,都是出自於那顆太喜歡下廚的心,對吧?
終結孩子哭鬧 善用一個心法、三個策略
孩子老愛躺在地上哭鬧不停,父母該怎麼辦?臨床心理師提供教養祕訣:善用「一個心法、三個策略」。此外,當小孩無理取鬧後,喊出「媽媽,我要抱抱!」,心理師指引家長如何研判情境,在「抱」與「不抱」之間,做出最佳的決定。運用這些正向管教技巧有助於重建良性的親子互動。
老愛發脾氣?小心情緒化言語傷害親子關係
有次我在醫院電梯口看到一對母子,媽媽氣得跳腳,兒子在一旁哭哭啼啼。媽媽說:「都是因為你一直哭,才害醫生和護士阿姨那麼辛苦。唉唷!真丟臉……」那孩子看上去大概小學二年級,他邊跺腳邊跟媽媽哭訴:「嗚嗚嗚……好可怕!我討厭看醫生!」那位媽媽雙手抱胸盯著孩子,目光相當嚴厲:「到底有什麼好怕的?生病本來就要看醫生啊!你是男生耶!都這麼大了還不敢看醫生?」可能是因為媽媽一直生氣,所以那孩子對媽媽的愛產生了疑惑。雙方僵持了幾分鐘,兒子終於開口問:「媽媽,你討厭我嗎?你是不是不愛我?」
孩子易怒? 心理師:三招拆除地雷 四招逆轉怒氣
孩子碰到不順心的事,動不動就哭鬧、吼叫,父母該如何積極處理?臨床心理師解析孩子張牙舞爪的背後,父母容易輕忽的教養重點,同時提供正向教養祕訣:先卸除引爆孩子生氣的地雷,再引導孩子學習情緒管理,化解親子對立反抗,重建良性的互動。
孩子不聽話? 臨床心理師授三招管教技巧
孩子老愛唱反調,要不就是用哭鬧、發脾氣等激動情緒來反抗。曾幾何時,我們和孩子之間,只剩互看不順眼?如何教導不聽話和喜歡情緒勒索的孩子,是讓父母萬分頭疼的教養難題。臨床心理師提供正向管教技巧,指引父母化解孩子的對立反抗,重建良性的親子互動。
教導孩子收玩具 臨床心理師:融入「玩」的元素
孩子老是把父母的話當作耳邊風,怎麼要求就是不收玩具。如何化解孩子的對立反抗,是讓父母萬分頭疼的教養難題。臨床心理師提供正向管教技巧,指引父母融入「玩」的元素,誘導孩子樂意收拾玩具,重建良性的親子互動。
每個孩子都很獨特 個性不同教養無法複製
首先該從何說起呢?就從入園參觀及入園典禮時,我們向家長們傳達的內容開始吧!也就是我對孩子們的期許。
寶寶睡眠難搞定? 臨床心理師給爸媽的話
「為何寶寶睡眠這麼難搞定?」新手父母都曾經歷:百般哄哭鬧的寶貝入睡,始終無法成功而瀕臨抓狂。為了幫助父母減少育兒摸索,掃除內心的焦慮和迷惘,針對○~三個月大的新生兒,臨床心理師談嬰兒睡眠特色和睡眠發展,並提供安撫策略。
學齡前親子共讀焦點 臨床心理師:學習生活策略
照顧與教育學齡前孩童,如何協助他們建立睡前儀式?親子共讀繪本的主題與策略為何?這些是常見的親子教養問題。學齡前孩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發展階段,此時,變動不定的睡眠,伴隨諸多問題,臨床心理師分享育兒指南。
育兒錦囊:建立與孩子深度交流的管道
要拉近親子關係,須趁早找到與孩子深度交流的管道,如此就可以隨時跟著孩子們成長,無論學業上、心性上、品格上、為人處事上,都能適時提供建議與幫助,引領孩子健康的成長。
父母積極創造培養小孩良好行為的環境,並且教養前後一致,那小孩的人格發展與行為規範就會朝良性循環。
孩子愛鬧脾氣?用陪伴代替指責讓情緒釋放
「安靜、放鬆、回到呼吸、回到身體、回到內在,安靜感覺自己的身體。」這就是覺察情緒的好方法。
育兒錦囊:壓歲錢戰爭 教小孩理財
其實我不是一個會理財的人,但是我很會存錢。每月薪水新臺幣9千元,一年後,我存款12萬元,厲害吧!
育兒錦囊:教導孩子做家事不再是苦差事
從小做家事的人較有同理心,會體諒做家事的辛勞,出社會為人處事會替別人著想,也比較會察言觀色,在工作上就比較順心。